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

那是在西汉初年,有个天资聪颖的少年董仲舒,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

董仲舒的父亲看儿子废寝忘食地读书,担心他身体受损。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后宅建一个花园,让孩子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董父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他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刻苦读书,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大师。他在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他命令群臣选出“贤良文学之士”,把他们召集起来,由他亲自考试。在这次考试中,董仲舒很好地解答了汉武帝提出的问题,并由此走上历史舞台。

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3篇策论作答,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

在第一篇“对策”中,董仲舒针对汉初以来崇尚“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政策,写了一篇近2000字的“对策”之册,向汉武帝建议实行有为政策,系统地提出了君之道和治理天下的手段,对汉武帝起到了更大的影响。

在第二篇“对策”中,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选派明师,宣传和发扬儒家的思想学说。还建议改革吏制,让诸侯、郡守和其他高级官员每年选择两人推荐给皇帝,选得好的官员有赏,选得不好的官员受罚。这样,天下的贤士都可被发现,都可以为朝廷所用。

董仲舒的两次“对策”层层递进,深入而明确地提出了尊儒兴教,德刑并施的主张,赢得了汉武帝的充分信任。

不久,汉武帝又进行了第三次策问,这次主要是关于天人感应的问题。于是,董仲舒第三次“对策”,不但宣扬了天人感应,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尤其独特的是,他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汉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对策,感到十分惊奇,他终于发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治国思想论调。汉武帝由此施行了一系列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这一切都源于董仲舒所奠定的思想基础。

董仲舒促成了汉武帝实行了尊儒改革后,被任命为江都王的相国,他在这个岗位上做了9年,之后又做了4年的胶西王的相国,从此结束了仕途生涯,回到家里埋头著书研学。

董仲舒认真总结了自己50余年的心得体会,加上对《公羊春秋》的研究,写成了17卷82篇的《春秋繁露》。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把“天人感应”的思想融进文章中,认为王者能起到参天地的巨大作用,广大“民”“众”也能影响上天。还把“四权”和“三纲五常”在书中归纳了出来,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上天的意志。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阐说了“三统说”。三统从黑统开始,经历白统到赤统,又复归黑统,他认为这是历史的发展规律。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逝,终年75岁。他的墓地在西汉京师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那儿,特意下马致意。故此,董仲舒的墓地,又称为“下马陵”。

董仲舒从一位杰出的学者到皇帝的智囊。从当相国到著书立说,他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家、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他的廉洁正直,刻苦钻研精神,得到了后人的推崇。

董仲舒和他的《春秋繁露》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首倡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远久。

[旁注]

阴阳家 是流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学派,代表人物为齐人邹衍。邹衍的阴阳家思想表现在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试图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建构宇宙图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博士 古代官名。秦汉时,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汉武帝时,《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汉武帝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16岁登基。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六艺 我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6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说法,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现代解释,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6种技艺。

《公羊春秋》 即《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天人感应 我国古代神学术语。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三统 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循环的思想。每个朝代因循一统,各统有各统的为政方式,夏为黑,商为白,周为赤。每个朝代的新皇帝受天命为王,都必须按照在三统中循环的位置,相应地确定和改变正朔、服色等等。

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理论体现了法家的君本位思想。五常则是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董仲舒通过上定名分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被法家化改造之后的儒家被称为“内法外儒”。

[阅读链接]

董仲舒曾经讲过一个春秋时期鲁国相国公仪休不与民争礼的故事。公仪休身居高位,看到自己家人在纺织布匹,很是气愤,休了自己的妻子。在公馆中吃到葵菜,也很生气,跑到园子中拔掉了葵。他的理由是自己已经吃上国家的俸禄,家人如果自己织布、种菜,那么那些专门织布的妇女、专门种菜的农民就没有了生活来源,等于是抢夺了他们的生计。

董仲舒认为,正确的为政之道是:政府官员享用国家俸禄,就不应经营农业、工业或商业,不应与民争利。这样民众也就有利可图,养家糊口,维持生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