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治国的理念——傅子

西汉出使西域的使节,除了著名的张骞外,汉昭帝时期的傅介子同样功绩卓著。傅介子的后代傅燮,在东汉末年任职期间,善于处理西北民族关系,名望很高。而傅燮的孙子傅玄,虽然出身世代官宦,却因文学思想方面的成就,留下的历史名望远远超过先祖。

傅玄年幼时,因做太守的父亲被罢官,家人带着他从甘肃逃到河南,所以他虽然出身名门,却深知民间疾苦,同情农民。他被举孝廉后,选为著作史,撰写魏书。后来他升任弘农太守,精心政务,忠于职守,数次上书,陈说治国策略,直指弊端。因政见超众,奏章明晰,被封为男爵。

晋武帝即位,傅玄再次被提拔,封为子爵,掌握“谏职”。傅玄以敏锐的眼光,提出在阶级、民族矛盾的实际情况下,应以“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惩不恪”。意思是让皇帝广开言路,启用各地贤良,不合格的官吏要及时处罚清退。

傅玄的观点得到武帝的赞同,他针对西晋朝廷依靠世族,任人唯亲唯势,机构庞杂的情况,提出要以才录官,考察官员政绩,减少机构,使宦不废职于朝,国无旷官之累。又针对农业衰败,弃农商,富豪子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情况,提出“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晋武帝很高兴,再次提拔傅玄为“侍中”,成为皇帝近臣。

268年,针对当时水旱灾和北方边境关系紧张的情况,傅玄提出“五条政见”,表达了他重农爱民的政治主张及反对“天命”的唯物观点。晋武帝十分赞许,下令按“五事”办理,并加傅玄为九卿之一的太仆。

后来,傅玄的政治哲学思想汇集为《傅子》一书,全书分为内、外、中篇,共4部、6录,合计140首,有十几万字。可惜这些作品大多佚失,后来仅存《傅子》24篇。

《傅子》中提出国家要安定,政治要清明,应以举贤为当务之急,这是巩固政权的保证,若按九品中正制选官,则多为世宦官僚,他们全仗门第高贵,不一定都有才能胜任职守,其结果只会造成政治腐败,国家机构瘫痪,社会无“公道”可言,最终致使国家覆亡,这是古之先王的经验和教训。

傅玄认为教育应发挥育才的功效,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需要培养相应数量的专业人才,国家则应由此拟订全国士农工商的就业计划,实行分民定业。他认为:“通计天下若干人为士,足以付在官之吏;若干人为商贾,足以通货而已。尊儒尚学,贵农贱商,此皆事业之要务也。”这里傅玄已有初步的职业教育的思想,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改良有积极影响。

《傅子》还提出“分民定业”的政策,希望使天下之民做到各从其业各尽其职。还建议朝廷在租赋征课方面应信守四条原则,并精简机构,裁减冗官散吏,使之归之于农,并按其田产收其租税。这实质上也是在减轻人民负担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

傅玄作为晋初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和他的《傅子》历来备受历代政治家和学者们的一致推崇。唐初的魏征为了给唐太宗提供“先王得失”之借鉴而编纂的《群书治安》,就大量收录了傅玄《傅子》的政论和史论。后来的各种典籍和史书中,均有傅玄《傅子》的篇章或记述。

[旁注]

张骞 (约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即现在的陕西省城固县博望镇。我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等。

晋武帝 (236年~290年),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县人,即现在的河南省焦作市温县。280年统一全国,为晋代开国君主。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九卿 夏代始设,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师、少傅、少保,合为“九卿”。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后将九卿定为9种官职。

太仆 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逐渐转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其重要的职掌是兼管官府的畜牧业。西汉时期,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设牧师官,养马30万匹,还有供祭祀用的大量牛羊。

租赋 即田租和赋税。我国古代由国家强制征收的财政方式。田租是封建社会剩余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赋税是集中化的田租,基本上属于田租范畴之内的剩余劳动。两者在历史发展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有一个相互交融的历程。

[阅读链接]

傅玄曾在他的文章中写到:“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其实来源于孟子与国君的对话。

孟子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说明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从而说明国君应注意自己身边所用亲信的考查和选择。“孟母三迁”说明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因而孟子是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早有切身体会,所以能说得在理而又举例生动形象。从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成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