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群起抗英
林则徐被革职后,投降卖国的琦善任钦差大臣,他一到广州,便刁难抗战将领,削弱海防力量,牵制反侵略的战斗。而对英国侵略者却百般讨好, 乞怜求和,与义律秘密签订《穿鼻草约》,私许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价 600 万元等条款。
琦善的卑怯求和,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浙江镇海爆发 1000 多人的请愿活动,反对满清官员从镇海撤退守军,定海居民纷纷内渡,控诉英军的暴行,要求收复领土。广州各阶层人民在得知英军根据《穿鼻草约》占领香港后,群情激愤,一致要求收回香港,痛剿敌军。
道光皇帝为了挽回“天朝”的体面,决定对英宣战,派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调各省绿营兵 1.7 万人,前往广东作战。奕山无能,5 月 21 日至 27
日一共打了 7 天,以 1.7 万人之师,却对付不了 2400 名英军,最后的广州城
头竖起白旗。奕山接受义律提出的 5 项条件,订立《广州和约》,和约规定:
交付英军陪偿损失费 630 万元。清军退驻广州城外 60 里,钱交清后,英军归还炮台,退出虎门。儿戏般的广州战役,以和约的订立而告终。
英军占领了广州城北的泥城、四方炮台等地,英军头子义律和陆军司令卧乌古纵容英国侵略军带着武器在这一带行凶作恶,到处奸淫掳掠,杀人放火。广州城北的一带乡村,民不聊生,鸡犬不宁,成了鬼域横行的地方。在强盗、邪恶面前,清朝统治者奴颜卑膝。而广大人民与此相反,奋起进行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自发进行的第一场勇敢的反侵略战斗。
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 5 里,邻近泥城、四方炮台,是一个有几百户居民
的村庄。1841 年 5 月 29 日,盘踞在四方炮台的十几个英军士兵窜到了这里
进行抢劫,在村子里发现一个青年妇女,就一拥而上,围住胡搅蛮缠。村民鸣锣告警,群众对于英国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早已恨之入骨,对于当时发生的事情更是气得咬牙切齿,青年菜农韦绍光悄悄地招呼了几个乡亲,趁那伙强盗不注意,冲了过去一阵痛打,当场打死 8 个英军,其余见势不妙,连滚带爬狼狈而逃。
韦绍光把打死的英军尸体处理掉,然后对乡亲们说:“洋鬼子被我们杀了。他们一定要来报复。我们只有抱成一团跟他们干,才能保卫我们的家园, 免遭其害。”乡亲们一致同意韦绍光的看法。于是就商量怎样抗击英军的报复。因为韦绍光有一身好武艺,为人仗义,在乡亲们中间威信很高,大家就选他当为首领。愿意听从他的领导。
韦绍光派人把村里的老人、妇女、儿童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把 15 岁到
50 岁的男人召集到村北的三元古庙前集合,组织成立了“平英团”。决定以庙中祭神用的黑底白边的“三星旗”为“令旗”。带领大家宣誓:
“旗进人进,旗退人退,为民除害,死而无怨。”
同时又联络附近 103 乡的乡民,派出代表聚合在一起,共同商量部署战斗。会上一致决定:一是以“三星旗”为总指挥旗,各乡自成一个作战单位, 备乡旗一面,推举领队一人,指挥作战;二是以鸣锣为号,一乡鸣锣,各乡皆出动;三是一有敌情,15 岁至 50 岁的男子一律出动。
由于广州城北各乡人民深受英军之害,群情激愤,犹如泼了油的干柴, 一加点燃,便会熊熊燃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迅速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抗英武装力量。这支队伍中有打石工,纺织工、渔民、盐民,也有爱国士绅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而其中的贫苦农民人数最多,是这支队伍中的主力军。
他们研究具体歼敌的方法是:把七、八千名武装群众予先埋伏在丘陵起伏的牛栏岗附近,然后诱敌深入,围攻歼灭。
1841 年 5 月 30 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义勇队 5000 人,手拿锄头、铁锹、鸟枪等向英军驻扎的四方炮台进攻。正是早餐的英军,发现遍野都是手持劳动工具和原始落后武器的队伍,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卧乌古除派一军官领少量士兵留守炮台外,亲率 1000 余名官兵,带着新式枪炮,气势汹汹地向义勇队扑过来。平英团的义勇军毫不畏惧,也不正面接仗,只是用鸟枪轰击几下便马上后撤。英军的火力也打不着义勇军。这样他们边战边退。这可把英军司令卧乌古惹恼了。他下令英军猛追过来,义勇队按原定训一划迅速向三元里以北撤退。路越追越远,前面是片稻田,稻田间的路径又窄又滑。英国军只能把队伍拉成单行,笨重的大炮也不能随军前进。
英军司令卧乌古率大队士兵追赶平英团的群众时,先派出一队士兵在前方开路。他们每人都自配长枪、短枪、腰刀、匕首。当全副武装杀气腾腾的英军追赶到三元里附近的唐夏村口时,突然发现前边的树林里出现了一面“三星旗”,有十几个乡勇时隐时现。英军追了过去,追到近前,忽然发现右边树林里也出现了“三星旗”和十几个乡勇。不一会儿又有几个地方出现同样的情况,英国兵东追西赶,道路不熟,追又追不上。不追时又有义勇杀来, 他们个个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胆战心惊。
这些跟英军“泡蘑菇”、“捉迷藏”的乡勇,是一个叫颜浩长的青年率领的乡勇小分队。后来英国兵追到了一片开阔地前,这片开阔地杂草丛生, 看上去平坦极了。他们正在查看,忽然听到开阔地对面有人说笑,一瞧,正是刚才“戏弄”他们的那些乡勇。英军认为这地方可是他们发挥武器优势的
好地方。于是不顾一切的冲进开阔地。这可中了乡勇们的计,原来,这片开阔地是一片烂泥塘,表现上长满浓密的杂草,底下却是些烂泥。人一踏上去, 就要陷在烂泥里,而且越挣扎就陷得越深。这伙强盗就这样一个个陷进了烂泥塘。
1000 余名全副武装的英军在卧乌古的率领下,追到牛栏岗时,平英团的勇士们停止了撤退。卧乌古此时也觉察到形势不妙,下令英军撤退,但为时已晚!一声锣响,埋伏在牛栏岗的七八千名武装群众,以排山倒海之势从四面八方向英军冲杀过来,喊杀声震荡山谷。英军慌忙开枪还击。但挡不住武装群众的洪流,卧乌古指挥英军突围,平英团的勇士们立即从两边包围了英军的后队,迅速地冲上前去与英军进行肉博。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短兵相接,使洋枪失去了优势。下午一时,老天也像是专门惩罚强盗似的下起了倾盆大雨,英军因火药受潮而枪炮失灵,士气低落。田间的小路被暴雨淹没,稻田一片汪洋。穿着皮靴的英军,在泥泞中寸步难行,一个个像笨拙的狗熊。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与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平英团的勇士们精神抖擞,愈战愈勇,士气高涨。中国人民以其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浩然正气,用原始落后的武器——长矛、大刀刺杀英军, 英军妄图以刺刀抵挡,然而惯用洋枪战斗的英军用刺刀与惯用长矛和大刀的中国人民肉博,刺刀只不过是一种非常可怜的防御物。没有参加战斗的妇女, 自动把饭做好,担饭送茶至前方,儿童也赶到前来喊杀助威。一时义愤同赴, 不呼而集数万人三元里一仗,打死打伤英军近 50 名,缴获大量战利品。大大地灭了英军的锐气,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威风,人民热情赞颂这一仗是“自从航海屡交锋,数万官军无此绩。”
被围英军如丧家之犬狼狈窜回四方炮台。平英团又立即包围了四方炮台。31 日上午 9 时,广州附近佛山、香禹、南程、增城、花县、平县义勇数万人赶来,与三元里人民一起,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炮台外旌旗招展,刀矛如林,杀声震天。炮台内英军龟缩,等待援救。英国侵略军头子义律率兵前来,也被围困。他们立即派奸细混出重围,带信给广州知府余保纯,要求义勇必须立刻散开,否则英军将解除和约,继续攻城,烧掉附近每个乡镇。被英军吓破胆的奕山立即派余保纯出城替英军解围。
余保纯带领南程、香禹县令前往,打躬作揖央求群众撤围。群众恨透了这个软骨头,骂他“通夷卖国”。余保纯对群众无计可施。就威胁地主、士绅们说:“如果乡民不退,将来万一有事,要由你们负责。”士绅们经不起余保纯一吓一压,有的丢下群众就走,有的劝散群众。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发的反侵略的斗争被卖国的清朝官员和动摇的地方土绅们破坏了。围攻炮台的群众暂时分散,英军狼狈逃走。6 月 1 日,英国侵略军全部撤退到虎门外的海滩上。英军头目义律竟恬不知耻地发出告示、要中国人民“后毋再犯”。三元里人民立即贴出告示,痛加驳斥,并警告侵略者:你们若敢再来,我们“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否则“便非顶天立地男子汉”。这是一部充满爱国义愤和英雄气慨的反侵略的战斗檄文。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表达了中国人民不甘心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奴役,勇于斗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的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显示了在广大人民中存在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