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笔著新书
英国侵略者攻占定海后,又溯长江进攻,直指镇江、南京,一时海防警报急如星火。
正在扬州忙于写作的魏源,看到了腐败的清政府软弱无能,他郁积在心中的感触转化为愤怒,决定暂时放下《海国图志》,把以前写过的文章先进整理,编写一部歌颂清代武功的历史书,借以激励人心,振奋土气,抵御外侮,并联系朝廷中当权者的妥协投降活动,鞭挞那些主张屈辱求和的达官贵人。
在清政府屈服于城下之盟,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时,魏源终于完成了《圣武记》。这部书约 40 多万言,讨论了海防、战争、练兵及筹饷等策略,这是他推求盛衰之理、筹划海防之策的精心之作。
一年后,魏源来到战后的南京,漫步秦淮河畔,登上朱雀桥头,满怀对侵略者的仇恨,写出《秦淮灯船引》的长诗。诗中列述了英军从长江口长驱直入,占圌山,破镇江的侵略罪行,揭露了妥协投降势力退让求和的丑恶嘴脸。
著完《圣武记》后,魏源又继续撰写《海国图志》。1843 年初的一个早晨,魏源写完了最后一页。这是他深思熟虑、呕心沥血之作。他怀着激情写道:“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五十卷,凝结着魏源的爱国思想,作为当时东方各国人民了解和抵抗西方的第一流的宝贵典籍,就这样诞生了。
在西方的船坚利炮面前,魏源感到以前的经世致用思想太软弱无力了, 而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伦理经义也一筹莫展,必须面向海外。他在这部书中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概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他不象一些顽朽的士大夫那样,从中国是中央之国的昏聩自大的眼光来看“化外”的“蛮夷之邦”,而是向人们宣告,闭关自守时代已告终结,而今进入海国时代。他描绘自己的工作是“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写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痛定思痛,追根寻源,找战争失败的原因,他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清政府腐朽统治的必然结果,“养痈于数十年之前,溃痈于设巡船之后”。坚决反对妥协投降的“羁糜”政策,指出侵略者贪得无厌,决不会善罢甘休的。他希望统治者能“过时而悔,悔而能改,亦可补过于来时。”
他激动地写道:“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 要愤发图强,反抗侵略,应该去伪饰,去昏聩。正是这种昏噩麻木、昧干世事的颟顶官僚和崇尚虚文、满口诗云子曰的学风导致了国家的虚弱,战争的失败。如果不进行内部改革,不讲求实效,是难以虞胜侵略者的。他还认为民气可用,主张训练士兵水勇,反抗侵略者。
魏源看到侵略者凭着“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这些“长技” 来侵占中国,认为中国也要学这些“长技”,方能反抗侵略者。他提出要设翻译馆,广译外国书目。建船炮局,学西法造炮。这在当时却是骇人之论。许多顽固派坚持认为除中国外的一切都是“蛮夷”,机器是“奇技淫巧”, 有伤中国伦理道德,认为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是抵御侵略之本,而西方先进机器只是“形器之末”。魏源针锋相对反驳道:“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西方各种机器都是有用之物,为什么就不能用呢?他充满信心地相信, 只要能向西方学习,则“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优西海之民”。
在经济上,他也有一些变化,产生一些新思想,由从前的“除弊”而转到此时的“兴利”了。他提出应允许民间开采银矿,以增加国家财富。还主
张改进币制,“仿铸西洋之银钱”。难能可贵的是,他力主反侵略、反对鸦片贸易时,仍主张通过正常的外贸来互通有无。他打破“天朝大国、无所不有”的陈腐观念,坚决反对顽固派闭关锁国的愚蠢政策,主张进口洋船、洋炮、火器等工业品,以富民强国。他进一步主张自己设厂制造工业品,“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火轮机、火轮舟、自来水、自转礁、千斤秤之属;凡有益于民用者,皆可以于此造之”。他甚至提出凡“沿海商民,有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在当时,能提出这些主张是有一定的远见和胆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