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水乡底蕴的古镇建筑

烟雨江南,碧玉周庄,不仅积淀了丰富的良渚文化,在“小桥流水人家”的倩影里更焕发出水乡的独特风情。其中著名的周庄八景,包括全福晓钟、指归春望、永庆庵、庄田落雁、蚬江渔唱、南湖秋月、急水扬帆和东庄积雪等。

全福寺原来坐落在周庄镇西侧的白蚬江畔。最初叫“泉福寺”,后经不断扩建,梵宫重叠,乔木阴翳,成为苏杭一带有名的佛寺。

在寺内大雄宝殿的左侧悬有一口巨钟,重达1500千克。每当拂晓时分,寺内和尚撞钟,声音传送至数千米之外,人们把它当做报晓的金鸡,纷纷闻声起床。这便是全福晓钟。

全福寺内有一佛阁,名为“指归阁”。它飞檐翘角,四面有窗。每当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人们常常登阁眺望春景。远方隐约琼黛,近处浩瀚水面。周庄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周庄镇北有一处永庆庵。庵后院有一个荷花池。池边有亭子,因为庵中人常常在此洗钵,所以名叫钵亭。钵亭面西背东,前有一泓清水,后有百年古柳,环境清幽。闲坐亭中,垂柳拂水,风送荷香。傍晚,夕阳西下,波影烁金,常使人乐而忘返。

庄田,又名蒲田,是南湖西面的一个独圩。湖边长满香蒲、芦苇,护卫独圩,多少年来庄田始终未被湖水荡平,成为候鸟栖息的好地方。

每当秋季,香蒲吐穗,芦花泛白,庄田吸引了无数南飞的大雁。白天,雁群在空中盘旋、萦绕;夜晚,雁群随着暮色的降临而垂落,蔚为壮观。每年都是如此景色。

周庄八景,随着岁月的变迁,有的陈迹依旧,有的增添了新的光彩。有的却已影踪难觅,被历史的风尘所掩埋。

周庄作为千年古镇,历代皆有遗址和遗迹,存留后世的有全福寺、张厅、沈厅和澄虚道观等。

1086年,也就是宋元佑元年,周迪功郎在白蚬湖畔,舍宅为寺。后经历代扩建,寺院梵宫重叠,香火旺盛,成为远近闻名的寺院,即全福寺。

新中国成立后,全福寺又加以重建,成为以水借景的寺庙园林。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整座寺庙结构严整,殿宇轩昂,黄墙露瓦,雕梁画栋,蔚为大观。借水布景,巧夺天工,楼阁殿宇,鳞次栉比。全福寺既有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建筑艺术的美轮美奂,园林景色,如诗如画。

张厅原名怡顺堂,建于明代,清初转让张姓,改为玉燕堂,俗称张厅。张厅前后七进,房屋70多间,占地1800多平方米,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厅旁箬泾河穿屋而过,正所谓“桥自前门进,船从家中行”。

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500多年的沧桑,气派依然。走过沿街的门厅,面前是一个天井,绿意盎然。两侧是低矮的厢房楼,上下落不都设蠡壳窗。从漫长的岁月中留下的砖雕门楼,坚实的石柱,细腻精良的雕饰中,仍不难看出张厅昔日的风采。

大厅轩敞明亮,—抱粗的庭柱下是罕见的木鼓墩柱础,这是明代建筑的明显标志。厅堂内布置着明式红木家具,墙上悬挂着字画。

沈厅由沈万三的后裔沈本仁于1742年建造的。七进五门楼,大小100多间房屋,分布在100米长的中轴线两侧,占地2000多平方米。

沈厅由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河埠,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为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及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是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前后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所连接,形成庞大的走马楼。正厅堂是“松茂堂”,占地170平方米。

朝正堂的砖雕门楼,是5个门楼中最雄伟的一个,高6米,正中匾额“积厚流光”,四周为“红梅迎春”浮雕,所雕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戏文故事等,栩栩如生。后有大小堂楼,建筑风格与正厅迥异。

除了典型的江南建筑,周庄的桥也极富个性。其中著名的有富安桥和双桥。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

双桥是指位于周庄中心位置的世德和永安两座桥,建于明代。两桥相连,样子很像古代的钥匙,又称钥匙桥。

富安桥始建于1355年,后由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出资重建,变成了石拱桥,改名为富安桥,有期望富贵平安之意。

富安桥是一座桥与楼联袂结合的独特建筑,桥身用金山花岗岩精工而筑,桥栏和桥阶用武康石堆砌。桥侧还有桥楼4座,在水上遥遥相对。

桥的接梯上刻有吉祥浮雕图案。桥身建有飞檐翘角的楼阁,飞檐高啄,遥遥相对,宛如阁中飞桥,又像桥上建屋,桥、楼合璧,相映成趣,成为江南桥、楼之冠,是古镇周庄的象征。

由于沈万三的名气和影响,他给周庄带来的经济繁荣及发展,周庄人有目共睹。后人便兴建了沈万三故居。

沈万三故居位于周庄镇东垞,是后人根据历史资料和历史原貌,在原址基础上精心设计、精心修建的仿明式建筑。

故居参照沈万三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像、砖雕、漆雕、实景模型、版面、布景箱、泥塑、连环画等艺术手法予以展示。

故居充分体现了“以周庄为代表的水乡旅游文化”和“以沈万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沈万三铜像高8米,底座0.8米,前面是神奇的聚宝盆。照壁正面为故居简介,反面的砖雕作品《金玉满堂》,形象地展现了沈万三大富大贵的景象。

沈万三故居有5个院子,在围墙上有16幅精美的砖雕艺术品,通过“迁居周庄、春耕垦荒、建屋造宇、种桑养蚕、积谷东庄、会友宴客、书香门第、开店设铺、巧得宝盆、陆氏赠财、捐资筑城、造桥积德、海外经商、茶马古道”,生动地再现了沈万三的传奇历史。

沈万三水冢在镇北银子浜底。那是一条逶迤清冽的小浜。萍红藻绿,芦茭茂密。

人们传说银子浜尽头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早年不枯。水下有一古墓,非常坚固。这里埋着沈万三的灵柩。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无数碎银在闪烁,笼罩着神秘色彩。

[旁注]

钵 比丘六物,三衣、钵、坐具和漉水囊之一,又称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为应器、应量器。就是指比丘所用的食具。其种类有铁钵、瓦钵之别。持钵行乞称为“托钵”。戒律中规定比丘不得储存多钵,护持钵当如爱护自己眼睛一般,应当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

元佑 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计9年。由于元祐年间是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因此后来的党争之中,元祐又用来指称旧党及其成员。

天井 四面有房屋、三面有房屋,另一面有围墙或两面有房屋另两面有围墙时中间的空地。开井是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一般设在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间,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天井不同于院子,因其面积较小,光线被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

蠡壳窗 又名“蚝壳窗”、“蚌壳窗”,是一种我国古代民间用“蠡壳”等贝类外壳经过打磨使其变薄产生透亮加工制作的窗户上类似玻璃的代用品。“蠡”就是贝壳。蠡壳窗是指用磨薄的蠡壳来代替窗纸,装置完的窗户称为蠡壳窗。安装了蠡壳窗后,就不用装窗帘。

石拱桥 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这种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桥梁又多有附属小品建筑,如桥头常立牌坊,著名的石拱桥如北京北海琼华岛前的石拱桥,两端就各有一座牌坊。华表、经幢和小石塔也常用于桥梁,如苏州的宝带桥。世界上最著名的石拱桥首推我国赵州桥。

山门 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建于山林,故名山门。后来人们把造于平地、市井中的寺院,也称山门。一般有3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寺院仅有一门,也称三门。

砖雕 我国古建雕刻艺术及青砖雕刻工艺品,由东周瓦当、汉代画像砖等发展而来。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和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的构件和墙面。

[阅读链接]

周庄有一种著名的美食特产万三糕,距今已已有数百年历史。

据说,镇上的邹氏家族继承祖业,生产各式糕点,因用料讲究,片薄滑糯,入口即化,深受人们喜爱。邹氏先世早在明初就开设公茂茶食作坊,逢年过节,他的邻居巨富沈万三家里经常订购大批的糕点赠送和招待亲朋好友,后来这种糕点就被称作“万三糕”。邹氏茶食作坊随之出名。

糕米全用上等的长粒糯米,经烘炒粉碎后,按家传配方精制而成,从投料到成品包装先后有八道工序。随着年代的久远,万三糕越做越精。无论从品种选料、工艺流程,还是规格质量上都得到不断革新,开发出如玉带糕、松子糕、千层糕、步步糕等20多种系列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