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光福古镇文化

圣恩寺,全称天寿圣恩禅寺,坐落在苏州市吴中区光福玄墓东南,圣恩寺柴庄岭下,面对太湖。

唐天宝年间,始创圣恩寺“天寿寺”。南宋宝祐年间又建“圣恩禅庵”,寺庵并列,曾被辟为上、下道场。1328年,也就是元代天顺元年,幼主阿速吉八敕赐“圣恩禅寺”匾额。

1340年,天寿寺毁于火灾,圣恩禅庵却幸存下来,成为佛教南宗的发祥地。

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来到光福探梅时,多次驻足于此。

1349年,江南名僧千岩元长禅师的高徒万峰时蔚禅师从杭州来到吴地玄墓山。由于万峰的到来,信徒渐渐增多。

1376年,开辟土地建筑观音阁及各座殿室,圣恩寺才初具规模。大雄宝殿前有3棵巨柏,树龄都在1800年以上。最粗的一棵腰围5.2米,挺拔劲秀。

康熙皇帝所题的《松风水月》碑,乾隆皇帝赋并书写的《再邓尉香雪海歌旧韵》也被刻成诗碑。

传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生日”。苏州城有“斋天”的习俗。圣恩寺“斋天法会”由来已久,自1699年诏建“万寿道场”就已经开始。

每年的正月初九,前来进香请愿的人络绎不绝。每年到圣恩寺参加“斋天”法会的人数达四五万人,简直是人山人海,人们经常把这里堵得水泄不通。

斋天法会自正月初八至初十,历时3天,热闹非凡。来自各方的善男信女、游客、商贩云集于此,宣扬祈福禳灾,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同时进行的还有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

在光福镇的潭山有一处石嵝庵,又称石嵝精舍。石嵝庵始建年代已经无从考证。清代初年有无声禅师在此居住。

石嵝庵后存民国年间的建筑数十楹,原供有缅甸信徒所赠的玉佛。院中数株芭蕉,一架紫藤,像是一户书香人家,大殿也不高大,有如民居一般,门的上方悬挂的“放大光明”4个字一匾。两侧偏殿后作为游人的休憩之所。

大殿后的山崖旁,有一眼泉水。泉水清冽甘芳,岁旱不竭,脱尘禅师将其命为“余留泉”,是有余和留“我”在此的意思。在庵的左侧有万峰台,台上有明代赵宦光题刻的“万峰台”3个字,相传是元代万峰祖师修炼之所。

台上现有多处清代到民国年间的摩崖石刻。站在万峰台上,可见诸山蜿蜒绵延,太湖云帆此起彼伏,七十二峰隐现云端,光福地区青山绿水之美一览无余。在古代,这里是来邓尉山探梅必到之地。

在光福镇,有一流传很久的民间工艺,那就是核雕。说起光福镇的核雕,可谓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散文《核舟记》中就记述了明天启年间常熟王叔远在不满一寸长的桃核上雕刻出《东坡游赤壁》的场景,被惊赞为“灵怪之材”。

清代乾隆初年,苏州微雕艺人杜士元同样用桃核雕刻了《东坡游赤壁》,他在小船上增雕了船工,被当时称为“鬼工”。核雕是苏州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光福也是近代核雕的发源地。

从光福人祖上传承下来的核雕技艺,主要以橄榄果核为材料。橄榄核来自广东一带的“乌榄”品种,质地硬而细腻。有了好的材料才能制作出好的工艺品。

苏州核雕工艺精巧,作品造型活泼,立体感强。线条明晰,人物有神,风格细腻,集中反映了苏州工艺雕刻的“精、细、雅”的神奇魅力。因而,光福核雕是我国微雕杰出代表。

核雕的技巧以浮雕、圆雕和透雕为主,外形基本保持果核的原形。核雕形式有3个系列:珠串式、坠件式和摆件式。

所反映的题材一般有4个系列:吉祥如意系列、神仙人物系列、民间民俗故事系列和山水园林系列。精美的核雕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技艺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成为光福古镇文化的缩影。

[旁注]

道场 梵文的意译,音译为菩提曼拏罗。后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如我国佛教五大名山,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和弥勒菩萨的道场。也泛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天师道场等。

摩崖石刻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魏学洢 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阿速吉八(1320年~?),元朝的第七位皇帝,蒙语也称阿希达布。1328年至1328年在位,谥号德孝皇帝,史称天顺帝。1328年,大都朝廷的军队包围上都,倒剌沙投降后天顺帝下落不明,不知所终,在位大约一个月。

东坡(1037年~1101年),苏轼字子瞻,又名苏东坡,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阅读链接]

核雕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百花篮、罗汉等题材,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在我国民间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江苏省苏州、扬州,山东省潍坊、广东省等地均有特色核雕。

确凿见于著述的出神入化的最早核雕作品,是明代之物。《清秘藏》中记载了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他能在橄榄核上刻16个娃娃,喜怒之形极为生动。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蟠屈飞走的绰约姿态,在方寸小核中尽现无遗。

明代王叔远的精雕桃核,邢献的精雕核桃,夏白眼精雕的橄榄核可谓是核雕三绝,他们的作品传世绝少。清代有邱山的精湛核雕技艺,作品传世也很少。晚清核雕艺人杨芝山的核桃雕“西园雅集图记”林木怪石间,竟雕刻三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