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和相互作用

1935 年,汤川秀树提出了关于两个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的介子理论。介子(π介子)的波动方程(取为克莱因—高登方程)给出了介子场,经量子化导出了π介子。

30 年代早期,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设,费米则对作为“弱相互作用”

典型的β衰变提出了中微子理论。 1932 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而在

30 年代后期,实验研究证明了核子—核子相互作用与电荷无关。1946—

1947 年间π介子的发现证实了汤川秀树的“强相互作用”。到 50 年代前期,在自然界中已知有四种相互作用,按强度顺序依次排列,即

  1. 核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强度级为 1,

  2. 电磁相互作用,强度级为 10-2,

  3. β衰变、π~μ衰变中的弱相互作用,强度级为 10-12,

  4. 引力相互作用,强度级为 10-29。

到 60 年代,随着高能加速器的发展而开展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工作, 已导致了许多粒子、包括中微子(电子中微子和μ子中微子)、介子和超子的发现。到 80 年代,已知上百种粒子:

轻子:电子,μ子,τ轻子,与之相应的中微子;

重子:核子,Λ,Σ+,Σ0,Σ-,Ξ-,Ξ0,Ω-,△-,△0,△+,

△++,Λc,Λb;

介子:π±,π0,K±,K0,η,η',ρ±,ρc,J/ψ,Υ族; 夸克:u,d,c,s;(t),b,每种味有三种可能的色(红、黄、蓝)。尚未发现孤立形式中的这些夸克,但有很强的证据说它们是构成重子

和介子的“基本”粒子。例如,质子由(u,u,d)组成,中子由(u,

d,d)组成,而π + 由(u,d)组成,其中d是d夸克的反粒子。

这些粒子及其“量子数”(例如重子或轻子数,电荷,自旋 J,同位旋 I、I3,超荷 Y,奇异数 S,粲数 C 等等)是如此数目众多,我们不想

在这里解释它们的意义。我们的所有兴趣在于理解不同的相互作用,以及统一这些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这里的统一,与爱因斯坦试图统一电磁与引力相互作用中的意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