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南关老将显虎威
——冯子材
中法战争是由于法国资产阶级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侵略越南,并以越南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在中国人民援越抗法的反侵略斗争中,有一位年近古稀、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指挥清朝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沙场老将,他就是清末名将冯子材。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今广西钦州)人,1818 年(清嘉庆 23 年)生,他原是行伍出身,1850 年参加过刘八领导的广东天地会的反
清起义,1851 年 5 月,接受了清政府的招抚。从此,他成为清军中的一员骁将,先后随从向荣镇压太平天国和贵州苗民起义, 1862 年升任为广西提督。
冯子材为人豪爽、耿直,他 65 岁那年,因不满朝廷中一些权贵的弄权,特别是受不了新任广西巡抚徐延旭斥异己人、嫉贤忌能的劣行,他借口有病,辞职还乡,解甲归田。
面对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的严重局势,中国人民莫不感到极大的愤慨。他们坚决主张援越抗法,保家卫国,群众性的反侵略怒潮风起云涌。居住在中越边境地区的苗、瑶、壮、汉各族人民,更是强烈呼吁清政府援越抗法,并在苗族项素周的领导下,开始回击法国侵略军的不断挑衅。当时,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和”与“战”两派的分岐与争斗。清政府虽然一时“和战仍无定见”,且由于外交大权操在李鸿章手里,清政府在对外交涉中总的倾向是采纳主和派“避战求和”的主张。这种态度,助长了法国的侵略气焰。法国侵略者以“和谈”作烟幕,不到 5 个月,就占领了红河三角洲;接着,又软硬兼施,诱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可是,法国侵略者并不以此为满足,继续制造事端,再次挑起战争。法军兵分两路, 不断向中国边疆挑衅。1884 年 8 月,法国舰队先攻陷了台湾基隆炮台,后袭击了停泊在马尾港的福建水师舰船;又得寸进尺,肆无忌惮地骚扰中国南部边疆。
1885 年 2 月,法国侵略军猛扑中越边境的谅山和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军前线统帅广西巡抚、淮军将领潘鼎新在李鸿章“败固不佳,胜亦从此多事”的指导下,胆小如鼠,不能身先士卒抗战,而退到镇南关以北 140 里的龙州。法军乘机长驱直入,占领了谅山这一重要据点,并一度闯入镇南关。法国侵略者占领镇南关后得意忘形,叫嚣要拿下广西,并在关前竖立木牌, 用中文写道:“广西门户,已不复存在。”镇南关是广西通往越南的要隘, 广西的人民看了这块牌子之后,义愤填膺,他们针锋相对地也在关前立柱, 写着“我们将用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表达了中国人民誓死抗战的坚强决心,给予法国侵略者以坚决、响亮的回答。
谅山、镇南关的溃败,后果极其严重,影响遍及全广西。就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在乡下闲居的老将冯子材按捺不住心中的忧虑,不时抚摸着自己的佩刀,唉声长叹,多么盼望能重新横戈跃马,与侵略者血战沙场。随着南部边关形势的日益紧张,朝野上下要求援越抗法的正义舆论不断高涨。这时, 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挽回不利形势,起用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冯子材在全国人民反侵略气氛的推动下,欣然受命,挑起了保卫祖国南部边疆的重担。
1885 年 2 月,老将冯子材和他统率的队伍,在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气氛中,雄纠纠、气昂昂地开到前线。冯子材深得前线军民的拥戴,被推举为“前线主帅”,获得前线军事指挥权。他首先团结各路将士,大力整顿潘鼎新的溃军,迅速稳定后方。同时,广泛联络边民加紧修筑工事,积极准备反击侵略军,收复镇南关。法国侵略者慑于中国军民的强大声势,炸毁镇南关,把重兵退驻到关外 30 里的文渊城,伺机反扑。鉴于镇南关已被焚毁,为了防备
法军的袭击,冯子材决定移驻关内 10 里的关前隘构筑防务。这里两旁高山峻岭,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他亲自勘察阵地,选定战场,布置防御。他指挥将士在隘口垒起了一条长达三里半的长墙,横跨东西两岭,并在岭顶上修建了炮台,以便居高临下,轰击进犯之敌。接着,冯子材进行周密的军事部署:
他自己所率的“萃军”当中路,扼守长墙和山头要塞;命令王孝祺军驻在山后半里远的地方,为后路;苏元春军驻在隘后 5 里的幕府地方,为西路;王
德榜军驻在关口以东 30 里的油隘地方,为东路。各路军与中路军构成犄角之势,便于互相策应。
法军探知冯子材已作了严密的部署,不敢正面进攻,便施展从侧翼偷袭的诡计。冯子材得悉法军偷袭的密报后,毅然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一面加强防守,一面主动出击,命令苏元春的西路军狙击,又派出“萃军”的一支部队直刺法军的据点扣波。当法军从侧翼来犯时,立刻遭到了苏元春部的迎头痛击,溃逃到驻地扣波时,又被早就埋伏在那里的“萃军”打得落花流水, 狼狈败逃,钻进了文渊城,冯子材又亲率“萃军”和王孝祺部袭击了法军前哨据点文渊城,一度冲进城中街心,摧毁了山头炮台中的两座,打乱了法军的侵略布署,提高了将士的战斗情绪。
前线的法军受挫,3 月 23 日晨,盘踞在谅山的法军,在尼格里的指挥下, 倾巢而出,向镇南关猛攻。法军兵分三路,两路进攻东岭炮台,一路猛扑长墙。他们在先进的开花大炮的掩护下,来势凶猛。法军先攻陷了东岭的 3 座炮台,然后居高临下,掩护部队向长墙进攻。就在这紧急关头,冯子材激昂地向将士们大声疾呼:“如果再让敌寇闯进关内,我们有何面目回去见两广父老!”在主帅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全体将士奋勇杀敌,誓与边墙共存亡, 终于杀退了侵略军的猖狂进犯。
3 月 24 日黎明,法军再次兵分 3 路乘雾鼓噪扑来。炮火比前一天更加猛烈,长墙有几处已被轰塌,有的法军甚至已爬上长墙。形势万分危急,在长墙上督战的冯子材,为了鼓励将士合力奋勇杀敌,便下令反攻。这位中等身材的老将,头裹帕巾,脚蹬草鞋,朱颜鹤发,手执长矛,健步如飞,一跃而出长墙,左有长子相荣,右有次子相华,一起冲入敌群。全军将士为之感奋, 立即象暴风一样从墙后卷后敌群,与侵略军展开肉博战。在两军撕杀激战中, 关外 1000 多名越南义勇军也风驰电掣地冲杀进来,法军腹背受攻,全线崩
溃,被压下了山谷。清军把东岭上的 3 座炮台全部夺回,掌握了战役的主动
权。 3 月 25 日,冯子材命令发起总攻击,中国军队和越南义勇军个个争先
效命,潮水般地向山谷里的敌人冲击,法军全线崩溃,丢下 1000 多具尸体, 纷纷朝谅山方向逃跑,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后,冯子材为了不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决定率领各路大军即日启程,乘胜追击敌军。他命令王孝祺与“萃军”一起,从镇南关正面出击,王德榜军自油隘侧面夹攻。他们一路上人不解甲,马不停蹄,斩将夺关, 一举攻克了文渊城,进逼谅山,攻克了谅山前哨阵地驱骡墟,扭转了中法战争的整个战局。
3 月 29 日,老将冯子材巧妙地运用“正兵明攻,奇兵暗袭”的战术,率大军攻下了法国侵略军盘踞在越南北部的军事基地谅山。把配备精良的法军打得落花流水,法军前线司令尼格里也身受重伤,退出谅山逃命。这就是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著名的“镇南关——谅山”大捷。
在镇南关——谅山大捷后,“冯子材的大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乘胜又收复了谷松和屯梅,接着又向朗甲进军,准备再取北宁、太原,最后直捣海阳、光复河内,预期在一年之内,全部收复越南的大好河山。与此同时,刘永福率黑旗军也在西线临洮发起了反攻,大败法军,接着光复广威、黄岗屯、鹤江、老社等地。镇南关大捷震撼了法国, 3 月 30 日,茹弗理内阁垮台。
从整个局势来看,中法战争将有可能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法国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不意,正当前线捷报频传,法国政府垮台,中越军民准备乘胜追击的关键时刻,清政府竟然下令前线停战,并限期于 4 月 17 日撤退,重演了一幕“金牌突诏岳家军”的历史悲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急转直下的局面呢?本来,清政府对法宣战是被迫的,根本就没有打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出于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目的,始终抱着与法国妥协退让的态度。这时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既害怕中国获胜会危及自已在华的侵略权益,又怕法国在印度支那半岛过多扩展势力,对自己进一步扩张不利,因此一再进行所谓调停活动,并以威胁、利诱的手段,催促清政府与法国媾和。 4 月 4 日,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英国人金登干代表清政府在巴
黎与法国谈判。签订了《停战协定》。6 月 9 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缔结了正式结束中法战争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 即《中法令订越南条约》十款。这一来,一场反侵略战争的巨大胜利,被反动腐朽的清朝统治者断送了,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一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广大群众更加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爱国志士日益感到亡国的威胁,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以老将冯子材为代表的前线爱国将士,接到朝廷的“停战撤退”的命令后,都非常气愤,他们有的痛苦流涕,有的拔剑戳地。冯子材目睹这一悲壮场面,数次致电朝廷,要求“诛和议之人”,废除和约,并向朝廷强烈表达了前线将士矢志抗战到底的决心。可是,除了遭到腐朽朝廷的严加斥责外, 一切都无济于事。这位壮心未已的老将军,只得忍痛奉诏,挥泪班师。在冯子材的大军班师回国的路上,中越两国人民挽辔乞留,痛苦不已。
中法战争后,冯子材先后任云南、广西、贵州提督,于 1903 年病死于军
中,享年 80 岁。他的爱国英雄事迹将永远将在中、越两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