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水乡——江苏周庄
周庄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南。
周庄始建于1086年,时因邑人周迪功郎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期周庄是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名为贞丰里,是隶属于江苏省昆山市和上海交界处的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2003年,周庄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庄古镇著名的景点有: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怪楼、周庄八景等。周庄素有“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
古镇的历史渊源及风土人情
周庄,位于上海、苏州和杭州之间。古镇四面环水,咫尺往来,都要乘船。全镇依据河流走向建成街道,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临河水阁,无不体现出千年古镇的古朴幽静,展现出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周庄镇旧名贞丰里,建于北宋年间。据史书记载,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13万多平方米的庄田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
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随宋高宗南渡迁居到此,周庄的人烟才逐渐稠密起来。
至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的父亲沈佑,由湖州南浔迁徙到周庄东面的东宅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
至明代,周庄镇廓扩大,向西发展到后港街福洪桥和中市街普庆桥一带,并迁肆于后港街。
清代,周庄古镇的居民更加稠密起来,西栅一带逐渐成众多商铺,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到中市街。这一时期,周庄已经衍变为江南大镇,但名称仍叫贞丰里。直至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镇。
也有史料记载,周庄地域在春秋时期至汉代有“摇城”之说。相传这里曾是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周庄的历史就显得更加悠久。在镇郊太师淀中发掘到的良渚文化遗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周庄在元代时期隶属苏州府长洲县。明代中期属松江府华亭县,清初复归长洲县。1725年,周庄镇因元和县一分为二。1761年,江苏巡抚陈文恭将原驻吴县角直镇的巡检司署移驻周庄,管辖几乎有半个县的范围,包括澄湖、黄天荡、独墅湖、尹山湖和白蚬湖地区。
周庄由原来的小集市迅速发展为商业大镇,与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发迹很有关系。
沈万三利用白蚬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出海贸易,将周庄变成了一个集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当时周庄最突出的产品有丝绸、刺绣、竹器、脚炉和白酒等。
周庄镇大部分住户,都是临水而居,其中的“水”是指哪些河川呢?昆山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吴淞江、娄江横穿东西。湖泊较大的有淀山湖、阳澄湖、澄湖、傀儡湖。
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的昆山市境内,建镇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周庄镇自古为泽国,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车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因河成街,傍水筑屋,呈现一派幽雅古朴的气质。
周庄的魅力在于她的文化内涵,沈厅、张厅、迷楼、叶楚伧故居、澄虚道院、全福寺等名胜古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
周庄古桥很多,也极具特色。著名古桥的有双桥、富安桥等。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
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等曾寓居周庄。元末明初沈万三得天时地利,成为江南巨富。他们对周庄情有独钟,可见周庄的魅力无穷!
周庄有史以来民丰物阜,悠远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饶有趣味的民间习俗。除了在宗教场所举行的各种仪式,在乡间田头,人们也用自己创造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祈愿。“打田财”就是其中的一种。
每年元宵节,在东诧村牛郎庙的广场上,人们竖立起一根桅杆,杆上横一根小竹竿,两端悬挂串串彩灯。桅杆顶端缚一圈圈稻草,内藏鞭炮,敷以易燃物品,再糊上一层黄色的纸张,呈元宝状,这就是“田财”。
周庄“打田财”习俗来源已久。《周庄镇志》记载,在宋代,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五至除夕都要举行驱傩活动。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写道:
是夕爆竹及傩,田间燃高炬,名照田蚕。岁节祭飨用,除夜祭毕,则复爆竹,焚苍术及辟瘟丹。
流传至清代,这种风俗有了变异,又有祈秋收和宜蚕的意义,时间也提前或延后,周庄的打田财则是放在了元宵节。
周庄另一项饶有兴趣的民俗是摇快船。摇快船始于清初。顺治年间,乡亲们为了纪念邻镇的秀才陆兆鱼,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和七月十五举行庙会,在水上进行摇快船比赛。
经过数百年的沿袭,摇快船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娱乐活动。农民自备船只、服装、道具和锣鼓等,自娱自乐,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
周庄人吃茶历史悠久,很难考证始于哪一年,历来有吃阿婆茶、讲茶,喝喜茶、春茶、满月茶等习俗,名目繁多,被称为江南水乡的“茶道”。
周庄的阿婆茶在江南水乡颇有名气。到周庄,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过周庄,在周庄,吃过阿婆茶的人,将会品出水乡古镇的味道来。
周庄人吃阿婆茶源远流长。早在元代,陈去病的先祖由浙江迁居到周庄,以锤薰炉为生,生产铜锡茶壶。如今,镇上明清建造的徽帮茶叶栈房犹存,其中吴庆丰开设在清初,程义泰开设在清乾隆年间。
周庄人十分讲究吃茶方式。年老长者至今仍保持着一种古老而又别具风韵的喝茶方式——炖茶。
周庄民风醇厚,习俗相衍。清澈流长之水,哺育出独特的水乡茶文化。同样,也孕育着水乡人醇浓的酒风。
周庄水纯米香,素有高超的酿酒工艺。清代,镇上曾有14爿酿酒作坊,年产上万甏米黄酒,所酿白酒“十月白”最负盛名。《贞丰拟乘》记载:“有生酒,名十月白。味清冽,可以久藏。”
乡村人家,也多有酿酒风俗,每至秋天白米上场时,用土法酿几斗数石米酒,除了平日自家小酌,还准备过节、喜庆筵席之用。
水乡周庄地处昆山、吴江、青浦三市交界。当地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水乡风采。
上街、走亲、下田,妇女喜欢系上一块花毛巾或蓝布包头,身穿大襟衣服,腰扎百褶小围裙,背后垂下两条及膝的彩带,带头上还缀有红绿流苏,裙下一条上青布裤,脚穿绣花滚边圆口布鞋。这就是地道的水乡周庄农村妇女的打扮。
在周庄的乡村,有一种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宣卷。它近似于堂名,也有说唱、评弹之风。宣卷分为丝弦宣卷和木鱼宣卷两种。
宣卷曲艺已有200多年历史,它源于周庄,尔后流行至锦溪、甪直、同里、青浦等地。20世纪初期,有蟠龙村张慕堂、龙停村徐士英、祁浜村郭兆良等宣卷高手,名扬四乡。
水乡周庄,珍馐水产四时不绝,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蚬江三珍,即鲈鱼、白蚬子和银鱼。周庄还出产鳗鲡,“稻熟鳗鲡赛人参”,这句乡谚尽人皆知。
周庄美味不止于此,江南特产的腌菜苋、青团等也深受游人喜爱。数不尽的糕点熟食,犹如四季不败的花市:芝麻糕、花生糕、胡桃糕、椒盐糕、青糕等。
周庄人心灵手巧,900年以来发展了许多传统工艺。周庄竹编、庄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周庄的茶壶也别具特色,茶壶多为陶制、瓷制,周庄茶壶则为石雕。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苏绣和珍珠等江南特产在这里也是比比皆是。
[旁注]
周迪功郎 北宋人,官封迪功郎,曾设周庄,使周庄成为大聚落。1086年,适逢天灾粮荒,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与其妻章氏舍宅建筑全福寺,并将庄田13万平方米赠寺作为庙田,百姓感其恩德。为了纪念他,将贞丰里改名为周庄。
巡抚 官名,又称抚台。我国明清时期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就是巡视各地的军政和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的军政和民政。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从一品。巡抚、从二品、正二品。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到各地巡抚之事,多是临时差遣,“巡抚”也没成为官名。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代中山靖王的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宋高宗(1107年~1187年),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1127年,他于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南迁至绍兴、临安,建立南宋政权。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生苏州人。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阅读链接]
每年的元宵节夜晚,周庄的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他们携带鞭炮、爆竹和各色烟花火筒欢度良宵。
当桅杆上彩灯内的蜡烛燃尽时,人们就立即鸣放鞭炮,点燃烟花火筒,对着杆上悬挂的金黄色的“田财”轮番射击。
一时间,爆竹烟花在夜空中呼啸,五彩斑斓,缤纷绚丽。当“田财”从桅杆顶上落到地面,熊熊燃烧时,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拿着束束稻草到燃烧的“田财”上去点火,一边当空挥舞,一边去田角落焚烧。人们用欢声和笑语,纺织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