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蒙学——养正图解

那是在明代万历年间,明神宗的长子朱常洛,论理应该被立为太子,于是朝臣们纷纷上疏请求正式册立为太子。

神宗认为立太子是他的家事,不用群臣来管。群臣则认为立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太子的蒙学养成关系到皇家千秋基业,历朝历代对储君的教育极为重视,所以本朝也应该尽早确定太子的地位,让他接受皇太子的教育。

其实,明神宗心里一直没拿定主意,是否立长子为太子。历经几番君臣之争,明神宗做出了让步,同意让朱常洛以皇长子的身份接受皇太子的教育。

当时有个杰出的思想家、藏书家、古音学家、文献考据学家叫焦竑,他49岁中状元后,在北京任翰林院修撰。因他为官勤于职守,廉洁自律,又才华出众,很受皇上的青睐。皇长子朱常洛在东宫接受皇太子的教育时,焦竑被皇帝任命为东宫讲读官。

焦竑对这项任命,感到非常荣耀,也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他所面对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一个只有13岁的孩童,又是一位皇子,未来的国君,须有一定的方法,尽心尽力地履行其职责,要有针对性地对这位小皇子进行教育。

焦竑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观察与培养皇长子的积极性,他采纳了上级的建议:专门采辑古代有借鉴教育意义的事迹,从春秋战国起到唐宋止,对一些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有作为的皇太子的故事,共有60个,独立编成一部图文并茂的皇子课外辅导读物《养正图解》。

书中典故依次为:寝门视膳、膳斥鲍鱼、赈贷贫民、丹书受戒、听朝四辅、桐叶封虞、亟用贤人、戒君节饮、善言格天、自结履系、夫妇如宾、讬相献规、廷理执法、仁言动众、因乐求贤、得贤弭盗、敧器示戒、金人示戒、贱货尊贤、泣思直臣、询求政术、诛绝佞人、咨访相材、式闾礼土、政术谕下、雨不失期、旌贤去奸、敝袴待功、井窥示警、教子务学、条陈故事、嘉奖勤学、下车问疾、遣使质疑、爱惜郎官、讬物喻政、礼聘遗贤、师事名贤、教子读书、伤指自悲、运甓习劳、不卖的卢、观获进规、投签警寐、引矢喻政、开馆亲贤、习射殿廷、崇师问道、上书减膳、观图自警、煮药然须、克己任贤、奖劝循良、乐受格言、散遣宫人、遵守旧章、谕字知非、常读论语、梵香告天、借事纳忠。

全书以图解形式通过历史典故、古人事迹宣讲忠君、孝悌、诚信等封建伦理道德及言论行为规范,在解说中作者明理析义,借古喻今,竭力阐述儒家的“纲常”观念及仁、义、礼、智、信这“五德”思想,劝勉皇子从细微琐事入手修身养性,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此书备受清代皇帝的赏识和推崇,清乾隆帝为其作诗,清嘉庆帝为其作赞,清光绪帝命将书与御制诗赞一并刊刻颁行,可见其重视程度。

[旁注]

蒙学 即蒙馆,启蒙的学塾。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我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我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等。

翰林院 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的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无大变化。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乾隆 (1711年~1799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代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在位60年。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在发展清代“康乾盛世”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阅读链接]

焦竑幼年和成年时的家境并不富裕,使焦竑自幼形成了嗜书、集书、抄书及后来条件改善后刻板印书的习惯。集腋成裘,使他成为晚明最大的私人藏书家。

焦竑的藏书以抄本和宋明刊本居多。焦竑曾为自己丰富的藏书,编辑了一部两卷本的《焦氏藏书目》。藏书楼有“澹园”、“抱瓮轩”、“竹浪斋”、“万轴稷”、“五车楼”、“欣赏斋”等,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收罗。焦竑把自己的藏书楼命名为“五车楼”,把书房命名为“欣赏斋”。他的藏书具有全国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