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战迹征新诔,一幅吴淞殉节图

——陈化成

1842 年 5 月,英国侵略军进犯长江。吴淞首当其冲。当时驻守吴淞的是江南提督,66 岁的老将陈化成。

陈化成生于 1776 年(清乾隆 41 年),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县人。他行伍出身,曾任金门镇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在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时候, 就多次率领部下挫败英军的侵扰。深为当时的闽浙总督邓廷桢所器重。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企图突破长江口,控制大运河,以切断清政府赖以生存的

粮食运输线。此时,陈化成被调任江南提督,守吴淞口,督办江浙一带军务。陈化成一到吴淞,立即勘察地形、修复炮台,添设炮位,挖设濠沟,建

起了沿海 26 堡。同时,他还赶制火药,铸造大炮,训练兵勇,充实骨干,稽察奸细,储备军粮。整个吴淞口的防御能力从各方面大大增强了。

陈化成平时以身作则,爱兵如子,人称“陈老佛”。一个夏天的晚上, 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潮水上溢,直奔陈化成的军帐。为安全起见,部将请求将军把帐移往高处。陈化成却说:“大帐一移,三军惊忧,而我就高燥, 而土卒湫溢,于心何安?”当时裕谦探望他,只见他镇定自若地在原来的军帐中处理着军务,军营内处,铁序井然。

陈化成还与士兵一起操练,同吃同住。有的战士病了,他便亲自去看望。有一次冬天下了大雪,他便担心士兵是否受冻,第二天一早就到各处去视察情况,抚慰部下,并为士兵送去御寒的棉衣。而他自己病了,却显得无关紧要。曾经有一次,两江总督裕谦听说他患了痢疾,便派去医生为他治疗。他说:“栉风沐雨,军营常事,某以老惫偶疾,何独张皇?”于是谢绝了裕谦等人的一番好意。裕谦牺牲后,继任两江总督的牛鉴,听说陈化成生活十分检朴,就派军需局每 10 天送白银 250 两。陈化成固不接受。

陈化成体察下情,对士兵关怀备至,但是打起仗来却英勇无比,对敌人毫不留情。人们称他“陈老虎”。他的名字威慑敌胆,声振八方。在英军中也流传着“不畏江南百万兵,唯惧一人陈化成”。

1842 年 6 月初,吴淞江口惊涛阵阵,战云滚滚,英国侵略者战船百余艘, 援军万余人,横海十余里,准备海陆并进,攻打吴淞。敌军素闻陈化成勇猛, 不敢贸然进犯。他们对吴淞观察了几天后,决定试探一下清军的炮力,于是趁大雾弥漫之机,派出 4 艘军舰,两舷布置上木头人,闯向西炮台。陈化成看穿了敌人的诡计,他稳坐炮台,未发一炮,使敌人一无所获,一计不成, 又施一计,敌人用木排扎上战书,让其顺江水漂到吴淞口炮台下,想用“激将法”诱清军开火,以试探清军火力。陈化成对战书扫了一眼,不屑一顾。随即,他吩咐上下厉兵秣马,严阵以待。

当时,吴淞口有东西两个炮台,互成犄角之势。每个炮台配以大炮,围以土堡,水面上还有船只巡逻。陈化成亲自坐镇西炮台,东炮台由参将崔吉瑞把守,东、西炮台的后面,有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布防小沙背,以防敌军迂回包抄。

1842 年 6 月 16 日,英军 7 艘战舰,6 艘汽船和几十只运输船一起压向吴淤口,向西炮台开始了猛烈的炮击。顿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瓦砾横飞。陈化成不顾个人安危,挺立高处,手执令旗,指挥发炮。激战 2 个多小时,3 艘敌舰被击毁,5 艘敌舰被击伤,英军死伤 300 余人。敌人的进攻被打退了。

英军不敢再从正面进攻,便狡猾地用小型舰艇开进西炮台南面的蕴藻浜,强行登陆,妄图从吴淞镇后面包抄西炮台的侧面。陈化成发觉了敌人的计谋,立即指挥军队奋勇抵抗。

关键时刻,往往偶然的一件事情能改变战局。两江总督牛鉴本是一贪生怕死、昏庸无能之徒。与敌军开战前,他曾对陈化成说:“英军船坚炮利, 触犯不得,不如开门迎接,以后慢慢设法对付。”现在听说陈化成打了胜仗, 他却想争功领赏。于是,他带着仪仗队,坐着轿子,招摇过市。敌人发现了前去观战的总督大人,一阵炮轰,吓得牛鉴慌忙窜出轿子,狼狈逃命,一口气逃过嘉定,到达南京!

牛鉴的溃逃,使军心大乱。驻守小沙背的王志元治军不严,曾受到陈化成的斥责。现在总督逃跑了,他也跟着弃阵脱逃,守卫东炮台的崔吉瑞紧随其后。敌人由小沙背轻易登陆,陈化成腹背受敌,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大敌当前,部将临阵脱逃,陈化成义愤填膺,他呐喊苦战,亲自点燃烧红的火炮,不顾身上多处受伤,血流如注!

敌人逼近了炮台,陈化成抽出腰刀,率领仅有的 81 人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最后在西炮台全部壮烈牺牲。

就这样,66 岁的老将陈化成为守长江的门户吴淞,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操博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他殉难后,当地人民冒险从阵地上背回他的尸体,安葬于嘉定。沿途人们罢市公祭,深表哀悼。当时诗人贝青乔有感于是,作诗一首:

“击碎重溟万斛舻, 炮云卷血洒平芜。 谁将战迹征新诔, 一幅吴淞殉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