纵横权谋术——鬼谷子

那是春秋时期,在周王朝的阳城地界,有一个山谷,山深树密,幽不可测,不是一般人所能居住的地方,所以叫“鬼谷”。

在这谷中居有一位隐者,自号“鬼谷子”,相传他是晋平公时人,姓王名诩。传说他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为玄微真人,又号玄微子。

鬼谷子在云梦山与宋人墨翟一起采药修道。墨子不娶妻不养子,云游天下,济人利物,救危扶穷。鬼谷子王诩则通天彻地,其学问之渊博,无人能及。有记载:

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学,修真养性,服食导引,却病延年,冲举可俟。

相传鬼谷子的师父升仙而去时,曾留下一卷竹简,简上书“天书”二字。打开看时,从头至尾竟无一字,鬼谷子一时心中纳闷。他与师父相依为命9年时光,感情日笃,师父突然离去,一时觉得无着无落,心中空空荡荡的,无心茶饭,钻进自己的洞室倒头便睡。

可又如何睡得着?他辗转反侧,老是想着那卷无字天书的竹简,直折腾到天黑,那竹简仍在眼前铺开卷起,卷起铺开,百思不得其解。

鬼谷子索性爬起来,点着松明火把,借着灯光一看,吓得他跳了起来,竹简上竟闪出道道金光,一行行蝌蚪文闪闪发光,鬼谷子叹道:“莫非这就是世传‘金书’。”

鬼谷子一时兴致倍增,他一口气读下来,从头至尾背之成诵。原来上面记录着一部纵横家书,尽讲些捭阖、反应、内楗、抵峨、飞钳之术,共13篇。

第一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先抑制一下对方势头,诱使对手反驳,以试探对方实力。有时可以信口开河,以让对方放松警惕,倾吐衷肠;有时也要专听对方陈说,以考察其诚意。要反驳别人就要抓牢证据,要不让人抓到证据,就要滴水不漏。

第二篇大意是说,与人辩论,要运用反复手法。如果反反复复地试探,没有摸不到的底细。有时可以运用反问来试探对手,要想听到声音就先沉默,要想张开,就先关闭;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夺取,就先给予。

第三篇大意是说,要掌握进退诀窍,这诀窍就是抓住君主爱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随心所欲。如能顺着君主情绪去引导或提出建议,就能随机应变,说服君主。

第四篇大意说,凡事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裂痕的。在辩论中要能利用别人裂痕,同时,还要防止自己一方裂痕。小裂痕可以发展为泰山那样大,所以当裂痕小时要补住,大点时要切断裂缝,当大到不可收拾时就干脆将其打破,裂痕也就消灭了。

第五篇大意说,与人雄辩要设法探出对方意图,用飞扬之法套出对方真话,再用钳子钳住,使其不得缩回,只好被牵着走。

第六篇大意说,要想说服他人,必先衡量一下自己才能长短,比较优劣,自身才能不如他人,就不可能战胜他人。

第七篇大意说,要游说国君,就必须会揣测情绪,当人极度兴奋与恐惧时,就无法隐瞒真情。在这时才能有效地游说和说服人。

第八篇大意说,善于揣摩的人就像钓鱼一样不动声色,让鱼自动上钩,把事情办成功,也使人不知不觉。

第九篇大意说,要游说人主,要比较其他诸侯国的地形、谋略、财货、宾客、天时、安危,然后才能去游说。

第十篇大意说,要做大事,就要有一个计划,就像指南针一样,要先策划好,再按着策划的目的去游说。

第十一篇大意说,游说要先解疑,解疑的好办法是让对方道出实情。

第十二篇大意说,耳朵要善于听,眼睛要善于看,只有对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无不验,言无不听。

第十三篇大意是,游说要靠巧辞,要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说什么话就要采用什么办法和说辞。不要简单直言,要研究讲话对象,讲究讲话技巧。

鬼谷子读完这13篇,不禁拍案叫绝。他想起平素与真人辩论时,真人从来不主动发话,原来真人有如此金书啊!他不禁想起与师父一起生活研习的时光,一股股暖流,一阵阵的心酸,不时又加几分孤寂。于是,他熄了灯,钻进被窝睡觉了。在梦中,他梦见了自己手持金书游说天下的情形。

鬼谷子第二天醒来,他觉得十分困顿,但他还是放心不下金书,又打开金书想细细推敲,不料书中却一字皆无。鬼谷子从头翻至书尾还是一字不见,他更觉此书乃师父至宝,要十分珍重,便走进内洞将其藏在卧榻之上。然后,他走出洞门按照师父所嘱进行练功。

不觉又是日落偏西,黑夜又至,鬼谷子走入洞内上榻休息,只见金书闪着金光,字迹依稀可见。原来,月光从天窗射进来照在金书上,鬼谷子才发现这金书原属阴性,见日则不显,在月光、灯光下才显其缕缕金文,真仍旷世奇书啊!

鬼谷子走出洞,来到石桌边,点燃烛明火把,把金书拿来细看。突然发现,怎么换了文章呢?昨天读的本是纵横之言,如今怎么成了兵法呢?于是,他把竹简细细地翻了一遍,左看右看还是兵法,并无纵横之术。这书更加奇了。于是,鬼谷子就一口气读下去,仍然是13篇。

第一篇大意说,纵横捭阖是方略,是治国的基础。治世安民,一统天下,用兵不是最好的策略。拥有军力而避免交战,通过外交而罢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以军事手段达到制止战争的目的,才是上策。

第二篇大意是说,军机大事在于知己知彼,要有制胜之谋,掌握敌情要快、要全,暴露给敌人的要少、要慢,阴谋与阳谋,方略与圆略,要交替运用,不可固守一端。兵无定策,策无定形,使人无可乘之机。

第三篇大意说,君臣上下之事,有亲有疏,有远有近,不论远近都要有默契,计谋都要大致相同。如果是这样,君主就会重用你,将帅就可能出将入相,就能够建功立业。如果在君主身边不被任用,那是计谋不合,那么卸甲归田才是上策。

第四篇大意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自然的。圣明君主,见到世事有了裂痕,就要设法去弥合,而弥合也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诸侯之间的征伐是不可避免的,参与争霸才是上策,不要一味躲避退让。

第五篇大意说,凡要决定远征近伐,就要权衡力量优劣。要考虑敌我双方的财力、外交、地理、上下关系等,那些有隐患的就要征服。征服的上策,要靠实力去威慑。

第六篇大意说:各国之间或联合,或对抗,要成就大业,就要有全面计谋,要有掌控四海和包容诸侯的气魄。不是圣明的君子,没有深层的智谋,就不能统帅国家。没有聪明的人,就不能主持军机大事。要正确确立联合谁,打击谁,关键在于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较双方的长处与短处,然后才能可进、可退、可纵、可横,把兵法运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说:要谋划国家大事,就必须学会揣测他国的想法。如果不会揣测,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也是没用的。揣测是计谋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说:主持练兵,使军队能打胜仗而士兵又没畏惧感,使军队常在不动兵器、不花费钱物的情况下就能取得胜利,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谋略,而谋略是否成功,关键又在于周密。

第九篇大意说:善于争霸天下的人,必须权衡天下各方的力量,要度量各国的土地人口、财富、地形、谋略、团结、外交、天时、人才、民心等国事,然后才能做出重大的决策。

第十篇大意说:凡兵谋都有一定规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第十一篇大意说:凡是要做出决断,如果有疑惑,可以通过分析来判断的。军中大事,头绪十分复杂,难于决断时,可以用商量的方法决断大事。

第十二篇大意说:在用兵将之时要赏罚严明,用赏最重要的是公正,赏罚严明才能无往不胜。

第十三篇大意说:希望办事成功是人之常情,为此,聪明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宁可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己笨拙方面,而宁用愚人的长处,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困境。

鬼谷子发现金书奥秘后,他是每夜读一遍,则每夜可得一书。第三夜他得的是致富奇书,里面讲的是一些养殖方法、贸易原则等,讲“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讲“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

鬼谷子在第四夜读到的是《养性修真大法》,里面主要讲述《本经阴符七术》,第五夜读的推命相面之术,第六夜、第七夜,又读到了不同的内容,惧是精要之言,世所罕见。

鬼谷子每夜必读一遍,每次一部新书,天上人间、治国安邦、仕途经济、天文地理、星命术数、丹药养生,无所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鬼谷子视为珍宝,爱不释手。

后来,鬼谷子成了一个很有韬略的政治家和擅长词锋的外交家,更是成为了著名的阴阳家、预言家等大家。他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所以世人都称他是一位奇才和全才,他被后人誉为千古奇人。

鬼谷子想到,不能让师父留下来的金书失传,他便根据金书的内容,再根据自己的参悟体会,写出了《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两书。

《鬼谷子》共有14篇,分上中下3卷:上卷以权谋策略为主,包括捭阖、反应、内揵、抵巇四篇;中卷以言辩游说为重点,包括飞箝、忤合、揣篇、摩篇、谋篇、决篇、符言、转丸、胠乱10篇,其中转丸、胠乱后失传;下卷以修身养性、内心修炼为核心,包括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3篇。

《鬼谷子》集中表现了战国的智谋权术、变谲辞谈,超出了我国古代哲学书籍《易经》和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阖辟翕张”,其中深刻智谋更是其他兵家秘籍所不及。

运用《鬼谷子》所阐明的道理,可以从事国家外交活动,能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稳操胜券;可以指挥千军万马,能够占据山川险要,明察士兵的强弱;还可以认识民众的多寡,分辨君王宰相的贤愚,就可以随机应变消除祸害与隐患等。

事实上,在纵横捭阖的战国时期,《鬼谷子》的纵横学说,是不容忽视的。以至于后来南北朝时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评价说:

战国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鬼谷子不仅著书立说,他还认为应该把这些学问不断发扬光大,于是他就招收门徒,开坛授课。他有几位杰出弟子,那就是叱咤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和张仪,还有著名兵家孙膑和庞涓等。

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简直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了不朽功劳。

孙膑与庞涓跟从鬼谷子学习兵法,鬼谷子见孙膑为人诚恳正派,便将兵法正道传授予了孙膑,深得真传。孙膑认真学习后,才能远超过了庞涓。

弃学下山的庞涓被魏惠王拜上将军,不忘亲自请师弟孙宾出山,但见孙宾才能过人,心生嫉妒,于是用奸计将孙膑处以膑刑。所幸孙膑被齐使淳于髡救走,由齐国大将军田忌招为幕僚。

后来,孙膑被拜为齐国军师。在桂陵之战,孙膑计擒庞涓,雪软禁之耻。马陵之战,孙膑计射庞涓,挫败魏军,演绎了一场兵家传奇。孙膑后来留下了著名的兵书,充分体现了鬼谷子的兵法思想。

《鬼谷子》还有个名字叫《捭阖策》,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由于其中涉及大量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

毫不夸张地说,《鬼谷子》的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它曾对社会尤其是当时纵横家和兵家的理论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旁注]

真人 指道教真人。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道教称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庄子、列子、关尹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

墨翟 (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等观点。

竹简 战国至魏晋时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均用毛笔墨书。简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约67.5厘米,抄写经书的长约56厘米,民间写书信的长约23厘米。

指南针 一种判别方位的仪器。指南针的前身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甲 这里指铠甲。古代战场上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造的铠,皮质的仍称甲;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

诸侯 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丹药 是祖囯医学中的一种以矿物质为主的合成药物。千百年来多以口耳相传,很少有专著流传于世。自清代以来西医逐步传入我国更大程度上阻碍其发展。并在一些庸医、小说家笔下将丹药说得十分可怕、玄妙,其实从古至今丹药临床应用效果非凡。

阴阳家 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齐人邹衍是其代表人物。大体而言,邹衍的阴阳家思想表现在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试图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建构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易经》 简称《易》,又称《周易》,是一部我国古代哲学书籍,相传为周人所做。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苏秦 (公元前337年~公元前284年),战国时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叱咤风云。后世敬仰其成就,以“苏秦背剑”来命名武术定式,十分形象,取其纵横捭阖之意。

张仪 (?~公元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共11年,亦曾两次为魏国国相。

孙膑 生卒年不详,我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庞涓 (?~公元前342年),战国时期魏国人。曾率领魏武卒横行天下,促使魏国称霸诸侯。其人智勇双全,爱兵如子,但对魏王过于忠心,且为人有恻隐之心,最终因孙膑之计而身死马陵道。他的人生起落成为了魏惠王霸权盛衰的标志,他的死为魏国的霸权敲响了丧钟,魏武卒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阅读链接]

据传说,鬼谷子是村夫庆隆和东海龙女的儿子。庆隆和龙女被东海龙王压在云梦山中,化作了一道山岭和龙泉,但他们的魂魄并未离去,他们想以凡人之体而继续存在,并为后人造福,于是后来龙女就生下了鬼谷子。

鬼谷子因为是龙女所生,从小就有许多神奇的法术:会隐形藏体之术,混天移地之法,会投胎换骨,超脱生死,会撒豆为兵,斩草为马,会揣情摩意,纵横捭阖。总之是个千古奇人,后世影响甚巨,许多学说都可以在他那里找到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