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女独特的穿衣着装

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及右祍的服饰特点,但也溶入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服饰特点。

客家妇女的服装主要是大襟衫、牛头裤。大襟衫通常要在衣领、袖口和衣襟处镶边或绣花边,使用布料多为蓝、白、乌三种颜色的布。

其中,士林蓝布是客家妇女最喜欢的布料。士林蓝衫配乌裤,农村妇女无人不有,而且要把新的、好的留待赴圩、赶会及作客时穿,每当这种场合,就可看到“蓝一色”的景象。

客家妇女的围裙,又叫“围兜”、“围身裙”,呈古钟形,上罩胸,下掩腹,宽至身侧,一般为蓝布,用鲜艳的花布镶边或绣边,有的还在围裙上端绣花绣图案,围裙上端两角连缀布带,用于套挂颈上。

围裙两侧缝有二指宽的花布带,穿时在背后打一个大蝴蝶结,并垂下两条飘带,围裙被紧紧捆在腰间,显出身段,俏丽好看。

关于这种围裙的来历,闽西有一个民间故事:据说唐朝诗人罗隐途经一客家妇女的家门口,并与其斗智,输了之后,称赞客家妇女真了不起,并送头巾一条作留念,祝愿她们终生聪明美丽。农妇则将头巾系在腰间,显得更加好看。

五华县亦有一个类似的传说,某年春耕时节,罗隐骑马路过,见有一群妇女在插秧,便问道:“姑娘插秧如穿梭,试问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只迹?”

有个姑娘反问道:“秀才马儿耳赤赤,请问走有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只迹?”罗秀才被反问住了,很不好意思。

他见妇女胸前和身上溅满泥浆,便取下马身上的披布,撕成几段,说:“你们都很聪明秀气,我给你们每人一块布,把它围在身上,这样就不会再弄脏衣服了。”

姑娘们都把它围在胸前。从此,客家妇女就用起围身裙来了。

在客家饰物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客家凉帽。在客家地区,客家妇女都戴着一种独特而又别致的凉帽,它是用薄薄的篾片和麦秆编成的。

除正面外,四周还垂挂着16厘米左右长的折叠均匀的布,有黑色的,有蓝色的,有白色的,还有花色的,远远望去,像是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更有意思的是:年轻未婚的姑娘们还在垂布的两端纺织着两条五颜六色的彩带。因此,是否挂有彩带便成了判断客家姑娘是否有婆家的标志。

这种戴凉帽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过去妇女要严守“妇德”、“妇容”,不能抛头露面,但客家妇女为环境所迫,南迁之后要跟男人一样出门干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赶场赶圩,亲戚出入,为了“遮羞”,便戴上这种凉帽。

由于这种凉帽特别能遮挡阳光,凉爽宜人,所以,客家人都习惯称它为“凉笠哩”。

在客家地区,头巾可算典型的客家妇女的饰物象征。

在客家女人中,裹头巾者一定是已婚妇女,未婚姑娘是从不敢将它裹在头上。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出嫁这一天。出嫁前,待嫁女子须由一女性长辈帮她梳好头,蒙上头巾。只不过,新嫁娘所蒙的头巾多为红布或色彩绚丽的花巾,而绝对不能用黑色和白色的。

客家妇女常戴的头巾一般是蓝布做的,而老年人多用黑布。头巾长约50厘米,宽约35厘米,前半部三分之一用两层布以增加硬度,较硬的一端两角安有用布条做的带子,戴在头上时两根带子系在上面卷起两角,不会影响视线。

在客家服饰中,风格独特的还有安远客家妇女用手工做的传统绣花鞋:

一是鞋头尖尖上翘,形如凤嘴,俗称尖嘴鞋,鞋的缝制又有大口、圆口、包口、破口之别。

二是鞋帮均用青色、黑色、蓝色或红色土布制作,帮面上用五彩丝线分别刺绣。绣上如缠枝莲花、缠枝牡丹、缠枝菊花、缠枝梅花或凤鸟、蝴蝶、蝙蝠等吉祥图案,有的还用铜米珠点缀得闪闪发光,华美耀眼。

鞋头多是大红、粉红、墨绿、紫蓝、淡黄、嫩白等各色丝线绣成的花样;鞋口多用红布白布或蓝布包边或滚边,上面再用白、黄、红丝线绣成“十”字或“米”字或梅花纹。

帮口及帮沿均镶着一条彩色滚边;鞋跟有的封口,用包边或滚边法缝合,再在上面用白或红丝线刺绣成“米”字或“十”字纹,俗称顶鞋跟,这种封口的鞋叫有跟鞋。有的鞋跟不封口,只用托布或套上状似梯形的鞋,这种不封口的叫无跟鞋。

旧时赣南采茶戏中嘲讽媒婆唱道:“媒人真猫懒,着双无跟鞋,夹把洋布伞。”指的就是这种鞋帮不封口的绣花鞋。

另外,有些地方的客家女,在制作鞋帮时先留鞋后跟位置,然后再用麻线联结鞋帮,左右两端交织成网,形成后跟,这种后跟显得十分松软,穿起来很舒服。

绣花鞋的鞋底多用五至七层白布套碎布叠压黏合而成,再用苎麻绳纳底,后用明上或暗上的方法与鞋面相结,俗称相鞋。

相接完后,还要对鞋进行整容,即用预先制作好的木头鞋楦塞入绣花鞋内,并塞坚实,尔后用小铁锤敲打凸凹不平的地方,直至鼓胀饱满为止,再取出木楦。此时一双绣花鞋才算正式完工。

可以看出,制作一双绣花鞋,不知要花费客家女多少心血和精力,真可谓“一针一线寄情谊”。

[旁注]

罗隐(833年~910年),字昭谏,新城人,唐代诗人。罗隐著述甚丰,有诗集《甲乙集》传世,散文名著《谗书》五卷60篇,哲学名著《两同书》两卷,小说《广陵妖乱志》、《中元传》等,另有书启碑记等杂著约40篇。

秀才 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最先有秀才之名的,是战国时期的贾生。

赶圩 赶集。客家人叫赴圩。在客家人的口语中,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圩日”,人们到集市上交易、办事,就叫赴圩。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鞋楦 是鞋的成型模具,又叫作鞋撑。鞋楦不仅决定鞋造型和式样,更决定着鞋是否合脚,能否起到保护脚的作用。在很远的古代就已出现了鞋楦。我国在新疆古丝绸之路上的尼雅废墟遗址出土了两只木楦实物。

[阅读链接]

如果绣花鞋作为一种特殊的礼物赠送给人家,是有讲究的。比如,未出嫁的闺女给未婚夫的鞋,叫送郎鞋,制作这种鞋时,鞋帮的布料要用整块的布,不可用小块布驳接而成,否则日后夫妻就不能相守到老,而且在制作时要躲着旁人,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以免被旁人指责为淫荡女。

而且,因赠送不同人物这种鞋也有不同的称谓:送给闺女出嫁时穿的绣花鞋叫“莲生贵子鞋”;过门媳妇送给夫家长辈的叫“上贺鞋”;送给周岁小孩的叫“过岁鞋”,又叫“长命富贵鞋”;还有闺女自己出嫁时的“嫁妆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