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学著作——焚书

那是在明代晚期,由于社会动荡,各种思想混杂。因循守旧反对改革的传统思想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等遭到了猛烈的冲击。

当时有个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叫李贽,曾任国子监博士,他的学术思想深受普通人民群众的欢迎。他在麻城讲学时,四方来听讲的有数千人,其中有不少是妇女。但他被封建卫道士们视为“狂人”的“异端”。

李贽崇尚儒家学说,但反对当时把程朱理学作为评价是非的唯一标准;强调为社稷民生着想、关心百姓生活才是“真道学”;提倡个性自由、官民平等和男女平等。

他的力作《焚书》、《续焚书》对儒家和程朱理学的大胆批判所表现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启迪与鼓舞了当时及后来的进步学者,对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李贽《焚书》又称《李氏焚书》,共6卷。李贽死后由门人汪本轲编辑成集的《续焚书》,共5卷。两书收录了李贽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

李贽深知自己的见解为世所不容,遂将著作名之为《焚书》,果然在明清两代多次遭焚,但却是屡焚屡刻,在民间广为流传。

李贽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利心太重,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

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作教条而随便套用。对理学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他批判了男子见识长,女子之见识短的说法。

如何拯救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呢?李贽将目光投向了执政者,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

李贽精神成为后世之楷模,《焚书》的锋芒指向儒家传统说教,向程朱理学提出大胆的怀疑和批判。李贽的书虽屡遭禁毁,但仍流行不绝。

[旁注]

孔孟之道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嫉俗。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国子监 是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大德年间的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程朱理学 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湖北人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阅读链接]

明万历年间,晚年的李贽住在龙湖芝佛寺写作、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

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孩女孩收在一起教;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头,大声读书震天吼;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求孩子帮大人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是在学堂里,李贽要学生在钓鱼台上听;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