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波动力学的出发点
这个出发点是德布罗意与粒子相关联的“物质波”的建议。德布罗意的建议受了基于狭义相对论的考虑的引导。这一点对我们来说也许太熟悉了,因而不必再在此多费笔墨。薛定谔最早(1926 年)的考虑见第九章第 1 节。
粒子动力学与波动光学之间的一种形式关系可以追溯到哈密顿 19 世
纪 30 年代初的工作。对于波动力学,有一个费马最小时间原理,它说的是,在任何介质中,光从 A 点行进到 B 点采取的方式是,它所走的实际路径花的时间为极小值,即
δ∫B ds = δ∫B ds = 0
A u A νλ
此处 ds 是弧元,而 u 是相速度(费马,1601—1655)。在光的微粒论中,有一个莫培督最小作用原理(1732 年),按此原理,光微粒的实际轨道,其“作用”的路径是一极小值。在动力学的变分原理的更普遍的形式中,最小作用原理采取以下形式(对一个在势能为 V 的场中质量为 m 的粒子)
B B B
δ∫A 2Tdt = δ∫A 2m(E − V)ds = δ∫A pds = 0
此处 T 和 E 是粒子的动能和总能量。因此,当动量 p 正比于 1/λ时粒子理论和波动理论就变成等价的了。德布罗意提出了如下关系:
λ = h
p
在薛定谔理论中的第二步是得到一个“波动”方程。指导思想又是从经典动力学中得到的一个提示——哈密顿—雅可比方程的形式
H(q,p = ∂S ,t) = ∂S
∂q ∂t
H 是哈密顿函数,即用广义坐标 qn 和共轭动量 pn 表达的一个系统的总能
量。上述哈密顿—雅可比方程是用 ∂S 代替p 得到的,并因此是一个二次
∂pi
函数 S(q1⋯qn,t)的偏微分方程,这个二次函数被称做主函数。在 H
明显地不依赖于时间的情况下,H-J 方程对 S0(q)=S(q,t)-Et 来说就简化为下面的方程
H(q,p = ∂S ,t) = E
∂q
此处 E 是系统的恒定能量。
在波动理论中,我们有波动方程
∇ 2ψ = 1
u2
∂2ψ
∂t 2
此处ψ=ψ(r,t),相速度 u 是空间坐标 r 的函数。这时就德布罗意波来说,我们有德布罗意关系
由此
而在非相对论性理论中
E = hν,p = h
λ
u = λv = E
p
u =
如果我们假定ψ(r,t)=ϕ(r)e-2πiEt/h 则上述波动方程引出
h2 2
(− ∇ + V)ϕ = Eϕ 8π 2 m
h2 2
h ∂Ψ
且( − ∇ + V)Ψ = −
8π2 m
2πi ∂t
可以看出,这些方程与哈密顿—雅可比方程具有相同的形式,若在经典哈密顿函数中,动量 p 由算符取代,
p→ h ∂
2πi ∂q
这就导出函数Ψ〔r,t)(或ϕ(r,t)〕的一个线性偏微分方程。上面Ψ的方程叫做薛定谔方程,而对ϕ的方程则是与时间无关的薛定谔方程。必须强调指出,薛定谔方程本身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公设,不可能从经典理论的已知原理中推导出来。决不可把上述“演算”看做一种推导。
在H − J方程中( ∂ )2 由( h ∂ )代替(以及在上
∂q n 2πi ∂q n
述演算中我们从波动方程∇2 Ψ = 1
u2
∂Ψ 出发)乃是因为薛定谔希望假
∂t 2
设一个线性方程,旨在使经典电磁理论中为人所熟知的叠加原理有效。从纯粹的数学观点看,在非线性理论还较鲜为人知的情况下,发展线性理论
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