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陵山文化遗址和保圣寺

甪直古代曾是吴宫旧地,在唐宋时期就已成为江南名镇。张陵山文化遗址及保圣寺是两处非常著名的景观。

张陵山文化遗址后被辟为张陵公园,俗称张陵山,位于镇西南,相传是汉代丞相张苍的墓地。然而,在张陵山人们并没有发现张苍的墓葬,却发现不少文物。

后来,当地农民发掘出土了玉镯、玉器、玉瑗、玉管、穿孔玉爷和不少陶器。这些都是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文物,证实张陵山当属距今5500年左右的文化遗址。

后来,经文管部门组织,在陵区两侧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11座,同时还清理出来东晋砖墓室5座,发掘出蜀青连岗文化类型与良渚文化类型遗址,距今约6000年。

保圣寺建于503年,寺内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9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然保存完好。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为寺院题写抱柱联:

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

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

保圣寺内的斗鸭池、小虹桥和清风亭,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先生留下的遗迹。陆龟蒙曾做过湖州、苏州刺史的幕僚,但他一身清贫,生活简朴,常与农民一起耕种田地,并最先发明了农民翻土耕地的牛犁,当地的农民特别敬重他。

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是我国江南著名的千年古刹。该寺始建于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当上皇帝后就大兴寺庙。保圣教寺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保圣寺历代兴废,最盛时期,殿宇达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几达半个镇。及至明代成化年间,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号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内所存建筑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

现在的保圣寺山门是按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起来的。走进二山门,便见天王殿气宇轩昂,单檐歇山式屋顶,戗角起翘采用立脚飞檐式,显示也江南佛殿建筑的独特风格。

殿内建筑是采用明代昂嘴斗拱结构。这座天王殿是明代崇祯年间在宋代殿基上重建起来的。梁式为前后三步梁,上加驼峰。

柱础为覆盆式石础,刻有“压地隐出神童牡丹花”图案,这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遗物。殿内原有高大的四大天王泥塑,抗战期间毁于侵华日军之手。

天王殿北侧就是庭院。院内有两大件文物,一是青石经幢;一是铁钟。青石经幢立于西侧,它的全称叫“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经幢是唐代创始的一种佛教石刻,由盖、柱、座三部分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经咒。

保圣寺里原有唐宋时期的经幢各一通,后世只存下唐代经幢和宋代经幢的一块八角形刻经石了。保圣寺的经幢,是唐854年所建,1145年南宋政府重立,上刻陀罗尼经咒。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字迹已无法辨认。

这座经幢是由多块石柱堆建而成,每块石柱上面都有盘盖,盘盖大于柱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有遮雨和装饰作用。这座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共分7层,无论其年代还是艺术价值,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铁钟,既是佛寺的镇山之宝,也是佛寺的历史见证。保圣寺的这座寺钟,铸于明末清初,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钟上刻有铭文“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言。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的说法,鼓钟也是行善的一种壮举。

庭院之北,就是在大雄宝殿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内有世界闻名的“塑壁罗汉”。

据《吴郡甫里志》记载,原来的大雄宝殿建于1013年,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旁列十八罗汉,是杨惠之临摹的。

杨惠之是吴县人,唐代开元年间,与吴道子一起学苏州画家张僧繇的笔法,后来专门研究泥塑,当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的美谈。

杨惠之在南北各地寺院制作过许多塑像,但由于泥塑作品不像石刻铜雕那样经久,因此其真迹很难保存下来。20世纪初,大雄宝殿已由于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十八尊罗汉塑像随时有被毁的危险,当时政府未能立即采取措施。

后来,大殿的半边又坠塌,半数罗汉被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过后,经蔡元培、马叙伦、叶楚伧、顾颉刚等先生的呼吁,公私合力集资倡修,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式的罗汉堂,并把幸存的9尊罗汉塑像放在原位。

虽然后世馆内的罗汉塑像虽仅存一半,而且还有残缺,但仍不失为古典艺术上的瑰宝。

保圣寺前10多米处是一条古朴的商业街。一条石铺的街道绵延狭长,林立的店铺叫卖风味小吃,两旁狭窄的骑楼上人们伸手可握。

顺着小街往里行,透过高墙重门,依然可见从纵深逶迤处飘来的幽幽书香。那虚掩的门扉,蔓延的藤条,引发人们无尽的怀古情结。

在保圣寺罗汉殿之东侧,辟为展出甪直澄湖遗址出土文物为主的文物馆,馆内陈列了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水井;崧泽文化时期的彩绘陶瓶、黑皮陶壶;良渚文化时期的提梁壶;西周时期的陶尊、东周时期的铜削等珍贵文物。

除此之外,还有距今5500年的原始村落模型。用生动形象的手段展示了甪直先民5000多年以来的生产、生活情景。

大量的古文化遗存中,崧泽文化时期水稻田是江南地区首次发现。

虽然,长江下游水稻栽培的历史起源于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然而崧泽文化时期的稻田及其相配套的池塘、水沟和水口等农用排灌系统的出现,证明了这一时期的人类种植水稻技术较马家浜文化时期更进了一步。

[旁注]

歇山式屋顶 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即前后左右4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9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

崧泽文化 距今约5800至49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崧泽文化遗址有4处,即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和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800多件。

良渚文化 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括璧、琮、钺、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带及环等。此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张苍(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张苍校正《九章算术》,制订历法,也是我国历史上主张废除肉刑的一为古代科学家。

四大天王 又叫四大金刚,“护世四天王”,有各自的名称和形象,各守一方。“四大天王”原本是佛教中4位护法天神的合称,俗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阅读链接]

在甪直古镇,随处可见民居的大门上贴着传统楹联。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礼仪长”,这副对联,就道出了甪直人的价值取向。

1000多年以来,受悠久灿烂的文化滋润,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礼贤下士,温良恭俭,造就了许多文坛巨匠和名人雅士。从唐代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到现代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小镇历代有人才出,沉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

古代也有不少志士仁人在这里刻苦攻读,为拯斯民于水火、挽民族于危难而上下求索。至近代,更有一些达官富贾在功成名遂之后,回到古镇,躲进小筑,远离尘嚣。在小巷深处,守一室芳香,沐一身书香。宁静淡泊,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