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治国大典——帝学

那是北宋年间,在一户姓范的人家里,临产的妇人迷迷糊梦见一个身体魁伟的金甲大汉走进卧室,说:“我是汉朝的大将邓禹。”产妇惊醒过来,恰好生下了个男婴,这个男婴因此被命名为范祖禹。

可惜的是,范祖禹很小的时候便父母双亡,他的叔祖父是北宋名臣范镇,把范祖禹当作亲生儿子养大。但范祖禹仍因为自己是孤儿而伤心不已,每当别人参加喜庆宴会时,他都面容凄惨,心情抑郁。整日里闭门读书,从不干预人事。范镇对范祖禹十分器重,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人才。”

范祖禹在宋仁宗嘉祐年间,中了进士。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范祖禹负责唐代部分的撰写工作。在洛阳15年,埋头撰写《资治通鉴》,成为编撰人员中的主力,赢得司马光的称赞。

《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推荐范祖禹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当时是变法派的王安石执掌朝政,他十分看重范祖禹,但范祖禹不为名利所动,没去拜谒王安石。

宋神宗去世后,宋哲宗继位,范祖禹的岳父吕公著执掌朝政,范祖禹为了避嫌辞去要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修《神宗实录》方面。

从王安石变法到元佑更化,皇帝、太后对大政方针的几次反复,让臣民们在政治漩涡中不知所措,“熙丰小人”和“元祐奸党”互相指责,虽然范祖禹“口不言人过”,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则,据理力争,从不模棱两可,其风范深受君臣好评。

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范祖禹擅长劝讲,所讲义理明白,比喻贴切,苏轼称他为“讲官第一”。范祖禹为宋哲宗做经筵讲习近10年,他的重要著作,无不与皇帝的为学之道、为政之要息息相关。

范祖禹专门为宋哲宗写了一部帝王教育著作《帝学》,书中收录的全是范祖禹认为值得宋哲宗学习、效仿的前代君主,从伏羲、神农到尧舜,再到汉唐,最后是本朝的各代君主。

《帝学》共8卷,记载帝王32位,其中宋代6位皇帝,占了6卷的分量,其余汉唐的帝王只用了两卷,从书中收录的内容看,基本都是教君主如何好学,或者如何向古代圣王学习,尤其是讲到宋仁宗皇帝时,范祖禹告诉哲宗,想要学习尧舜,只需要效仿、学习宋仁宗,“则可以至天德也”。

从《帝学》各项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儒家学说及其价值观对宋朝帝王思想的巨大影响,也可以窥见“崇文抑武”在天子观念中延续、发展的基础。

《帝学》在宋朝便作为皇帝的教育专著而备受瞩目,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将这部著作被当作治国大典而纳为皇室重点藏书。

[旁注]

邓禹 (2年~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早年追随刘秀,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功劳卓著。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高密侯,进位太傅,谥号元侯。

范镇 (1007年~1088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范镇其很多个人的诗赋、应用文字都堪称文学精品,且流传甚远。著有文集及东斋记事、《宋史本传》及《四库总目》传于世。我国史学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三范指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成都华阳县即今双流县人。

元祐更化 发生在王安石变法十余年后,是北宋新旧党争全面爆发的一个转折点,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在元祐年间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1085春,宋神宗赵顼病故,赵煦即位为哲宗,年仅10岁,其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

熙丰小人 熙宁和元丰都是王安石当朝时的年号。王安石变法失败失势后,和他合作主持改革的“新党”,包括韩绛、吕惠卿等被称说成“大奸大恶”、“熙丰小人”。熙宁和元丰都是王安石当朝时的年号。

宋仁宗 (1010年~1063年),名赵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真宗的第六子,1022年即帝位,时年13岁。在位41年。在位时候宋朝进入鼎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在位后期,官僚膨胀,对外战争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已经出现经济危机。而且还有南蛮叛乱、交趾之乱。后来虽有“庆历新政”,但尚未成功。

[阅读链接]

范祖禹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经常犯颜直谏,因而冒犯了皇帝和权臣,连遭贬谪。北宋大奸臣蔡京在蜀地做官,祖禹说他“非端良之士”,因而遭到蔡京排斥。宋哲宗好色,爱逃学,范祖禹便上书给太后,指责皇帝沉迷女色,忽视学业,宋哲宗因此很是不满。

1093年,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章惇、蔡卞等指使人从《神宗实录》中摘引了1000多条材料,罗织成“诋毁先帝神宗”等罪名,把范祖禹连贬数次,流放地越来越偏远。不久,范祖禹病故在广东的流放地,终年58岁。直到南宋,他才被平反昭雪,追复为龙图阁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