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浙江乌镇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它西临湖州市,北接江苏省吴江县,位于两省三市交界之处,交通十分便利。
乌镇曾名乌墩、青墩,具有6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乌镇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一条幽静的小河贯穿全镇,两岸的建筑都面水而建,河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形成了迷人的水乡美景。
千年乌镇,自古繁华。千百年来,古镇居民依桥而市,经济繁荣富庶,而且民风淳厚,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同时乌镇又有其他小镇所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因此它又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美誉。
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古镇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的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是两省三市交界之处。
乌镇原以市河,即车溪为界,分为乌镇和青镇。河西是乌镇,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是青镇,属于嘉兴府桐乡县。新中国成立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为乌镇。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墩”,是因为地势高于四周。但何以称“乌”呢?其中说法不一。一说是越王把他的一个儿子分封在此,称乌余氏,此地称之为乌墩。一说是因为土地神乌将军而名乌。一说“乌有乌陀古迹,青有昭明青锁”,故有乌镇和青镇之称。
古代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称谓中,自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
乌镇的历史源远流长。据乌镇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文物,专家鉴定它们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在历史上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乌镇的祖先早在6000多年前就在这里生息、繁衍。
秦朝时,乌镇属于会稽郡,以车溪就是今天的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大唐时期,乌镇隶属于苏州府。872年,索靖明王庙碑上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通碑就是光福教寺碑上的刻有“乌青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由此开始。当时,镇地置有镇遏使的官职。
1078年,史料上已经有关于分乌墩镇和青墩镇的记载。南宋宋光宗名为赵惇,为避光宗讳,乌墩镇、青墩镇就改称乌镇、青镇。新中国成立后,乌镇、青镇两镇合并,合称乌镇,直至今天。
乌镇悠久的历史还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让古老的乌镇焕发出一种神秘的色彩。乌镇古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南北朝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萧统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这本书对我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和《楚辞》相提并论。
据说,萧统刚出生时,右手紧捏拳头不能伸直,东宫娘娘以及宫女都没法掰开,梁武帝为此十分担忧。
有位大臣说:“皇上何不张榜招名医来诊治呢?”
梁武帝觉得有理,就张榜招贤:谁能掰开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为师。
当时的一位名士沈约见了榜文就揭了榜,想去试试。没想到,他捧起太子的手轻轻一掰就分开了。梁武帝十分高兴,就赐封沈约为太子的老师。
沈约是乌程人。他的祖墓就在乌镇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约每年清明总要返乡扫墓,并要守墓数月,梁武帝怕儿子耽误学业,就命昭明太子跟随沈约到乌镇来读书。为此,梁武帝还在乌镇造建造起一座书馆。
话说太子萧统来到乌镇,见处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景色那么诱人,便终日游玩嬉戏。名士沈约治学严谨,他见太子不认真读书,便对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年冬天,我回乌镇过年,在轿子经过镇的一座庙时,被庙前的一群百姓挡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轿问明缘由,原来庙里冻死一个10多岁的小乞丐。
围观的百姓说,这小乞丐父母早亡,无依无靠,白天沿街乞讨,夜晚就宿在庙堂。但他人穷志不穷,讨来的钱都用来买书了,他经常在佛殿琉璃灯下夜读。可是一夜北风,竟夺去了他年幼的生命。
我当时进庙一看,只是这小乞丐虽然面孔瘦削,却眉清目秀,他仰面躺在稻草堆里,身体已经冻僵,左手还拿着一本书。他是有志于学,至死还不忘读书呀……
听完老师的话,昭明太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想,小叫花子那么穷还知道读书,而自己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误正业,自己还是太子将来怎么管理国家呀!从此,昭明太子立志刻苦读书,后来编撰了《昭明文选》,终于成了有名的文学家。
后来,沈约把他在乌镇的府第捐给白莲寺,萧统拾馆为寺,这就是后来的“密印寺”。
明朝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全廷训,在白莲寺门前建造了一个石坊,题为“六朝遗胜”。里人沈士茂题书“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
这石坊就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内,至今保存完好,它成了教育子女立志读书的好地方。
石佛寺的传说更有趣。在昭明书馆遗迹西面,乌镇西栅放生桥南面,原来有一座古寺,名叫石佛寺。寺中供有3尊石佛,每尊石佛约有5米高,都是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镌凿工巧,造型生动,堪称石雕艺术佳品。
古人来此游览,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鼎立同根丈六躯,斫山工匠世应无。
不知他日飞来意,较比鸿毛重几铢。
这寺中的石佛从何而来?游人当然“不知他日飞来意”,但乌镇民间却有人知道这几尊石佛的来历。
据说,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人间有苏杭二州,风景旖旎,胜似天堂,就决定在这两处各建造行宫一座,以便游玩。
一天,他从杭州派出4位石佛,前往苏州实地察看。4位石佛就变为4个普通人,乘坐一艘从杭州开往苏州的烧香船。
当船摇到乌镇这个地方的时候,4位石佛从船舱里往外一望,只见这里溪塘交叉,绿树成行,桃红柳绿,风光秀美。4位石佛以为苏州到了,打算先派一位上岸去看看。
船到乌镇西栅日晖桥边,一位石佛对摇船的说:“船老兄,我要上岸小解,请行个方便,能否在此停靠片刻。”
船夫一口答应,立即停船让客人上岸。谁知这个客人刚一上岸,船上的人只觉得船身如释重负,徒然向上一升,浮高了好几寸。
船夫惊奇地说:“这位乘客真重,好像一个石菩萨。”
船夫话音刚落,岸上那位客人就像中了定身法一样,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了。
留在船上的那三位,见上岸的石佛真相已被船家点穿,忙推说要去拜访朋友,也急忙离船登岸,匆匆往南而去。这时烧香船更是浮高了一大截,船上的香客议论纷纷,都猜测说这4个人莫非真是神仙,是石菩萨。
不久,日晖桥堍的那一位,果然变成了一尊石佛立在那里。其他三位,走到放生桥附近,也现了原形,变成了3尊石佛。
消息传开后,人们都说佛落仙地了,乌镇这地方风水好。人们为了保住这块仙地,就在日晖桥先给先上岸的那位石佛建了一座小庙堂,又在放生桥南面,给3尊石佛造了座大寺庙,取名“石佛寺”。人们还在寺内挂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水上浮来”4个大字。
从此,每年春天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内顶礼膜拜。特别是从杭州烧香回来的那些苏州、常州的香客们,路过乌镇时,总要靠船上岸,到石佛寺去烧“回头香”,据说这是为了向那几位石佛致歉呢!
传说,这就是乌镇石佛寺的由来。
[旁注]
马家浜文化 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至江苏常州一带,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多年的历史,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
萧统 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即今江苏省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梁武帝 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是汉朝相国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48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颇有政绩。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号为“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昭明文选》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多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赵惇(1147年~1200年)庙号光宗,南宋的第三位皇帝。1190年至1194年间在位,在位5年,享年54岁,死后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家族社会地位显赫。沈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阅读链接]
乌镇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个英勇的将军,姓乌名赞,人称乌将军。乌将军爱国爱民,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浙江刺史李琦举兵叛乱,皇帝命乌赞将军同副将吴起率兵讨伐。他们穷追猛打,直打得李琦望风而逃。
当乌、吴二将追至车溪河畔时,李琦突然挂出免战牌,要求休战。然而当天深夜,叛军突袭营地,乌将军奋起迎战,李琦且战且退,退到车溪河边,从一座石桥上飞快逃走。
当乌将军跃马上桥追赶时落进李琦事先设下的陷阱,被埋伏在四周的叛军用乱箭射杀。
人们为了纪念忠君爱国的乌赞将军和他的战马青龙驹,就将此地取名乌镇、青镇,后来人们就合称为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