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
1842 年 8 月,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对敌人奴颜婢膝,妥协投降。战功赫赫的姚莹为英人所忌恨,遭到了英国谈判代表璞鼎查的陷害。他说那些被姚莹俘虏、处决的英军是“遭风难民”,诬陷姚莹“冒功欺国”。再加上姚莹曾经拒绝闽浙总督、卖国贼怡良要他“送还敌俘”的无理要求,并始终同投降派进行着不调和的斗争,所以怡良那帮大耻小人便乘机落井下石,陷害忠良,道光皇帝明知是谎言和诬陷,却害怕罪洋人,战争再起,竟下令缉捕姚莹。
当怡良等人去台湾缉捕姚莹时,台湾众官兵悲愤交加,痛哭投戈;市民百姓成群结队,每天都在钦使行署门口请愿申诉。一时间朝野震动,“中外作诗著论甚众,闺阁中亦多感咏”。朝中官员也多有“见其功,未见其罪” 的议论。
群众的呼声表达了爱国和正义,表达了对姚莹的尊敬和爱戴,表达了对姚莹遭遇的同情和不平。姚莹忍辱负重,先后辗转四川、西藏,翻山越岭, 道经绝漠,身心遭到极大摧残。在藏期间,他虽身遭贬谪,却从未忘国,以极大的毅力了解和研究外国情况,撰写了长达 16 卷的《康輶纪行》一书,介绍了藏内外、国内外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特别是英法两国的历史、英俄关系、英印关系,以及佛教、回教、天主教的起源和发展,还有世界和中国西南边疆的地图,以“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
好心的朋友劝他不要再谈这些事情,以免再招来祸患。他却说:“吾辈立志不在温饱,亦不畏权势,苟能一言一事于斯世有益,所获多矣!”他还说:“夫君子之心,当为国家宣力分忧,保疆土而安黎庶,不在一身之荣辱也。”
就这样,这位忠心耿耿的爱国官员在西部边疆待了 5 年之久,直到 1848 年才因病返回原籍。1850 年咸丰帝登位,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惩办了投降派头子穆彰阿,重新起用了主战派林则徐等人,姚莹被任用为广西按察使,1853 年病逝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