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修改的重要性

(一)修改是提高公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复杂曲折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它决定了文章不可能一下子就反映得全面、深刻无误。要反映得准确、恰当,需要有一个反复思索,逐步深化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过程。公文写作更不同于写其他文章。其他文章的作用,所写的大多是自己所熟悉的事物;而公文的作者,由于工作的需要,即使是不熟悉的也得写。因此,公文的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更需要对事物进行再思索、再认识。对文章进行修改即是对事物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深刻、全面的过程,也是对所写文章的表现形式趋于完善的过程。对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今中外许多写作大家都有过论述。托尔斯泰曾说过:“写作而不加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押弃。三遍、四遍—

—那还是不够的”。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并批评那些粗心大意,不认真修改的人,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那么,好的公文也是改出来的。这样的事便是很多的。例如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章》以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似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等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都是在中央领导亲主持下,组织专门的写作班子写成初稿后,还要发动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几上几下,反复修改,直到其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达到比较完满的境界,才提交有关的重要会议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又加以必要的修改,并经全体会议通过才正式公布的。且不说这些长篇巨制的鸿文,即以中共中央一九四六年三月七日给叶挺同志的复电而言,短短七八十字的电文,经毛泽东同志亲自修改的地方竟有十来处。该年三月四日,叶挺同志经我党多方营救出狱,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向党中央拍发了要求重新入党的电报。三月七日,党中央迅速批准,并拍发了这份复电。

复电开头的称呼,原稿用“叶军长”,毛泽东改为“亲爱的叶挺同志”。从军阶职务的称呼改为同志相称,倾注了对叶挺的尊重、挚爱之情。

接着,原电稿说:“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毛泽东则在这一句之前加进了“五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众欢腾。” 加前一句,符合函、电来往中的格式;加后一句,不仅交代了事情的背景, 也是对叶挺同志坚持狱中斗争并获得胜利这件事的高度评价。“欣”字和“欢腾”一词,具有鲜明浓烈的感情色彩。

原稿中间部分“全国人民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忠诚”一句,毛泽

东圈掉了“全国人民”中的“人民”一词,真有千钧之力,这是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对叶挺作出的高度评价。

原稿末尾一句是:“党中央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考虑到复电已署名,于是圈掉了“党中央”三字,改用文言词“兹”,显示出庄严与郑重;又在“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加上“为党员”三字,以使党中央的决定更显得符合党章的具体规定。

复电最后的祝颂语,原稿为“致慰问与欢迎之意”,毛泽东改为“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浓情蜜意溢于言表。经毛泽东同志修改后的电文比原稿,不但格式更准确,而且文字更概括、更准确、更热烈。由此可见,修改是提高公文写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修改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要提高写作水平,通常说“多读多写”,其中“写”,其实就包含修改。只有对自己文章不断进行修改,才能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长处和不足。对其优点,加以总结,积累经验,予以发扬;对其缺点,找出原因,进行改正。这样,每修改一次,就有一次的提高。不断修改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过程,在习作中,提倡一题多作,反复修改,目的就在于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以求写出比较好的文章。关于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有经验之谈。清代唐彪就说:“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做不佳,迟数月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再作复不佳,迟数月又将此题为之,必有胜境出矣。盖作文如攻玉数,今日攻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 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作文亦然,改窜旧文,重作旧题,始能深造。” 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修改文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此外,修改也是制文者,对受文机关、对工作负责的表现。特别是写行政公文,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要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效应,如果有错误或不当之处,都会给受文机关带来执行或运输的困难,而贻误工作, 造成损失。因此,对初稿进行认真修改,是写作者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