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胜小苏杭——和顺古镇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长期的国际贸易、文化、外交、军事、宗教的交流,使这里成为了我国面向南亚的第一重镇。
和顺古镇内依然保留传统的文化和建筑。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镇等遍布古镇,宛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在和顺古镇,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还可以欣赏到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
另外,和顺镇的八大宗祠也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族谱和宗族活动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西南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和顺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古居民以内地迁来的汉民族为主,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千米。
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流连忘返,是国内第一魅力名镇。
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和顺古镇内依然保有传统的文化和建筑,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镇等遍布古镇,整个古镇也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未曾改变,宛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600多年以来,和顺古镇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和顺兼收并蓄,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南亚、西方交融的窗口。和顺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育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富商大贾,并留下了大量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筑群。
其中建于明代的中天寺就是我国著名寺庙之一。中天寺始建于1635年,在清代又经扩建和修葺。后来在动乱年代里数殿被拆毁,后世仅存花园和厢楼。
乡人按照它的旧置重新加以修复,基本具备了原有的规模,香火旺盛。
中天寺不仅是地方的名胜古迹和佛教活动场所还是地方启蒙育才的地方。嘉庆年间,和顺举人寸式玉在这里开办“中天书院”,不仅培养本乡子弟还兼收外地学子,清代腾越进士清水乡镇夷关江胪就出其门下。
李根源先生有诗写道:
古寺中天寺,德山作道山。
广栽桃与李,花开镇夷关。
寺院建筑沿主轴线依山而建,层层有序,布局合理,是和顺10多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占地5000多平方米。
寺院旧时建有东西山门、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关圣殿、三皇殿后改为地藏殿、天门、玉皇殿、太阳殿、太阴殿、五皇殿、马王殿、财神殿及戏楼等和其他附属建筑组成。
历经风雨沧桑,许多殿堂、佛像被毁,仅存东厢僧舍、财神殿、乾隆年间种植两棵古梅、康熙古碑一通。
1980年乡人倡议重建中天寺,成立了重建寺院筹备委员管委会,得到了果静老和尚的皈依弟子张孝威先生的鼎立资助。当时果老被请到来凤寺主持全县佛教恢复工作。在社会各界人士、全乡士庶及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斗,旧时殿宇已基本恢复。
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寺院住持都会带领四众持念弥陀圣号、专修净土法门,定期举行放生、斋天、礼忏、普佛、荐亡和焰口等各种佛教活动。
在寺管会的积极配合下,寺院先后整改三门、殿堂彩绘、建海会塔、筑后山围墙等。内部设施逐一完善,改变了僧人的居住环境,使旧貌大有改观。
元龙阁建于明代崇祯年间,于1762年清代重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背后是名木古树参天的黑龙山。
整座建筑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宛若人间仙境。阁内许多名家名联,越加增添了元龙阁的高古气氛。
腾冲县城东南的和顺乡水碓村,村旁有一龙潭,三面环山,一堤为廊。堤上古榕荫蔽,潭中水洗白云,风光十分秀丽。元龙阁傍水依山而筑。建筑群沿中轴线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百尺楼及厢房等附属建筑组成。
殿阁楼台随山势逐渐升高,气势宏大。两侧的厢房、楼阁和平台对称安置。其主体建筑魁星阁,是六角攒尖顶重檐木构建筑,檐下柱枋雕刻彩绘精美。
重楼两侧团花空窗棂上雕有行书“鸢飞鱼跃”4个大字,书法遒劲,楼下正面雕刻二龙戏珠,甚为精美。阁外窗棂悬挂楹联一副:“元精含斗极,龙脉焕天枢。”含“元龙”两字,当为此阁之名。
阁内供奉魁星塑像,赤发蓝面,一手捧斗,一手执笔,一脚向后翘起,一脚立于鳌头上。
元龙阁背枕青山,前临深潭,四周古木参天,山花遍野。潭水碧澄如镜,周有石栏回护。凭栏观殿阁倒影,宛若龙宫。
潭前为宽敞的大月台,月台上分别种植两棵大树,一棵是樟木、一棵是榕树,树冠犹如两把伞盖,罩满月台。月台下是荷花池,每当盛夏,荷花开放,亭亭玉立,为元龙阁景观增色不少。
[旁注]
马帮 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生死与共的生存方式形成马帮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他们也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丝绸之路 一条起始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我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华严 日本8世纪时从我国传入的佛教哲学宗派。华严源自梵语的汉译名称。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典籍,探讨以毗卢遮那佛为中心的一真法界。该派是6世纪晚期由华严在中国创立。华严宗主张,认识的最高境界是万物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互相关联,互相依存,并以毗卢遮那佛为中心。
三皇 我国创世神话中的3个重要人物,是指距盘古开天辟地55万年,陆续出现的3位伟大的神祇,称为天皇、地皇和人皇。“皇”的原意就是神祇,但神性略次于盘古和玉皇大帝,可列为第二级别的神祇。“三皇”称谓仅是一种传说,都是远古时期为人类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部落群体和首领。
魁星 一个汉语词语,也是我国古代星宿的名称。同时,魁星还是我国古代的传说神话人物,主宰文运,在儒士学子的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有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楼,香火鼎盛。
弥勒 菩萨名,梵文译为慈氏,住在兜率天内院,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第五尊佛。弥勒菩萨还被认为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为佛灭后900年顷之印度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的始祖。
龙王 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龙是我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
[阅读链接]
中天寺四面环山,青山秀水绿树成荫。从建成之日起,屡经修葺和增建才存有如今的建筑格局。
1715年,中天寺增建皇阁,一延迟至1775年才建好。后来,由于地震受灾,百姓房屋倒塌,寺院多数建筑也都在地震中损毁。众人建议兴修。
乡中人捐银及寺院住持僧亲往缅甸各埠化来大部分资金,寺院各处才得以修复。很快,两厢及天门佛殿、暖阁阶梯、石栏及附属设施逐次竣工,后来又增建了三皇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