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伦兹变换和爱因斯坦的贡献
洛伦兹(1892,1895)和拉莫(1900 年)探索了一种形式变换(普适化的伽利略变换),但这种变换不适用于电磁定律。最后洛伦兹在 1903 年得到一种变换
x' =
1 (x − vt),
y' = y,z' = z,ct' =
1 (ct − βx),β = v / c
这适用于以恒速 v 沿着它们的 x′,x 轴相对于 S 运动的参考系 S'。
如果(Α ,Α ,Α , i ϕ)被定义为一个四维矢量并且像(x, y, z,ict)那样
x y z c
按上述同样的(洛伦兹)变换成(Α
,Α ,Α , i ϕ)
x y z c
①,那么麦克斯韦方程事实上是不变的,即在两个参考系中都具有相同的
形式。
因此用下面的四维矢量和张量
Α(Α
,Α ,Α , i ϕ),s(pv
,pv ,pv
,icρ)
x y z c
x y z
F = ∂Aν
μv ∂X
− ∂Aμ
∂X ν
= −Fνμ ,Gμν
麦克斯韦方程组
curlH − ∂D = ρν,divD = ρ
∂t
curlE + ∂B = 0
∂t
∂ρ + divρv = 0
∂t
□A = −μ ρν,□ϕ = − 1
分别变为
0
∂Gμν
∂xν
= sμν
ε0 ρ
∂Fμν + ∂Fνλ = 0
∂xλ ∂xν
∂sμ = 0
∂xμ
□A=-μ0s
张量成为它们的协变性的保证(详细论证请见书末附录 1)。
但确实重要的是洛伦兹的成就是相当“形式的”;变量 t′被洛伦兹称为“当地”时间,而据牛顿的绝对时间观点,t′的物理意义还完全不清楚。
1905 年,爱因斯坦(1879—1955)通过设定的下面两条原理提出了相对论的核心:
-
所有物理定律对一切处于匀速相对运动的参考系都有相同的形式。
-
光速对一切处于匀速相对运动的参考系都有相同的值 c。
第一条原理在那时已不是新的;庞加莱 1899—1904 年在各种场合已表达了他的信念。第二条原理则并不像它所显示的那样无关宏旨。爱因斯坦分析了在两个地点的两个事件的“时间”和“同时性”的“物理”意义,
以及运动物体长度测量的“物理”意义。两只相同结构的时钟放在 A 和 B, 光信号在时间 tA 从 A 发送,在时间 tB 到达 B,又立即反射回 A,在时间 t' A 到达 A。tA,t′A 和 tB 均按分别在 A 和 B 的时钟所示。校正 B 点的钟让
两只钟同步,以致有
t = 1 (t
B 2
A + t'A )
注意这里隐含着第二条原理!每个参考系在其系内的所有点都有同步的钟。
在两个地点 A 和 B 发生的两个事件的同时性通过下式加以定义,即
tA=tB
这里 tA,tB 是 A 和 B 处同步的钟所示的时间。
测量一个以恒速 v 运动的物体的长度,是同时采取物体的两个端点在量杆上的读数。因此,运动物体长度的测量包含着时间概念,即空间和时间的测量不是彼此无关的。
通过运用相对论的两条原理,爱因斯坦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推出了洛伦兹变换。
从洛伦兹变换出发,很快就得出下面的结果(β = v):
c
-
斐兹杰惹—洛伦兹收缩
-
时间膨胀
L = L0
- − β2 ,L 为本征长度
△t = △τ ,τ为本征时间
- 多普勒效应
两个参考系相互分离和接近,所接收的频率分别为
ν = ,
- 恒星光的光行差
,ν0
为本征频率
cosθ =
- 速度相加
cosθ'+v / c
1 + ( v / c) cosθ'
,像前面一样
ux =
uz =
u'x +v
1 + βu'x / c u'z +v
1 + βu'x /c
,uy
,
= u'y +v ,
1+ βu'x /c
- 菲涅耳公式
c ± v
u = n = c ± (1 − 1 )v
1 ± ( v / cn) n 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