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生态的魅力

导 论 文化自然遗产资源与世界生态

自从人类文明起源之后,人类从来没有像进入 20 世纪以来这样迫切地关心自己所处的这个空间环境,这样密切地注意原本和自己共存于一起的所有空间环境中的物类的存在状态:宏观的或者微观的,自然的或者文化的, 有形的或者无形的(如大气质量),过去的或未来的。人类之所以这样重视和自己共存的所有物类的存在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类已经注意到自身存在的环境正在产生着种种危机。人类想从同在一个空间环境中的物类那里找到自身生存状态的影子,以寻求种种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生态借鉴。正是从这里,人类和所有与其共存物类之间产生的具有共生环境特征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产生的所有经验和知识,也就形成了 20 世纪人类社会的生态科学的基本理论。

在当代人类的心目中,世间共存于同一空间环境中的所有物类,如能永恒地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共生状态,那肯定是一个理想与美好的世界。

而到目前为止,这只是一种美好理想,一种正由数十亿人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横陈在这种美好理想之前的,则是当代人类还无法洞彻的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以及生态矛盾。例如人所共知的事实,当代世界人口正在不断地急骤膨胀,而各种自然资源和许多与人类共存的生物物种,却在迅速消耗殆尽或者濒临灭绝。世间人口数量与世间人均资源占有量之间,已经形成一种难以弥补的空落与差距,遂使“生态经济学”这一典型的新世纪观念应运而生。不能不特别指出,如从另外一种角度审视,当代世界性的市场经济狂潮, 无疑也为生态经济学这一世纪之“胎”的呱呱坠地充当了“助产婆”的角色。

也就在这种商品与市场创造的世纪性的契机中,世界规模的旅游经济与观光产业正迎着潮头蓬勃兴起,人类有史以来不断积累起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和许多散布于地球各个角落的原始自然遗产,于今已毫无疑义地真正成为当代人类经济市场角逐中被十分重视的一种时髦经济资源或特殊商品,“旅游生态”与“景观生态”业已成为 20 世纪之末最新潮的经济理论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专门概念。国际间成立了很具权威的国际景观生态协会一类的组织, 而且出现了像国际景观生态协会副主席佛曼(Forman R,T,)和高德

(GodonM.)所著的《景观生态学》那样的理论专著。

人类从类人猿发展到智人阶段,所走过的历程少说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而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这个自然环境的形成时间之久远,人类则已经无法予以确计。何谓“文化遗产”?在此无疑是指人类起源以来,由人类行为促使形成而又在人类和自然双重作用之后孑遗的典型可见事物,诸如自石器时代以来保存至今的各种原始文化遗迹、城堡古建、陵墓寺庙、园林雕塑、名人故居、战场遗址等等。什么是“自然遗产”?在此无非是指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上的,依自然发展规律而形成的,但又在自然与人类双重行为作用之下孑遗的一切可见之物体,诸如森林、草原、海洋、河流、峡谷、湖泊、

奇异山峰、泉流瀑布、岩溶洞穴、珍禽异兽、奇花异卉、高山草甸、自然天险等等。

显而易见,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毋庸置疑早已成为世人心目中全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完美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不但是维护当今世界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藉以总结获知已逝历史时代生态状况的重要渠道及物质依据,同时,还可以为制定未来世界的生态远景规划,提供最为实际和富有成效的实物借鉴。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若与一些老牌的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大规模的工业污染和资源消耗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 可以说是稍稍来迟了一步。当然,在有关生态治理的对策性战略研究方面, 我们也明显落后于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其中,文化与自然遗产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问题,对我们许多人来讲,即是一个非常新颖的社会性课题。

有关文化与自然遗产生态的研究方法,应该有多种方式或多种角度,比如可以从其类型结构进行,也可以从其地域结构入手。若从类型结构讲,文化与自然遗产显然属于景观生态这一理论范畴。而现在在这里,我们却是先从一个具有典型规模和典型意义且地理特征十分明显的生态区域开始研究与探索。这个典型的生态区域,即是处于中国版图中北部的山西省。自古以来,人类根据其地形与地貌的总体特征,又常常习惯地称它为山西高原。也许是由于地理方面的封闭,山西这块大地自古以来常发生一些历史与文化的特殊事件,在自然变迁上也出现过许多生态之谜。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演进,使后人常常对山西大地知之甚少。中国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抱愧山西》,行文朴实,感情真挚,大作面世之后,立即令各界(首先是山西人)哗然,说明这难得的文章,多少真实地揭示了历来国人对山西总体认识的一种典型心态。在这篇文章中,余秋雨先生的笔触所及,实际已经触及到了山西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生态问题。就在这一点上,更使许多人(首先还是山西人)读过此文之后,即使掩卷许久,而心中不免时时产生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许多人的心绪实际上都在寻求一种东西,那就是寻求山西高原上的遗产资源在整个中国遗产生态天平上的价值与位置,寻求它在整个世界遗产生态天平上的价值与位置,乃至寻求其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