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箴精粹——居官必览

清代官场上流传一句谚语,叫做“莫用三爷,废职亡家。”这里所说的“三爷”,其实是指三种人:“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这少爷、姑爷和舅爷,未必没有才干,但居高位者,绝不可对之倚为心腹,委以重任。

这句官场谚语,实际是总结了一条十分重要的历史经验,那就是大臣们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不仅要自己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而且要严格要求和管理好自己的至爱亲朋,不可任意让他们逞威弄权,尤其不可一味任用至亲,否则百弊丛生。

在清代,类似的经验之谈甚多,有些文人学子,或中低层官吏便把这类经验总结汇集成书,成为官箴书。

清代的官箴书约有500余种,包括训诫格言、公犊选编、州县官入门、幕学书、传记汇编、从政自传和统治艺术汇编等多种形式。其中,金庸斋的《居官必览》便是其中的优秀佳作。

《居官必览》采用明代袁了凡的功过格形式撰写而成。该书总结出为官功格58条、过格42条,就事使、操持、兴革、教化、刑狱、赋税6方面,展开对居官治民的功过是非的界定与评述,所论大部十分精辟,切中要害。诚如书名所言,居官者定要看一看这本书,以效法古今官吏中那些一腔正气、两袖清风的楷模,清末重臣李鸿章将此书视为“枕边书”。

《居官必览》集从政“清、公、勤、明、和、慎”六箴为一体,糅合事使、操持、兴革、教化、刑狱、赋税于一身。作者认为读书做官,首先要有“爱民之心”。

作者批评当时官场流行的种种恶习,又指出,贪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少人在未仕之先,也曾满腔豪情,壮怀激烈,一心想做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好官。待到进入仕途,大权在握之后,各种诱惑也就随之而来,意志薄弱者“于是乎良心死,而贪心生矣。”

金庸斋在书中指出:“倦最害事。”“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受其弊。”“此身苟一日之闲,百姓罹无涯之苦。”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官员如果倦于政事,则必然使“民困日深”,“民生日艰。”

“政通人和”历来是我国理想的政治理念之一。清人论政,极重求“通”。清代的一些谈论政风吏治的作品中,往往对“通”字给予很大关注,并且赋予相当丰富的内容。《居官必览》警示:天下大虑,惟下情不通为可虑。

不通下情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政情蒙蔽,政令不行。如果不通下情,就不能及时察觉、处理与化解客观存在的社会矛盾,还会使各种矛盾不断积聚和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严重的社会危机,造成“危亡之势”。

[旁注]

官箴书 是我国历代政权训导官宦从政治国的官方典籍。它产生于战国,成熟于汉唐,发达于宋元,大盛于明清。其作者有皇帝、大臣,但更多的还是州县官员和幕僚。

袁黄 初号学海,后改了凡。袁了凡是明代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我国第一位具名的曲艺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

功过格 初指道士逐日登记行为善恶以自勉自省的簿格,及后流行于民间,泛指用分数来表现行为善恶程度、使行善戒恶得到具体指导的一类善书曲艺。具体做法是把这类善书分别列为功格善行和过格恶行两项,并用正负数字标示。

六箴 谓六项劝诫之言。具体内容所指不一。一说心、口、耳、目、手、足六戒;一说视、听、好、学、进德、崇俭六戒;宋代王应麟所著《小学绀珠·儆戒·六箴》一书所说的清、公、勤、明、和、慎六戒,是较为普遍认可的说法。

[阅读链接]

《居官必览》中指出为官应当“察访民情应从简,探知民意勿扰民”。清代名臣林则徐作为廉洁正直之士亦是如此。

林则徐当年离京赶赴广州禁烟,明令通知各地州县长官必须“四不”:即不准大办酒席,不准馈赠礼物,不准惊动百姓,不准送钱给随从人员,不住豪华房子。途中有个县官接到通告后,自以为这是怕地方官准备不周到,才故意这么通知的。于是宰猪杀羊,张灯结彩,派工铺路,装修新房,专候钦差大臣光临。几天后,林则徐派出的先遣官员来了,了解到这个县官劳民伤财,被老百姓恨透了,连夜报告了林则徐。林则徐果断决定绕道而行,同时,还将情况告知县官的上司。结果这个县官被官降一级,这时他才省悟:林则徐的正直、廉洁并非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