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西遗产资源与山西旅游业
利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自然遗产资源与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已被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这是一条既可发展旅游事业又能发展遗产事业的可行之路。早在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世界上很多著名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就已经成为旅游胜地。例如 1818 年发现的南斯拉夫波斯托伊那岩溶洞
穴, 1872 年就在其长约 24 公里的洞体内修建了供游客游览时所用的小铁
路;再如位于希腊首都雅典城东南的阿克罗波利斯博物馆,早在 1878 年时即因在当地出土大批历史文物而兴建,而到本世纪初时,在国际游客的眼中它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观光目的地之一。就如历届国际旅游组织总裁向人们多次推荐过的一部叫做《旅游学》的著作中所讲的那样,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是常常记载在历史文献中的,但许多旅游胜地却都兴盛于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上。“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对于旅游业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熟悉一个地区的历史与史前史、考古学,是开辟这个地区旅游业的极大动力。”①在短短的不到 20 年的时间中,中国国际旅游业的长足发
展,使 1996 年来华国外游客的人数迅速增长到了 2600 余万人,业已成为目
前全世界接待国际游客人数最多的 5 个国家之一。无疑这与中国旅游业界成功地发挥了诸如张家界、九寨沟那样的自然遗产与北京故宫、甘肃敦煌那样的文化遗产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山西省历来被认为是长江以北的文物三大省(陕西、河南、山西)之一。从 80 年代初旅游业刚起步时起,山西省就开始注意对地上文物遗产资源的利用。最早被用于山西旅游业的文物遗产景观有大同的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善化寺,浑源悬空寺,应县木塔,太原崇善寺、晋祠、双塔寺,交城玄中寺、卦山天宁寺,芮城永乐宫,解州关帝庙,洪洞广胜寺、明代监狱和平遥双林寺,镇国寺等。 1984 年以后,利用文物遗产资源发展山西旅游业的步伐更为加快,相继又有五台山寺庙群、洪洞古大槐树处、永济普救寺、临汾尧庙、平遥古城、祁县乔家大院、太原天龙山石窟、代县鹿蹄涧杨家祠堂、夏县司马光祖茔、万荣东岳庙、稷山金墓群、平定娘子关、忻州元好问墓和晋城青莲寺等对国内外游客开放。
与文物遗产资源较多地利用于旅游业相比,近 20 年来,山西潜在的自然遗产景观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更未得到旅游业的广泛利用。这与多少年来省内外旅游业界人士在这方面缺乏起码了解和调查,以及景观所在地区人们未能向外作好介绍宣传有着很大关系。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 许多人甚至认为山西的旅游景观资源是天然的结构单一,亦即认为山西省是从来就缺少自然山水景观。而事实上,根据本书作者 10 数年的专门考察, 若从全国范围讲,山西高原以各种自然遗产生态景观为特征的自然旋游资源
① [美]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旅游学》,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56 页。
的综合指标(不是单项或单位指标)水平,完全可以排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七八位的位置上。在江淮以北的北方诸省中,山西现有的山水旅游景观则更可以说是名列前茅。个别类项如石灰岩岩溶洞穴景观、峡谷景观等,无论是数量、规模或质量,则应居于江淮以北诸省区的首位。山西从古以来就以名山众多而著称于世,这是因为有占全省总面积 65%以上的山地面积作为雄厚的基础。在全国同时拥有五岳之一、五大镇山之一和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省份唯有山西一家。
山西山地所拥有的自然遗产生态景观(例如山、水、林、洞、峡等)总量,表明山西山地应该是中国山地旅游资源中的一个重要单元。山西的山地峡谷构造十分丰富,其中尤以晋东南接近冀豫平原地区的山峡隘谷地貌雄奇险峻。山西山地大峡谷中峡体规模最长者是壶关县境内的马鞍驼峡和陵川县境内的磨河峡,长度均在 30 公里以上;景观最为险奇者是沁水与阳城县交
界处的历山东西双峡,其峡体长度也在 10 公里左右,从峡首至峡尾的自然
落差则高达 500 米以上。目前,壶关县境内太行大峡谷已被列入国家森林公
园序列,历山东西双峡则已在 80 年代中期时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重点景观开发目标。
因为水系萎缩和省境四周有三边(东、西、南)海拔高度都低于山西高原,所以山西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大面积水面景观极不易得。本书作者认为,在山西目前的高山近林河流源头地区,存在着极为适宜的可蓄水环境。首先在这些地区具备水源条件,因为它们大多是河流源头滋生地;其次具备地貌条件,这些地方多峡谷地貌和山间峡盆,许多小盆地其实就是早期地质时代的湖泊遗址;再者,这些地方具备较好的生态环境,它们周围多密布森林植被,地表上层封锁良好,极易形成山、水、林一体的自然风景景观;第四,这些地方目前多已被列入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序列,且当地固定居民甚为稀少,实施大面积蓄水,可以使社会负影响保持于最微层次。在高山近林源头区实施大面积蓄水,一方面可以缓解山西高原目前干旱缺水的环境困扰,另外一方面又可以使现在的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增添水面景观资源,用以发展山西旅游业。山西境内的沁河、浊漳河、壶流河、清漳河流域等,即应该存在这种人工造景的环境条件,也自然存在着利用人造水面景观发展旅游业的希望与美好前景。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著名的《兰亭集序》中,曾经有这样几句描写自己旅途胸臆的抒情之语,他说:“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里王羲之道出了一个极为精到的真确哲理,那就是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们心目中,所有天地之间的事物存在,均可以成为我们获取知识和陶冶情操的观赏考察的目的与对象。换一句现代语言来讲,即可以理解为旅游资源应该是存在于人类视觉能够达到的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在这里,文化与自然遗产生态资源无疑就是旅游资源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而言,假如我们丧失了文化与自然
遗产生态资源的存在,那么现代旅游业必将无法存在和维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 1978 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组织的,几乎与此同时, 国家又把旅游业以往的接待经营体制开始转变为产业经营体制。旅游业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被正式列为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旅游业在中国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经济产业,无数文化遗产景观和自然遗产景观,无疑就成为支撑这一新的经济产业的重要的经济资源。从 1980 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兴的国际旅游业,每年的年创汇数额以惊人的速度迅猛递增:
1980 年 |
6.1 亿美元 |
---|---|
1984 年 |
11 亿美元 |
1990 年 |
22.2 亿美元 |
1991 年 |
28.4 亿美元 |
1992 年 |
39.5 亿美元 |
1994 年 |
73 亿美元 |
1995 年 |
87 亿美元 |
1996 年 |
100 亿美元 |
在短短 16 年时间中,中国的国际旅游创汇额增长了 16 倍还要多。在这一方
面,按照国际旅游组织公布的数字,中国在 1995 年时即已排在了全球第 9 创汇大国的位置上了。1996 年的中国旅游业,不仅仅在国际旅游创汇方面突破了 100 亿美元,而且在国内旅游收入上也取得了 1600 亿人民币的好成绩。经济界权威人士纷纷指出,旅游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不但业已成为人人皆见的事实,而且,更可以将这一新兴产业作为中国 21 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进程中尤为重要的一支生力军。
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当代经济发展大潮,目前正在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中西部相对贫困落后地区迅速扩展推进。令世人瞩目的是,遍布了各种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自然遗产资源的山西高原,就正处于这一经济社会发展大潮向西推进的地理要冲位置上。许多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均已深刻地认识到并已明确指出,山西在继续发展能源重化工和其他传统产业的同时, 必须准确地看到并把握住发展机遇,真正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山西丰厚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潜力,发挥旅游业在山西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山西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同时又是一个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大省。然而,同样作为经济资源,煤炭一经开发即不可再生,而且对环境生态产生极大负值效应;但对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来说,无论是在生态环境的协调方面,还是在资源本身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它无疑都具有着很明显的优势。
正如本书一开始就讲到过的,现代旅游业与现代遗产事业永远是互惠互利的。遗产事业为旅游业提供了使用不尽的可用资源,旅游业则使种种遗产形态重新焕发出青春光彩。作为一个遗产资源大省,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山西的遗产事业也必将蓬勃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