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文化底蕴的宗祠建筑

我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

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叫“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和顺宗祠建筑群就是我国宗祠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云南古建筑的典型代表。

寸氏宗祠坐落于大石巷右侧。历史上曾建有正殿、厢楼、花园、客堂、大厅、二门和大门。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衢1.75米,左右两边有石标杆,每棵杆上有两个石斗,是由清光绪乙未科进士寸开泰所立。

通衢外又有一个更大的月台,前有荷池一塘,眼界开阔,风景无限。与其他宗祠不同的是大门,系中西合璧,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上有一个近三角形的顶,图案为创意浮雕。

修建寸氏宗祠使用的材料水泥、钢筋和沥青等都是从缅甸驮来,耗费不少资金,同时还在主门两侧的石柱上镶嵌“五嶽宗山百川赴海,千秋报本万古流芳”的楷书石刻楹联,至今保存完整。

刘氏宗祠位于水碓村与尹家坡之间,位置选择相对呈交椅凹形的山脚,坐南向北,依山傍水,占地1000平方米,由正殿、两厢楼、东西花园、前厅和大门组成。

刘氏宗祠始建于1855年,第二年两厢和前厅都被损毁,1880年修复旧观。后来又扩建前厅,新修三开间牌楼式大门,增建月台,并立石斗标杆于月台上。

月台前新筑双孔石拱桥,桥下有池种荷,具有园林之盛。前厅还遗存一块“御龙深远”木匾,为绮罗李治用章草书写。一通1770年“保我子孙”和1771年“永免钱粮”的双面石碑,均保存完好。

刘氏宗祠门前石标杆为清光绪壬年科亚元刘宗鉴所立,被毁后又加以恢复。同时还恢复了大殿“千秋万祀”、“饮水思源”两块匾额。

在家堂柱上有“福田宗祖种,巴山蜀水规模远;心地子孙耕,凤岭龙潭绍述长”的楷书对联。

大殿中堂两旁增加了“祭必以时,春露秋霜崇祀典。人本乎祖,父慈子孝重人伦”魏碑字联以及檐柱的“凤栖凤山飞彩凤;龙蟠龙水出文龙”的篆书联。大殿走廊两侧增加了“西汉高祖,东汉光武帝,蜀汉昭烈帝”三祖遗训石碑。

过厅增加了“术通乾象,喜入天台;雕龙名著,殿虎英风”的魏碑字联,以及“巴山施仁,总旗洪武安三迤;盈水怀远,御龙腾越振九州”隶书联及“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魏碑字联。

大门新增了“温暾世家仁智礼;腾阳冠冕龙凤麟”魏碑字联及“门对龙潭千古秀;族居旺地万年春”行书联。修复后的刘氏宗祠使人耳目一新。

尹氏宗祠坐落于尹家巷前,坐南朝北。由正殿、两厢、大门、月台、标杆组成。尹氏宗祠始建于1830年,建祠年代继寸氏宗祠之后进行了一次修缮。尹氏宗祠眼界开阔,小河水从祠前淌过,宗祠内还遗存由族人尹祖澜书写的“尹氏祠堂”正书匾一块。

贾氏宗祠位于和顺乡贾家坝中间的环村路边,坐南向北,由正殿、两厢楼、花园、大门、月台组成,单开间大门与月台间为环村道路相隔。因受土地的限制,整个建筑使人感觉紧凑,小巧玲珑。

贾氏宗祠始建于清末,正房先建,两厢后建。有匾4块,全部悬挂于正殿上,此即为尊宗敬祖。

张氏宗祠坐落于张家坡帅头坡脚的马头山下,占地1300多平方米,面山临水,大盈江和三合河从祠前流过。两旁荷池相拥,整体格局为四合院带前花厅,坐南向北,由大殿、东西厢房、面楼、花园、大门、月台、标杆组成。

张氏宗祠大门向东开,大殿、东西厢楼及大门始建于1882年。面楼为五开间,四面回廊,重檐歇山顶建筑。大殿中堂门额悬挂“积厚流光”匾,两旁有隶书匾联:

秉一障,安南诏,爰宅于兹廿余代,追数故家,何减潇湘云梦;

鉴千秋,作西铭,有闻在昔五百年,再生名世,岂矜书法文章。

此隶书匾联为族人张景洲孝廉于光绪年间在京请托西江阮振千季敦氏撰书。

除此之外,宗祠内还保留有古代一些人的书法匾联,较其他宗祠多而完整。花厅两侧刻有仿《泰山金刚经》字所书“东铭”、“西铭”,系族人癸卯科举人张砺手迹。

宗祠大门为木结构三开间牌楼式大门,前面是扇形月台。祠堂空间、视觉效果好,布局较有特点。

钏氏宗祠位于大庄,居村子正中,坐北向南,十分当阳,占地1500多平方米,是一正两厢和一厨房的建筑布局。单开间圆拱形大门,前为月台,有“大清光绪二十二年新正月十二同立”的石刻。后人修缮的宗祠大门的墙上左边镶有一块“气爽神清”楷书石刻,右边有“凤鸣朝阳”草书石刻,无款,由月台上移来。

月台上有两块隶书石刻,一为“山水清音”,一为“金川月池”。两边有“谷庄棲来凤,月池养金龟”的楷书联,无署款,后世存。钏姓十三世祖任登公于明崇祯元年卜居和顺大庄,现在钏氏已发展了102户,489人,已繁衍27代。

以上宗祠,见证了不同民族和谐相处和腾冲商贸文化发展的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旁注]

月台 在古代建筑上,正房和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叫月台,是建筑物的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平台宽敞而通透,一般前无遮拦,故是看月亮的好地方,也就成了赏月之台。

督办 清代后期,中央与地方都设有临时设置机构,存在时间长短不一,长官品级特别高的人称督办或总办,副职称为会办,资格次于会办的人称为帮办,负责处理日常例行事务的人称为坐办。

歇山顶 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共有9条屋脊,即一条正脊、4条垂脊和4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泰山金刚经》摩崖刻石。南北朝时刻于山东泰安县泰山石经峪花岗岩溪床,没于水下千年,泉水改道后,始见天日。刻石的人无从考证。内容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字迹逾一尺,笔法隶楷参半,多用圆笔,有篆意,结体雄深拓展。是魏体楷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篆书 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阅读链接]

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我国民间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私建宗庙,宗庙被天子专有。后来,宋代的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即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初立祠堂时,还要从现田中每龛取1/20作为祭田。至清代,祠堂已经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