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也是学会的

前年,7 岁的女儿小枫生病住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对独生女来讲, 这次住院真是难得的交友合群的好机会。她在学习各种与小伙伴打交道的行为和态度的同时,也学习了男女有别的害羞。

每次例行心电图检查时,女儿发现一些年龄大的女孩,一定要关上门, 然后躺着让大夫做心电图检查。她最早发现这现象后,不解地问过我:“妈妈,她们为什么要关门?”我顺嘴便说:“女孩大了,不好意思。”以后, 女儿不再问这个问题了,但我发现她也学会了做心电图时,嘱咐我把门关上。

女儿在住院期间学会的另一个害羞行为,这就是在被窝里换裤头。刚住院时,她吃惊地发现所有稍大的女孩,在换内裤的时候都要关上病房的门, 然后,钻进被窝,换下裤头。

一天,当女儿也学着姐姐们的样,关好病房门,钻进被窝,准备换裤头时,正在这时,一位病友,人们称她“三号二”,即第三病房第二床,突然打开门要去厕所,出门后又没有随手关门。这时只见小枫满面恼怒地一跃而起,光着屁股冲到门口,狠狠地把门关上,又跑回被窝中,嘴里还愤愤地嘟囔:“真讨厌!”我当时一下子为女儿少见的愤怒而怔住,然后一转念想到, 这就是女儿学会的“害羞”,不禁笑出了声来。

显然,小枫学习了“害羞”这一套行为准则,但确实是通过“模仿”学习的,她看重的还并不是“害羞”的内容,而是这一套所有女孩要遵守的害羞的形式,即又要关门,又要进被窝。自然,她恼怒的还不是怕别人看见她的光屁股,而是破坏了她学会的害羞的系列动作。

性别差异形成理论中,有一种说法认为,男女儿童的性别态度和行为, 是后天通过模仿学习养成的,而不是天生性别差异带来的。其中,儿童伙伴交往中认同的性别态度和行为,对形成孩子的性别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些观察表明,孩子同性别伙伴交往中,如果有孩子不认同自身性别的行为、态度和兴趣,是不容易被同伴接纳的。例如,在幼儿园中,如果一个男孩喜欢布娃娃或喜欢玩过家家,常常会被小伙伴嘲笑;而喜欢玩车、玩枪和打仗等, 才会被评价为“像个男孩子”,反之,则被小朋友或成人视为“女里女气”、

“没出息”。女孩子也是如此,我童年时代有位小伙伴,是女孩,但特别愿意玩男孩子玩的游戏,如在角色游戏中愿意“当爸爸”、“当坏人”,而不愿意在“家”里“做饭”、“生孩子”;因此,在我的印象中,她不是个女孩;若干年后,当听说她交男朋友并要结婚时,童年时代的印记仍使我及当年的一些小伙伴转不过弯来,“她还真交男朋友”,“她一点也不像个女孩呀”。多可怕的心理定势!这些年,我经常琢磨这件事情,看来,社会男女分工所决定的“男孩应怎样”、“女孩应怎样”是决定和影响人们的性别观念和行为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判定像不像男孩、像不像女孩也主要是根据他

(她)的行为和态度。

害羞是学会的,男孩样、女孩样也是后天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