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杏花村汾酒

杏花村汾酒诞生后,经过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和魏晋时期,几千年我国酒文化的哺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西周的礼乐文明,对西周时期的酿酒、饮酒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了我国酒业和杏花村酒的发展和转折。同时,西周酒曲的发明和“五齐”、“六必”的酿酒经验,也使得酿酒有章可循,酒的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也为汾酒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伴随着我国酒文化的不断丰富和繁荣,汾酒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至南北朝时期,终于以“汾清”酒而成名于世。

据《北齐书》卷21载,公元561年,北齐皇帝武成帝高湛劝侄儿河南康舒王孝瑜:“吾饮汾清两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其亲爱如此。”可见当时杏花村汾酒已成为宫廷御酒。

北齐国都有上都、下都之分,上都在邺,下都在晋阳。武成帝在晋阳经常喝汾清,他劝在邺的高孝瑜,也要喝上两杯。而且是从北齐的军事中心晋阳写信向康舒王孝瑜推荐汾清酒,表明当时汾清酒质量之高、名气之大,已经达到“国家名酒”、“宫廷御酒”的级别。

“北齐宫廷酒,后世杏花村”,这是杏花村汾酒可靠的第一次成名,汾酒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古时酿酒追求一个“清”字,汾酒在南北朝时期定名为汾清酒,汾指产地汾州。可见它在当时造“清”程度和质量水平之高。武成帝高湛御笔推荐汾清酒,汾州各酒垆遂将高湛尊为“名酒王”,并绘图供奉。

在汾清成名的同时,汾清的再制品竹叶酒也同样赢得盛誉。梁简文帝萧纲以“兰羞荐俎,竹酒澄芳”的诗句赞美之。

北周文学家庾信在他的《春日离合二首》诗中云:“田家足闲暇,士友暂流连。三春竹叶酒,一曲鹍鸡弦。”《乐府杂记》解释说:以鹍鸡筋作琵琶弦,用铁器拨弹。边喝竹叶酒,边弹琵琶,兴致勃勃。可见这种酒的烈度不大,同后世的汾酒竹叶青“香甜软绵”的特色是一脉相承的。

一个杏花村,能够同时出产两种“国家名酒”,堪为罕见!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广大百姓通过长期的杂居相处,却越来越接近,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一些有识之士抓住机遇,采取了一系列开发、改革的措施,促进了社会进步与发展,为酿酒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异常变化,朝野内外,聚饮、独饮随处可见,或借酒浇愁,或寄情思亲念友,或饮酒作乐。这种浓厚的饮酒风气无形中促进了酒业的发展,城乡酒肆增多。晋朝人慕效司马相如、卓文君当垆卖酒之风雅,纷纷做起了沽酒业。

南北朝时期的酿酒技术,无论是品种还是工艺,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境地。此时已确立了块曲的主导地位,酒曲种类增多,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酿酒工艺在用曲方法、酸浆使用、发酵方法、投料方法、温度控制、后道处理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许多制曲酿酒的技术,与当代酿造黄酒的技艺已经相差无几,对后世农业和酿酒业影响很大。杏花村汾清酒、竹叶青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改进工艺、提高质量,进而闻名全国。

汾清酒的质量提高主要得益于丰富的经验。汾清酒首创的酒曲在山西一带已经普遍使用。因山西在黄河以东,因而贾思勰在著作《齐民要术》中将此曲称之为“河东神曲”,并对其大加赞叹曰:“此曲一斗杀粱米三石,笨曲杀粱米六斗,省费悬绝如此。”“杀粱米”意指对去壳高粱米的糖化发酵能力。笨曲是酿酒用的大曲。

这种河东神曲的糖化发酵能力相当于笨曲的5倍。当时,用曲时还采用了浸曲法,进一步提高了发酵速度。

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饭法更为古老,大概是从谷芽浸泡糖化发酵转变而来的。浸曲法在汉代甚至在北魏时期都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

汾清酒的质量的提高,还在于酿酒原料由粟改为高粱。而且蒸粮用的甑由陶质改为铁质,提高了蒸煮速度和质量,而且酿造工艺更加完善。

当时汾清酒在酿造时加水量很少,加曲量较多,而且是在泥封的陶瓮中密封发酵,有利于酒精发酵,因而酒度大为提高,醇香无比。按照上述方法酿造的酒,其工艺与后来的蒸馏酒已比较接近。

酿造汾清酒所用的“神泉”之水清澈透明,清洌甘爽,煮沸不溢,盛器不锈,洗涤绵软。清末举人申季壮曾撰文赞美这口井的水“其味如醴,河东桑落不足比其甘馨,禄裕梨春不足方其清洌”。

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给汾酒以无穷的活力,马跑神泉和古井泉水都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泉”。

相传,杏花村有个姓吴的老汉开了个叫“醉仙居”的酒馆,一天突然有个老道来这里喝酒,直喝得酩酊大醉方休。吴老汉问他要钱,道士说造酒的井是他打的,硬是不给钱。后来道士见吴老汉逼得不行,一气之下,走到井前张口把酒全部吐到井里。从此,这口井的水就变成又香又美的酒了。

后人还在这里建了“古井亭”,并以井中之水酿造美酒。《汾酒曲》中记载:“申明亭畔新淘井,水重依稀亚蟹黄。”注解说:“亭井水绝佳,以之酿酒,斤两独重。”

从杏花村往西走10余里,有个壶芦峪。壶芦峪口有股清泉涌出,清澈见底,终年不断,人称“马跑神泉”。这眼神泉颇有来历。

相传古代有个名叫贺鲁的将军,英勇善战,体恤部下,爱护百姓。一天,他率兵西进,路过杏花村,很远就闻到了酒香。将士们相互议论:“能到杏花村品尝一下汾酒,那该多美!”贺鲁将军深知大家的心思,传令开进杏花村。

杏花村的百姓听说贺鲁将军的队伍来了,把贮存多年的好酒拿出来,款待将士们。贺鲁将军高兴地喝着乡亲们送来的美酒,真是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不绝。他越喝越高兴,连声夸奖:“好酒!好酒!”

这时,贺鲁将军的战马“红鬃骥”闻到酒味,也昂首嘶鸣。乡亲们忙把酒糟取来,红鬃骥贪婪地吃了起来。

贺鲁将军对乡亲们的款待十分感激,但是军情紧急,不能久留,在痛饮美酒之后,即传令将士们继续西进。

大队人马行至壶芦峪,酒性渐渐发作。贺鲁将军和将士们都口干舌燥,希望能找口水喝,但连一滴水都没有找见。

这时,只见红鬓骥也在不停地打转,马蹄不断地往地下刨,越刨越深,显得很兴奋的样子。就在将士们莫明其妙之时,忽见红鬃骥头一低,腰一弓,一声长嘶,在马蹄拔出之处,一股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

贺鲁将军和将士们喜出望外,纷纷奔上前去,畅饮泉水。泉水甘甜爽口,将士们喝了后精神十分振奋,都称赞这是一股“神泉”。

就在贺鲁将军西进离去不久,这里连续好几个月大旱,杏花村的庄稼树木枯黄了,酿酒的井水也濒于干涸,而唯有神泉的水长流不断,附近的人们纷纷赶来挑水,浇灌禾苗。杏花村的人们也到壶芦峪运水酿酒。

同时,人们感觉用此泉酿出的酒,和用神井酿的酒一样清爽甘甜,芳香扑鼻。这一年,杏花村在大旱之年获得了丰收,杏花村酿酒业也更加兴旺发达,以后人们便称此泉为“马刨神泉”,谐音称为“马跑神泉”。

杏花村还有一个大池,相传当年“八仙”之一铁拐李有一天酒瘾大发,于是便骑马来到杏花村,大过酒瘾,喝了三天三夜,终于醉倒在一个小池边。后人称这个池子为“醉仙池”,它的形状很像铁拐李背着的酒葫芦。

[旁注]

礼乐文明 指礼节和音乐,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北周时期人。庾信的文学创作,以他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富于辞采之美。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

甑 我国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

酒糟 别名红糟、酒醅糟、粕等等,是米、麦、高粱等酿酒后剩余的残渣。在某些地方,人们把酒渣叫做酒糟。酒糟也叫做甜酒,作为湖北的一道特色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它是用沾米或者糯米通过酒饼发酵后酿制的食品,入口香甜美味,营养丰富,老少皆宜,乃民间宴席待客之上品。

[阅读链接]

在汾阳地区出土的文物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具比较丰富,如陶瓷酒器有北魏长颈彩陶壶、北齐虾青釉四系酒罐、北齐灰青釉四系圆腹罐、北齐青黄釉敛口罐等,均与河北北齐高润墓的酒罐相符。

这些出土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酒技术,也反映了汾酒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