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九厅十八井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土楼、九厅十八井和围龙屋三种典型代表之一,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

九厅即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天厅等9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

九和十八,只是一个表多数的词,不一定就只是九个厅18个天井,往往很多民居都有超过九厅十八井的格局。

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各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政、经、居、教于一体。

与土楼强调平等,淡化等级辈分的居住模式不同,九厅十八井式建筑十分强调“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

另外,它能够使各种人才施展在建筑技术方面的艺术才能,造出飞檐翘角、雕梁刻柱。它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这种民居规模大的可以容纳一个家族上百户人家居住。

客家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九厅十八井”的古民居主要有:连城四堡的子仁屋、培田的官厅和长汀的大夫第。

子仁屋由天宝堂、务本堂、翰宝楼组成,是典型的九厅十八井式建筑。1809年,邹姓三兄弟始建子仁屋,占地10亩,有140多间房间。其中上中下厅为公共活动场所,侧厅和第一排厢房为住宅和生活区,第二排厢房及大门前侧房为印书房,后院为仓库和杂物房。

培田的官厅建于明代,为五进后楼阁式九厅十八井建筑,是吴氏宗族接官迎宾之所。官厅门前有照墙、月塘;正门左右石狮雄踞、旗杆高耸;正厅天井砌接官甬道,厅内置“三泰阶”分五品上下;左右窗屏雀替雕花,梁间镏金镂空雕刻,整个建筑庄重肃穆富丽堂皇;厅后还有楼阁用以藏书课子。官厅集政、经、教、居为一体,是家族凝聚力的体现。

长汀的大夫第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前后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这种民居规模大的可容纳一个家族几十户人居住。有的前设门楼,后有闺阁绣花楼,并建有“美人靠”弧形栏座椅,十分典雅别致。

在客家建筑中,一些百年老屋屋顶上都安放着一个个石狗或陶狗,它们身材不同,形态各异,有的抬头前瞻,神态从容;有的侧脸怒视,龇牙咧嘴。

这些石狗、陶狗不同于潮汕民居屋顶的瓷雕彩塑,也不是从前达官士绅置在屋脊的吉祥物雄狮彩凤,是世世代代客家山民祈求石狗驱灾挡煞保平安的原始艺术,是一道客家历史奇特的风景线。究其由来,其中有个传奇故事。

传说南宋末年,有个叫李福贵的人,为避战乱,从中原辗转来到人烟稀少的粤赣边陲,安营扎寨,垦山造地。山里常有野兽出没,盗匪亦不时进山偷抢,所以,他养了只叫“阿黄”的大狗,白天带它上山狩猎,晚上叫它守护家门。

“阿黄”深通人性,忠于职守,每当发现野兽或盗贼,便狂狂吠叫,唤起主人的注意,还奋力协助主人捕猎或驱赶。

一次,盗匪上山抢劫,“阿黄”看到主人被绑,财物被劫,纵身扑向盗匪与之搏斗,盗匪终于被“阿黄”咬破头面而仓皇逃窜,主人和被抢财物得救了,可是“阿黄”却负伤过重而死了。

李福贵痛哭不已,视“阿黄”为神狗,请来石匠雕刻了“阿黄”的狗像置放于屋顶,祈求神狗驱邪保平安。从此,石狗长年累月在屋顶高瞻远瞩,监护一方。

据说,野兽和盗匪看到石狗就会望风而逃,山村常年平静安宁。邻近的村民纷纷仿效,雕刻或烧制形态不同的石狗、陶狗置放于屋顶,驱邪镇煞,这一民俗被世代沿袭。

客家人的石狗文化,充分展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是客家祖先艰苦创业、祈求安宁的见证。

[旁注]

门楼 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第等次”即为此意,故名门豪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门框和门扇装在中间,门扇外面置铁或铜制的门环。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门楣上有双面砖雕,一般刻有“紫气东来”、“竹苞松茂”的匾额。斗框边饰有花卉和蝙蝠、蝴蝶等图案。

厢房 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照墙 即照壁。照壁是我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

美人靠 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古代闺中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

[阅读链接]

在粤东、粤北以及河源、惠阳、深圳和香港等地区所见的客家碉楼,大都与围楼、围龙屋或“斗廊屋”结合在一起,且多为四角楼。

唯独在粤北始兴等地区可见独立存在的大型碉楼,建筑占地面积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层高。碉楼内有天井和水井,有的还设有祖堂。每层楼均为通廊式单间房,有木楼板和走廊。

外墙用大卵石和青砖砌筑,厚1米有余,特别坚固。全楼只有一个大门,条石门框,内装铁皮木门、木杠、铁栅等四五重屏障,门上还有防火水槽,真可谓固若金汤。

一个村可建几个互为犄角的碉楼,以保护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贼或战事,村民们便扶老携幼进驻碉楼。这也是粤北客家建筑文化中的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