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北伐期间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关系

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相反,苏联在整个北伐战争的高潮期间, 从外交、军事、物质、道义等各方面给予国民政府以巨大的支持和援助。这也是北伐战争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一时期,直到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国民政府也基本上坚持了孙中山制定的“联俄”外交政策。

1926 年 11 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这次会议专门讨论了中国革命问题,通过了《中国问题决议案》。随后,斯大林又在中国委员会上做了《论中国革命的前途》的报告,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政策和前途。主要内容有:1.向国民政府提出了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严重性,强调“假他人之手进行干涉,——这是现在帝国主义干涉的根本特点”。(16)2.明确指出:当前中国革命胜败的关键在于农民问题。特别指出:“在目前革命发展的过渡时期,哪个阶级毅然攫住这个问题给以彻底的答复,这个阶级就是革命的领袖”,“如果不把土地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同等看待,国民政府将不能在革命中保持政权,也不能完全战胜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17)3.提出了“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18)的著名论点。斯大林的这些论点,构成了此时苏联对国民政府政策的主要核心,即:防止帝国主义的干涉,推进中国的民主革命,打破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封锁,巩固和发展苏联与武汉政府间的合作关系。

苏联政府和苏联顾问根据斯大林的决策,一面继续在军事上、物质上给予国民政府巨大的支持,甚至连整个北伐进军的计划也是由苏联军事顾问亲自帮助制定的;一面又不断提醒国民政府注意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加伦将军亲自制定的北伐军事计划,依据广东的财政支付能力以确定北伐军所需

的军费,部署北伐的军事行动。根据北伐开始后,南方各省份可能出现的形势,安排国民革命军防守广东和出击北伐所需的兵力。加伦认为,由于有帝国主义干涉的存在,对某些将领的行动和安排应特别注意。他还指出:北伐的行动可在 1926 年下半年开始。建议北伐的作战方针应是首攻两湖,消灭吴佩孚,再攻江西,不失时机的夺取武汉,然后三路汇合直取沪宁并迅速北上讨伐张作霖,以统一中国。(19)显然,加伦的计划不仅有军事上的考虑,也有政治上的考虑,为的是迅速消灭军阀实力,避免帝国主义可能的军事干涉。为了迅速实现北伐,苏联帮助国民政府整编了国民革命军,提供了武器设备。据不完全统计,1925 年间运抵广州的军火,仅子弹一项就价值 56.4 万卢布。1926 年又将大批武器分四批运到广州,计有步枪 1.8 万枝,机枪近百挺,子

弹 1200 万发,火炮 24 门,炮弹 1000 发,飞机 15 架等。苏联政府还在外交上声援国民政府,谴责帝国主义对国民政府的干涉和破坏。苏联政府不断发表声明,支持国民革命军北伐,苏联报纸详细报道北伐的经过,苏联人民还进行集会,庆祝北伐军的胜利。当英帝国主义调遣大批军队和兵舰云集上海时,苏联《真理报》专门发表社论,谴责英国的强盗行为,指出:帝国主义武力干涉中国的危机并未渡过。

在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在对苏政策及对苏外交中仍沿用“联苏”的方针, 以取得苏联的合作和支持,完成统一中国的夙愿。但是,随着帝国主义推行分化国民政府的“新政策”日渐“深入”,国民政府的“联苏”政策也日渐动摇。尤其是身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竟以某些苏联顾问在工作时操之过急、方法不甚得当为借口,声称中国不是苏联的“殖民地”,暗中策划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