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城镇的典范代表
历经千年,南浔古镇风韵依然。古镇以其独特的格局、完好的风貌、深厚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而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范和代表。镇内河街相交,桥梁通便,黛瓦粉墙,绿柳依依,组成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图。
南浔古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南市河及其两岸的南东街、南西街为主的景点富集区,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南浔丝业会馆、求恕里、南浔史馆、江南丝竹馆、广惠桥等景点分布其中。
在这里,庭院深深的名人旧宅、古色古香的传统街巷和风景如画的市河,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当年南浔古镇的繁华和江南水乡的特有风情。
第二部分是由小莲庄、嘉业堂、文园和江南水乡一条街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南浔素以园林和藏书楼闻名天下,小莲庄和嘉业堂就是典型代表。
小莲庄位于鹧鸪溪畔,碧水环绕,园内绿木深深,不染一点俗尘。粉墙黛瓦,奇峰怪石,让人品位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意境。
小莲庄紧挨着藏书楼,是清光禄大夫刘镛的庄园,以义庄、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始建于1884年,占地18000平方米。因慕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建湖州“莲花庄”之名,故日“小莲庄”,是刘镛三代用了40多年的时间建成的。
小莲庄景致与其他的江南园林相仿,有扇亭、石牌坊、假山、竹林。比较有特色的是园子西边由数十棵古香樟树组成的古树长廊。
园子的外园有近6700平方米的荷花池,池边有逶迤的中式长廊和尖顶的西式小姐绣楼。庄内有御赐牌坊、匾额、碑廊、家庙、净香诗窟等。
嘉业堂与小莲庄仅一河之隔,是由清末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所建,其园林造法和小莲庄异曲同工,而园内的藏书楼则闻名天下。园内藏有书籍60万卷,共16万余册,其中有不少海内珍本、孤本。
第三部分是以东大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此外还包括尚待开发的庞宅、金绍城故居及东圆、宜圆遗址等。
东大街原是南浔古镇的第一商业街,街南就是市河,街两侧有五福楼、大庆楼、天云楼、长兴馆、大陆旅馆、“野荸荠”茶食、南货店等一大批百年老店。而“民国奇人”张静江的故居就坐落在街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浔人质朴善良,既有豁然聪慧、维和积福的性格特点,又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
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古谚。宋、明、清三朝,南浔籍进士就有41人,宋、元、明、清时期,浔籍京官56人。明、清两代全国各地州县官56人。
据《江南园林志》记载:
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
南浔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名人辈出,其中许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卓有建树,影响遍及乡里和海内外。
历史上,南浔有“诗书之邦”和“镇志之乡”的美誉,许多名人著书立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清代有著述问世的南浔人达280人之多。
其中,许多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著,如“南浔三先生”的施国祁撰有《金史详校》、《金源札记》,邢典撰有《书城杂著》,扬凤苞撰有《十八家晋史纂》、《补正湖州诗录》,沈轰撰有《新疆私议》,董蠡舟撰有《三国志杂校》、《补五代史汇误》、和《十六国史摭逸》,董恂撰有《古今医籍备考》、《两宋宫闱词》、《南浔蚕桑乐府》等。
在明清期间,南浔人撰写镇志蔚然成风,多达10余部。总之,南浔名人的著述不胜枚举,其学术研究及著述包括经史、天文、史地、志书、水利、农艺、蚕桑、医学、乐律、音韶、六书、金石、书画和诗词等领域。有史学家说,南浔“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诚不为过。
历代许多南浔籍官员吏治廉明、为民称道者有很多。如明万历东阁大学士朱国祯。他在朝时反对魏忠贤专权弄国。1608年、1624等年,江浙遭遇大水,他力主减赋税以解民困。万历年间的刑部主事张斗,以不畏权势,秉公执法而名扬南浔。
清代雍正时期,任湖南华容知县的董炎,在抗洪时身先士卒,同时对苗民赈粮,苗民称颂他的功德,说:“非董公,吾族无遗种也。”董炎死后,南浔民众立祠来祭祀他。
清代乾隆时期,时任风山知县的张升吉在台湾大田奋力打击日本侵略者。在道光、咸丰年间历任清廷驻韩、法、葡、日、比等国参赞、领事等职共12年的吴尔昌,能维护民族尊严,不屈不挠地进行外交活动。
南浔人民具有光荣的反抗侵略的革命传统。如清康熙年间复社领袖之一的董思,辛亥革命期间以巨款资助孙中山革命经费的张静江、庞青城、庞莱臣,以及在经济等各方面全力支持秋瑾从事革命的徐自华姐妹。
南浔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独具江南风情的沿河居民建筑群、明代百间楼,号称“江南第一宅”的张石铭旧居和民国元老张静江故居以及颖园、丝业会馆和大小古桥等。
南浔镇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重镇,名胜古迹与自然风光的和谐统一,洋溢着江南水乡诗画一般的神韵。而欧陆情调与江南古风的意外并处、相得益彰,使古镇魅力更加引人入胜。
综观建镇以来7个多世纪的历程,南浔在沧桑中不断发展和前进。千年古镇越发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无穷魅力。
[旁注]
光禄大夫 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期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魏晋以后没有定员,都是加官及褒赠的官职。加金章紫绶的人,称为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紫绶的人,称为银青光禄大夫。唐代时用作散官文阶之号,光禄大夫为从二品。元、明时期升为从一品,清代升为正一品。
进士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代也设此科,凡应试者称为举进士,中试者都称为进士。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六书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6种类型,总称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六书也是民间一种古老特殊的表演艺术形式,6个人,两个文场,4个武场。
大学士 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明清时期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708年,唐代置修文馆大学士,757年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都是由宰相兼领。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宋初沿唐制,其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
朱国祯(1558年~1632年)明乌程南浔人。字文宇,号叫庵居士。1624年春晋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时魏忠贤窃权,朱国祯为叶向高首辅助手,向高去职,由韩火广继之;韩火广又罢官,朱国祯任首辅。旋为魏党李蕃所劾,朱国祯连上三疏,引疾归里。
[阅读链接]
顾福昌作为南浔的四象之一,创业后,人称顾六公公。顾福昌早年家境清贫,弃学从商,起初摆个布摊。后来,来到南浔邻镇江苏震泽以开小布店为生,兼营蚕丝后发家。
后来他开设顾丰盛丝号,属南浔丝商中发迹最早的一家。顾福昌经营蚕丝致富后,又经营了当时上海滩上的金利源码头,并成了怡和洋行买办和怡和打包公司的经理,还大做房地产生意,被誉为四象中“顾家的房子”之美称。
顾福昌有3个儿子,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书画收藏家。顾氏三兄弟继承父业,经营蚕丝,在当时都非常有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