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后花园——朱家角

朱家角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历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已形成村落,宋、元时代形成集市,名朱家村。在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

镇中9条老街依水旁河,千余栋民宅临河而建,其中著名的北大街,又称“一线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第一街,是最富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筑精华所在。

这里,旧式民宅鳞次栉比,粉墙灰瓦错落有致,窄窄街道曲径通幽,石板条路逶迤不断,老店名店两旁林立,素有“上海威尼斯”及“沪郊好莱坞”的美誉。

另外,朱家角镇因经济繁荣,文化昌明,所以宗教活动和宗教建筑也非常兴盛。1991年,朱家角镇被列为上海市四大名镇之一。

元代始建圆津禅院和慈门寺

朱家角镇坐落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素有“上海威尼斯”、“沪郊好莱坞”之誉,又名珠街阁,雅称珠溪,俗称“角里”,原名朱家村。

318国道横贯全镇,黄金水道槽港河穿镇而过,水陆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物产丰裕,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

朱家角镇因经济繁荣,宗教活动也源远流长,非常活跃。早在1127年,在淀山顶上就建有普光寺,为朱家角地区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寺院。后来到了元代,清华阁十二景之一的圆津禅院建成了。

圆津禅院位于淀山湖畔,始建于1341年,属于禅宗曹溪一脉。禅院以典藏名家书画而成为了清代名刹,它曾是上海玉佛寺的下院,因院内供奉观音菩萨,又名“娘娘庙”。

禅院北临漕港,东傍珠溪,院舍结构小巧,佛像不多,但都是精雕细刻,庄严肃穆。

圆津禅院是我国历史上颇为重要的文物储藏所,在明清时期,许多文人雅士慕名前来,圆津禅院很自然地成为明清时期文人吟诗作对和交流思想的场所。

清代名人刘墉、郑板桥及钱大昕、董其昌等也来过圆津禅院泼墨挥毫、留下了诗画墨迹。文学家王昶曾为禅院撰写碑文等,并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书版及许多其他故物。清初,寺院的住持语石大师擅长丹青金石,广交翰墨。

1658年,寺院进行了大规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禅、息躬室、清华阁、航斋诸建筑。

其中以清华阁最负盛名,它不仅是名人文士珍藏书画之处,而且环境优美,登上清华阁远眺近望,珠溪胜景尽收眼底。

西自淀山湖,南及余山,东至三汾荡,北眺西漾淀,“皆微茫见于云树之外,而村落之疏密,渔舟商舶之往来,得一览而尽之”,故有清华阁十二景之称。

圆津禅院内的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毁于战乱,部分文物被寺内的僧徒偷出变卖,后存珍品已经不多。现还保留有文学家王昶所撰“重修清华阁记”、“振华长老塔铭记”,及沈光莹撰写的“重修大殿记”石碑,成为禅院遗留下来的仅有文物。

慈门寺,就是清华阁十二景中的“慈门杰阁”,是朱家角著名古刹,位于放生桥畔、漕港河边,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原名“明远庵”。明嘉靖中毁于兵祸,1571年,行脚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宝殿,民间称为新殿。

据传,正殿如来佛的一对眼睛看上去像活的一样,夜里还会发光,是用“猫儿眼”宝石镶嵌。在如来佛坐垫下有一暗室,直通淀山通灵泉。大殿朱檐石柱,内塑十八罗汉,二十诸天神无所不有,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刹。

1611年,明朝廷敕赐寺名为“护国明远慈门寺”,并赐一尊乌斯藏大士像和20部经卷。为此,寺院又特别建造了观音阁和藏经阁,以珍藏这两件御赐的镇寺之宝。此后,慈门寺名声大振,香火旺盛。

1628年,大殿左侧增建一座高20米的钟楼,钟重1250千克,钟在10000米以外都可听到。每当风晨月夕,钟声隆隆,震于太空,闻者肃然而醒,惶然以思,止恶而兴善,作警世之教,也深有裨益。

朱家角古镇在明代建立的著名宅院是席氏厅堂。该堂建于嘉靖年间,位于朱家角镇东瑚街席家弄内,是镇上现存较为典型的明代宅第建筑。

席氏原籍洞庭东山,明嘉靖礼部尚书席永培告老回乡后,因避乱迁来珠里,爱其土俗淳厚,遂建宅定居,后子孙繁衍,成为镇上望族。

席氏厅堂,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宅第坐南朝北,正墙门面对湖偕港,向后一直延伸至祥凝浜,前后共5个厅堂。在正墙门前有3级石阶,石阶两旁分竖两座扁圆形石墩,石墩上雕有奔腾的麒麟,这在民间建筑中十分罕见。沿河又有石驳、河埠和水墙门。

席氏厅堂头厅建筑高大宽敞,庭柱石墩,硕大无比,气度非凡,旧时是席氏家族婚丧喜庆的场所。头厅仪门上的砖雕,仍保存完好。

特别仪门上方中央有“乐且有仪”4个字,两边雕有龙凤走兽等各种动物,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这些砖雕刻画细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比周庄沈厅仪门的砖雕更胜一筹。

在席氏厅堂二道仪门和围墙上均有精细砖雕,如同工艺展览的殿堂。据传,围墙曾有一块鲤鱼跳龙门的浮雕,后毁于战乱。

慕王谭绍光得知后,命人重新雕刻了一方砖雕,因此这方砖雕的雕色刀法和其他砖雕有所不同。二厅为起居间,后厅则朝南三开楼台,上建凉台走廊,以雕栏围起。起居外有画栋护框,在这里登高远望,水乡野景一览无遗,古镇风貌尽收眼底。

[旁注]

钱大昕 清代史学家、汉学家。是我国18世纪知识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凌廷堪、阮元、江藩等著名学者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公推钱氏为“一代儒宗”。

王昶 清朝官吏。1754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后又擢刑部郎中。1768年王昶随大学士、云贵总督平定大小金川。在军营9年,所有奏檄,均由王昶起草。凯旋时乾隆赐宴紫光阁,擢升为鸿胪寺卿,赏戴花翎,后又升为大理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

仪门 旧时官衙,即府第的大门之内的门,也指官署的旁门。在古代,“衙门”或“官邸”辕门内具有“威仪”点缀的正门,成为仪门。有的旁门也借称“仪门”。有的后门也可以称为“仪门”。明代和清代的官署、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仪门一称取自孔子第三十二代孙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有仪可象”之句而得名。

郑板桥(1693年~1765年),清代官吏、书画家和文学家。名燮,字克柔,今江苏生人。“扬州八怪”之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他的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著有《板桥全集》。

释迦牟尼(约公元前624/564年~公元前544/484年),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古印度释迦族人。本是迦毗罗卫国太子,后来成为佛教创始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也就是彻底觉悟宇宙和生命真相的人。

[阅读链接]

佛教分为九乘佛法,然而禅宗就是教外别传的第十乘。禅宗又名佛心宗摄持一切乘,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我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的核心思想为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