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你的选择之中

人们常说,性别,不同于阶级之别,不同于教育和职业之别,因为性别是不可更改的。身为某一性别,注定充任一些角色,如女性任母亲,男性为父亲,但我们把人的生理之别夸大成一切行为、态度、精神乃至服饰、语言之别,把它与职业的选择、社会的参与、人生的挑战和进取与否刻板地联系在一起,便会像井底之蛙一样,把自己局限在一种或一类“角色”中,不知其他选择。

性别,从根本上说,它不过就是人的生殖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之别。历史和传统文化将它涂染上了许多社会性的区别,如“男尊女卑”(社会地位之别),“男主外,女主内”(社会分工之别),“男刚女柔”、“男强女弱”

(性格之别)以及“男阳女阴”(中国古代哲学的,形而上之别)。这种历史和文化传统,使男女两性从一出生就置于不同的抚养和教育中,被成人世界寄予不同的期望,从父母给孩子的取名中便可看出。女子如“玉”,如“花” 或“草木”,是被动的,可供观赏的,是自然之物;而男儿似“铁”似“钢”, 是栋梁之材,非“福”即“禄”、“财”,是在社会上以功名论成败的一类。

那么姓名之下男女孩的衣着、玩具和游戏方式都是性别化的,再以后是职业的分工,更强化了两个世界的差异性。今天我们看到的两性差异,都已习惯成自然,因此,性别成为一大隔栏,“非本性别者,不得入内”。

两性活动天地的差异,又造成两性性格的差异性。性格的差异性,又被人们误当成活动差异之源。即男孩子因为胆大才愿在社会上闯荡,因负责任, 才能充当一家之主;女孩则因天性柔顺,所以只能“主内”,因依赖性强而只能服从强壮的丈夫。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两性世界。在这性别界限如此分明的生活中,性别使男女两性都无法有更多的选择。例如,一个男子如喜欢花草,喜欢织编艺术,会被男女两性世界所不解甚至嘲笑;女孩子在游戏中愿意充任“坏蛋”、“士兵”或“推售商”,也会被人们看成“疯丫头”,“不像个女孩儿样”。性别的传统和偏见,使男女孩子不可能脱离开性别尺度去凭借兴趣、需要、能力进行广泛的选择。

性别像个框架,许多小孩子,很小就从成人的行为和态度中学会使用性别这个“框架”,用来确认自己的活动、态度是否符合性别的规范。例如, 跳皮筋,人们大多时候看到的是女孩子在跳。我想,许多男孩子可能曾经是想试一会,想玩一玩,但“性别框架”在他们参与这个活动前就起了作用, 这些曾经想玩跳皮筋的男孩子会想,都是女生在玩,我去玩了别人会说像女孩。可能有较少数男孩没有受“性别框架”的限制,凭兴趣和好奇心去跳了一会儿。可当他回到教室时,其他男伙伴也会用“性别框架”提醒他,“你怎么玩这个呀?”“你没看见全是一帮女生吗!”我也曾经发现有些学校, 男女孩都跳皮筋,而且玩得非常得劲。我当时很惊奇地问:“男孩也跳皮筋?”这个学校的一个学生回答我:“男孩不能跳吗?”看来,至少在这个学校跳皮筋不是性别化的活动。

由此看来,儿童的世界里,最好少一些“性别框架”,使男女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共同参与丰富的游戏和运动。女孩去尝试冒险、探索,需要勇气和果敢的角色游戏,男孩去体验“过家家”中需要的耐心、体贴和仔细,即不以性别为框架,淡化性别界限,使所有的孩子在尽可能充分的尝试和参与中进行选择。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孩子的个性。个性反映的是每一个人丰富生动的经历和生活,它是多彩的。而“性别框架”下的个性发展,是两性化的, 两极化的,它妨碍儿童的自由选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