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桂林之称——黄姚古镇
黄姚镇是广西名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昭平县,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古镇发祥于宋代,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鼎盛于清代乾隆年间。
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黄姚古镇中存留下来了很多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并以“梦境家园”的“小桂林”之称而享誉内外。
黄姚镇以山水岩洞、亭台楼阁、寺观祠堂和楹联匾额著称。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这些山水桥联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古镇风景。
镇内所有的古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镶嵌而成,路面平滑如镜。镇内的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属岭南风格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体,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
以山水园林著称的千年古镇
黄姚古镇与昭平县城及贺州市均直线距离约40千米,距桂林200千米。是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
以山水园林著称的黄姚,发祥于宋朝,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
全镇居民600多户,8条街道。镇上多数房屋都保持着明清风格,由于黄姚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面皆山,易守难攻,而且交通不便,所以村镇处于半封闭状态,使得古老的民居、众多的文物墨迹得以保存。如韩愈、刘宗标的墨迹。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过黄姚:
黄姚古镇如同一本千年的诗集,被人遗忘在图书馆僻静的书架上,当人们不经意地走过,翻开这美丽的篇章,古朴而优雅的格调立即征服了人的心。
黄姚作为千年古镇,以其独特的宗祠文化、诗联文化和牌匾文化闻名于世。
黄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宗祠,各宗祠每年都有独特的祭祖活动,参加活动的人来自广西各地和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
黄姚的宗祠结构精致,规模豪华。门前的大石阶,祠内宽阔的门廊,正中的天井以及两旁有小花园,无不独具桂北屋宇风格。宗祠墙壁上刻着精美的花禽鸟壁画,技艺精湛,风格独特。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的黄姚人非常重视教育,读书之风盛行,文化氛围极为醇厚。这里人才辈出,过往的文人墨客很多。古镇奇美的风光和众多的亭台楼阁、成为文人们吟咏的对象,黄姚因此形成了具有独特乡土特色、地域风格的诗联文化。
古镇的诗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诗人赞美黄姚的诗达186首,楹联有197副。
千百年来,黄姚古镇留下了许多内容丰富的牌匾。后世所存的牌匾约有50多块。这些牌匾记载了古镇各个时代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内容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牌匾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黄姚古镇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兴旺繁荣的景象,“直道可风”、“模范长留”、“且坐契茶”及光绪皇帝亲赐的满汉文对照的圣旨牌匾等都各有特色。
黄姚古镇著名的建筑有宝珠观、文明阁和带龙桥等。1524年,古镇小珠江边的宝珠山旁新增一座宝珠观。
该观是当地人用以供奉北帝、如来和观音的,道、佛合一的寺观。寺院由大殿、门厅、厢房、天井和回廊等组成,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该寺观的庙会。寺观于清代乾隆、道光、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
文明阁坐落在黄姚镇东南天马山西麓,它以其雅致、幽静、豁朗、清新的风格,位于旧黄姚八景之首。
文明阁始建于1573年至1620年的明万历年间,清代及近代历经4次重修。原有步云亭、文明首第、土地祠、豁然亭、福禄亭、惜字炉、天然图画、财神殿、大堂正殿、不夏亭、桂花亭、魁星楼等12处建筑物,今仅存8处,阁内历代名人题诗刻石颇多。
沿天马山而上,文明阁第一道门楼上书“文明首第”4个大字。两边写有一副对联“春入水逾响,秋高山更青。”
沿着石梯向前走,就会看到旁边有一通石碑,上书“文明阁祀田碑”。再往前行,便是霍然亭,亭前柱上书“上下江涵画阁添,东西岸隔烟波间”,后面柱子上有“有风花气犹迷阁,无雨岚光尚滴衣”。
第二道门楼上书“有声”两字,旁边写道“星临平野阔,山似络阳多”,门楼内有1864年重修文明阁碑。依山而行,两旁可以看到古人登山留下的石刻,其中一篇为“余王至黄姚登文”。
前边是惜字炉,供烧香之用。上面也刻有对联,共有6句:前面为“赤文归造化,赤字幻霞烟”。左边上书“烟霞”,两边为“一炉纸化氨氯气,万古人存爱护心”。右边上书“风月”两字,两边刻有“迹民别风淮雨外,烟迷五岭一溪中”。
惜字炉旁边石山上刻有“小西湖”石刻,是清代太史刘宗标于光绪戊寅初秋题。再往前,旁边石上刻有“道光庚子年重建文明阁新建魁星楼并建亭至碑记”。
至此到达第三道门楼,上书“天然图画”4个大字,旁边写道“乾坤风月归图画,山水烟霞入品题”,左下角立有“攀山石碑”,为1765年所立。
沿梯而上,进入大殿,殿内供奉着关公。出大殿前行,旁边石壁上刻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题书的“莺飞鱼跃”4个大字。下有“重阳登高联咏”,以及“新建不夏亭碑记”。
再往前就到了七星亭,两边书有“清凉舒适合心情,静坐闲谈知己话”。转身再上,看到的阁楼就是魁星楼,里面供奉着“魁星公”。
文明阁内怪石嶙峋,古树成荫,登高俯瞰,宝珠古刹,东门古榕,尽收眼底。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带龙桥是黄姚古镇座古桥梁中最大的阶梯石拱桥。始建于1575年,1759年重修。桥长22米,宽3米,有两拱,一大一小,大拱离水面3.2米,直径约5.6米。小拱是旱拱,离地面2.55米,直径3米。
平时,江水从大拱流过,洪水期间,小拱则起到分洪的作用。整座桥面全部用当地的厚青石板铺成,石板之间用特制的铁卯连锁,把桥面牢固平整地连成整体,将中力均衡落到桥拱,防止石板日久向两边分离。该桥重修后一直牢固如初。
带龙桥是古镇最大的阶式石拱桥,拱桥呈半月形横跨在新兴街东面的小珠江上,上面还有一座乾隆时期所修的桥楼,后来被拆除。
对于一个以水为生的小镇,能驾驭洪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也是黄姚历经千年仍能完好地保存的主要原因。
[旁注]
宗祠 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上古时代,宗庙只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至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的各个家族,祠堂成为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土地祠 供奉土地的祠堂。土地又称土地爷、土地神、土地公公。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传说他住在地下,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专业名称为“福德正神”。在民间,他被认为是地方保护神。旧时,我国几乎到处可见土地庙,香火颇为旺盛。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诗人散文作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刘宗标 字海臣,广西贺县人。1876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外任官至浙江台州知府。1901年,刘宗标在严州任上主持将双峰书院改为六睦学堂,这是现代严州中学的历史起点,他撰的《修改六睦学堂记》碑记载了这段史实。
北帝 全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又有玄天、玄天上帝、武大帝、真武大帝、北极大帝、北极佑圣真君、开天大帝、元武神等称呼。俗称上帝公、上帝爷或帝爷公。他是作为统理北方、统领所有水族的道教民间神祇,又称黑帝。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合称“韩柳”。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阅读链接]
关于黄姚这一名称的来历,在民间也有另一种说法。这也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古镇历史的发端。
关于这一问题,民间有传说认为,黄姚古代是壮族和瑶族的杂居之地。在这里最早居住的是黄姓和姚姓两户人家。
1052年,狄青率领部下南征壮族首领侬智高。他的部队将要路经黄姚,便派士兵前去打探路线,得知当地只有黄、姚两户人家,于是就把此地称为黄姚。现在的镇上已经没有姚姓,而黄姓则是清代以后才陆续迁入,并非原来的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