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汾酒酿造工艺大突破

唐王朝建立后,唐太宗李世民致力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全国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同时,唐时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使西域的一些先进的酿酒术和优质酒品,也传至内地,促进了唐代酒业的发展。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黄酒向蒸馏白酒的转变,这是我国酒史上划时代的进步,而这个伟大的转变,就是从汾州杏花村开始的。

唐代的杏花村,是由北方军事中心太原通往皇都西安的必经要驿。无论文武百官,武举诗人,乡士访学,凡路经者都要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以品尝杏花村为乐事。这自然促使杏花村酒业兴旺,各个酒坊不断改进工艺,提高质量。

这时,汾酒在汾清酒的基础上进行了两项划时代的工艺突破。

首先是“干和”酿造工艺的发明。干和汾酒选用优质粱米为原料,以河东神曲为糖化发酵剂。蒸米时,锅底水加入花椒以串味,将饭捣烂冷却,加曲进行糖化,浸泡数十天。

压榨取得第一次酒液后,再加入粱米,蒸制、冷却、加曲、进行第二次糖化。然后将第—次酒液加入第二次糖化醅中,入缸密封,经陈酿、压榨、过滤等工序而成。

其次,杏花村汾酒率先将蒸馏技术使用到酿酒中来,在干和工艺的基础上,两次发酵,两次蒸馏,形成了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的最新工艺,这也就是现代汾酒工艺的雏形。

以此法所得之酒,清澈如水,醇香甘洌无比。名传遐迩,来村品饮者络绎不绝,每在酒后,都以此酒议名。有的因见其度高最易点燃,就称为“火酒”、“烧酒”;有的视其无色透明,称为“白酒”,因产于汾州杏花村,又称为“汾白酒”或“杏花白”,有的还叫“汾白干”、“老白干”。

蒸馏酒传进朝内,试饮绝佳,令州进贡,并因其干和入瓮的独特酿造技术而定名为“干和”,又叫“干酿”、“干酢”。从此,干和汾酒遂成为朝廷贡酒,驰名全国。

唐代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与高度发达的酿酒业和饮酒习俗相结合,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唐代酒文化。唐代酒诗名家之广、数量之多,历代均不可比,特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中外闻名的世界级酒诗大家。唐代大书法家张旭、怀素和大画家吴道子、郑虔也都留下了与书画结缘的千古名作和佳话。

李白两次出游太原。在途中,李白携客到杏花村品尝干和汾酒,醉中校阅了郭君碑。郭君为唐代将领,有战功,死后葬于杏花村东北干岗上,碑文为虞业南所书。

《汾阳县志》中“汾酒曲”记录了此事:

琼酥玉液漫夸奇,似此无惭姑射肌,

太白何尝携客饮,醉中细校郭君碑。

李白因匆忙访友,在杏花村未留诗句,只在离别汾阳时,写过一首《留别西河刘少府》诗,西河是汾州别称。

李白回到太原,日饮干和汾酒,眷恋故土,灵感犹多,写下不少诗句,如《太原早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五日不悠悠。”还有《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虽思乡心切,但转念又写出了:“琼杯倚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看来,只要有像干和那样的好酒,他连家也可以不回了。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曾为汾州刺史,杜甫幼时常来汾州留居,正是干和汾酒使杜甫对酒上了瘾、增了量,并转变为诗的催化剂。

杜甫的酒名虽不如李白,但嗜酒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杜甫十四五岁时,酒量便大得惊人,世称“少年酒豪”。正如他在诗中自白:“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级,俗物多茫茫。

在李肇撰写的《唐·国史补》中,也有“河东之干和、葡萄,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之语。

晚唐诗人杜牧于会昌年间在池州任刺史时,曾游访杏花村,写下了名作《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含蓄地、但却很艺术地表达了他在杏花村酒家小酌干和汾酒,避雨、消遣的欣喜之情。

杏花村内有一口凿于唐代的古井,此井为青砖砌壁,深3米,井径0.8米,据传便是杜牧在时而作。

在干和汾酒名传全唐的同时,竹叶青酒也有了进一步发展,被咏唱传诵。初唐诗人王绩在《过酒家》诗中赞曰“竹叶连糟翠,葡萄带曲红”。

干和汾酒为唐代的大诗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情思,个中滋味,后人只能从诗中细细品味,赋予遐想。

自唐至清,杏花村昌盛繁荣,亭台楼榭,茅屋酒帘,十里杏花,灿若红霞。“黄公酒垆”成为当地著名景区之一。

唐代围绕酒还出现了—系列的文化娱乐活动,诸如咏诗、酒令、樗蒲、香球、投壶、歌舞、蘸甲等,汇成了熏染一代的饮酒风俗,使古老的我国酒文化得到了既广泛又深入的发展。

[旁注]

蒸馏 是一种热力学的分离工艺,它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单元操作过程,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我国的白酒都属于蒸馏酒,大多是度数较高的烈性酒。

张旭(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唐代开元、天宝时在世。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性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

怀素(725年~785年)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幼年好佛,出家为僧。唐时人,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唐代画家。他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吴道子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王绩(约590年~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辞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阅读链接]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妓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喜爱。

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40多岁,许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长期服侍,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氏为鹤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