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
如上所述,中共中央于卢沟桥事变的第二日,即向全国发表了号召抗战的宣言。7 月 23 日,毛泽东在一个文告中提出:“抗日的外交,不能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任何利益和便利,相反,没收其财产,废除其债权,肃清其走狗,驱除其侦探,立刻和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紧密地联合这个最可靠最有力量最能够帮助中国抗日的国家。争取英、美、法同情我们抗日,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他们的援助。战胜日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外援是不可少的,孤立政策是有利于敌人的。”(138)这就提出了中共最基本的对外政策,它不但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原则,而且规定了对待国际上三种不同的力量——日本、苏联和英美的态度和政策。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又发表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一纲领确定了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十大纲领中除第一项规定坚决抗日政策外,第五项又规定抗日的外交政策如下:“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意日侵略阵线。联合朝鲜和日本国内工农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139)这就进一步明确提出不但要和苏联联合,而且也可和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结成反侵略的联合;不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也反对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总之,中共的抗日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140)以最后击败侵略者达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和世界和平。但这决不是将苏联和英美等同起来,也不是将英美与德意等同起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们在外交政策上,是和国民党有区别的⋯⋯我们则应加以区别,第一是苏联和资本主义各国的区别,第二是英美与德意的区别, 第三是英美的人民与英美的帝国主义政府的区别。第四是英美政策在远东幕尼黑时期和在目前时期的区别。在这些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根本方针和国民党相反,是在坚持独立战争和自力更生的原则下尽可能地利用外援,而不是如同国民党那样放弃独立战争和自力更生去依赖外援,或投靠任何帝国主义的集团。”(141)这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外交政策。因此,中共的所谓外援,“主要地是在下列的三方面:1.社会主义苏联;2.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内的人民;3.世界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只有这些才是可靠的援助者。此外的所谓援助,即使还有可能,也只能看作是部分的和暂时的。当然,这些部分的和暂时的外援,也是应该争取的,但决不可过于依赖, 不可看作可靠的援助。”(142)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外关系发展的上述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事务的态度和立场的正确。中国共产党的坚决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外交方针使得蒋介石在秘密与日谋和时十分顾忌,中共关于外援的分析,具有科学的预见性,鼓舞了广大人民的抗日斗志。中共关于联合同盟国建立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阵线的主张,经过曲折历程,四年多后, 也告实现。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进行了大量外事工作,以争取各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援。这些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美共机关报《工人日报》1937 年 7
月 29 日的社论就大声疾呼声援中国人民,“停止给予日本之一切军械与战争
供应品的运载⋯⋯同时中国人民应该得到美国人民之各种形式的可能帮助。”社论指出:“中国的胜利就是世界自由与和平的胜利”。(143)8 月 21 日,英共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号召英国工人阶级援助中国保卫远东和平。宣言指出:“世界其它国家的和平大有赖于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胜利,保卫中国就是保卫和平。”(144)8 月 18 日,法共机关报《人道报》也发表社论, 号召援助中国人民。(145)日本共产党也发表了反战纲领,要求立即停止对中国的战争,“为着伟大的中国国民之独立而供其同盟者,努力反对战争”。(146)欧美各国人民纷纷成立援华团体、协会,举行示威游行,罢工罢运,捐款捐药,不胜枚举。1938 年 10 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为此特向各国共产党和人民致电表示感谢,并呼吁各国人民进一步提供援助。通电说:“抗战以来,我们已经得到广大国际人士与各国兄弟党的同情与援助⋯⋯但是我们的斗争是长期艰苦的事业,日本帝国主义至今尚未遭受国际有力的反对与制裁⋯⋯因此我们竭诚地向我们亲爱的兄弟党呼吁:用一切可能的办法督促你们的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一切有效的制裁,要求你们的政府停止一切军火、物资、财富的对日输出⋯⋯”(147)六届六中全会还分别致电日本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党,向他们展开的英勇的反战反法西斯斗争表示敬意。
对于中国外交上的重大事件,中共也以各种方式及时发表自己的主张, 例如对于布鲁塞尔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就曾发表评论,指出中国人民站在反对侵略的立场上当然赞成这个会议的召开,希望在会上达成太平洋集体安全制度的建立,对日本侵略者实施制裁,至少也是经济制裁。另一方面,对英美法等帝国主义与日妥协的企图也必须予以充分估计和坚决反对。我们必须坚决反对“那些牺牲中国的‘和平会议’的企图”。(148)对于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中共自然赞成,中苏缔约符合中共外交政策。条约公布后,《解放》周刊立即发表评论指出“不侵略间的结合便是对于侵略者有力的打击”。(149)
今人遗憾的是由于国民党领导层坚持推行妥协投降和依赖英美的外交, 鉴于中共当时所处的地位,致使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在很多情况下未能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