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的民间信仰

永定县地处闽粤边界山区,崇山峻岭纵横。旧时,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甚差,在此种情况下,永定客家人往往寄希望于某种超越自然的神灵身上,祈求在困难时能得到庇佑,所以永定民间的宗教信仰盛行。

永定客家人历来对各种文化相容并蓄,在宗教民俗活动方面更是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在客家地区具有突出的地位。

永定客家人信奉妈祖相当普遍,至清末,永定的天妃宫多达40多个。凡有妈祖庙的乡村,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总是香火甚旺。最为典型的是条丝烟作坊老板对妈祖神的顶膜礼拜。

他们在烟丝装船水运之前,一定要先去祭祀妈祖,祈求妈祖保佑一帆风顺;开船时,先烧香、祈祷,而后燃放鞭炮,表示通知妈祖,预祝平安无事;顺利回来时,老板又要去祭祀妈祖庙,表示答谢,俗称谢神。

永定县大部分寺庙供奉了观音佛像,大部分土楼单独设有观音堂。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月二十、八月二十,俗称为龙华日。

许多善男信女们都会带香、纸、烛、炮,还有大米,花生油赴庵祭祀,每个庵堂都人山人海。有句俗语:“一年能赴3次龙华会,一生不同布包头。”

玉皇,永定客家人叫天神或天公,全称是玉皇大帝。人们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得在自己住居门口或庭院天井先敬天神。每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纪念日,永定县有些地方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门口或庭院天井,朝向东方,摆设供桌祭祀,祈求玉皇大帝保佑。

永定县也和汀州客家其他地方一样,从南宋末年就开始祭祀定光古佛。定光古佛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金砂乡民对他顶礼膜拜。城关、金砂都有祭祀定光古佛的寺庙。

清代嘉庆年间,金砂乡有张姓客家人迁徙到台湾彰化县,也将定光古佛分身到彰化的八卦山大佛寺。台湾的定光佛最早就是从永定县金砂乡金谷寺传播过去的。

金砂金谷寺每年举办各项法事活动,如定光佛生日,四月初八佛祖诞生日、观音诞生、成道、涅槃的法会。以往祭祀定光古佛为每年十月初一、二、三,后来改为每年正月十七、十八、十九祭祀古佛。众多善男信女聚集到金古寺烧香,诵经敬拜定光佛。

而且,从1816年开始,每年都要在十月初一这一天举行盛大的“金灯胜会”。除了烧香祭拜定光古佛外,还要举行一个盛大的“抱佛子”活动。

这天上午10时,金谷寺大坪上,和尚手里拿着竹竿,在竹竿顶端悬挂着数十块书写伏虎佛号的小牌,久婚不育者用长钩钩小牌,木牌坠地,信女们抢夺。谁抢到了小牌,谁家的亲人便敲锣打鼓将小牌迎回家中。传说得了这个小牌子,谁就会喜生贵子。

永定县众多庙宇有五显灵官大帝的塑像,称五显大帝,他是平安吉祥、财、丁、富、贵的象征。传说五显灵官大帝有5兄弟,分别掌管文、财、寿、医、五谷,尤其是文官大帝香客很多,主要是每年正月求高中,七月高中了前来谢恩,香火鼎盛。

正月十一先迎骑虎公王到神坛,正月十二把五显大帝、千里眼、顺风耳三神及骑虎公王共4轿大神,组成浩大的迎神队伍,有乐队,旗队、车队、龙队、狮队、彩车、锣鼓、八仙、浩浩荡荡,铳鼓连天,鞭炮齐鸣,上拱时有寿星公行祭,供品种类很多,场面甚是壮观。庙会到十五晚送神回庙为止。

农历九月二十八是五显大帝生日,要在庙里上供,做神戏。五显大帝生日前后几天,五显庙热闹非凡,善男信女都会前来朝拜,供品包括全猪、全羊。迎五显,还要迎花灯、演木偶戏。

永定县每个村落都供奉多种公王,每逢传统节日甚至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有祭祀公王的习俗。

城郊乡樟尧村早在朱、周两姓开基时,在朱姓和周姓的居住交界处建立公王亭,保两姓的平安。每逢节日,善男信女们早早前去祭拜,祈求保佑两姓居民平安兴旺,特别是除夕这一天,一些村民还会把猪抬到公王亭去“掐猪花”,谢神还福,寄托精神。

家里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到公王那祭拜,祈求保佑心想事成。农历十月十三是洪山乡人们扛公王的节日,从十月十二开始扛公王出宫巡游。

湖雷镇道仁村每年正月初二上午,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前往公王面前敬拜烧香,感谢公王一年中保丰收、保平安、保兴旺,祈求竖年获得更加吉利。

乐真寺,坐落在永定县下洋镇太平村乐真山。相传荫林祖师三圣潘远德、潘远明、潘远广兄弟早年出家,皈依佛门。

他们云游到乐真山禅圣寺后,拜高僧为师,专心致志,乐善好施,终成正果,先后圆寂于此,被当地人封为荫林三圣,并称荫林祖师,并将祖师雕像供奉于寺。

1608年,太平村曾氏十世祖曾鼎真与其堂叔曾名元及弟子曾福松、曾佩真,共同捐资在乐真山禅圣寺旧址兴建乐真寺,主堂供奉荫林祖师等雕像。

1804年,太平村曾氏十四代裔孙曾愧三渡台时把荫林祖师的塑像也带往台湾,安奉于鹿谷乡凤凰山寺,后迁中寮村,安奉于长安寺,香火旺盛。

西溪乡富家村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为“五雷大帝”的生日,家家备牲仪、果品、清茶、清香到五雷公庵里去拜祭五雷大帝以求保佑风调雨顺、人康物阜、事事顺心。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信士们称黄老公爹;炎帝被称为神农帝,精通百草,教人种植水稻,会给人们带来五谷丰登,百家安康。高陂镇上洋村每年正月初一、十五、玉皇诞等祭祀吉日,四乡八里村民前来朝拜,举行抬黄老公爹的庙会。

届时锣鼓喧天,彩旗飘飘,鞭炮齐鸣,信士们抬着黄老公爹、炎帝及行雨龙王、关公大帝先绕稻田一周,再抬迎至规定坛场按次序排好,各家各户便供上糕、粄或牲仪行跪拜礼上香。

每年正月初,是仙师乡瑶上村等地“迎公王”的节日,俗称“公王节”。从头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开始点火“养炉”,专人专职添上檀香,直到次年正月初二。

敬公王的“祭品”要求色、香、味、型俱全,鸡要层年的,一律不许尝过、用过的。有传“细人不准食,大人不准尝,留来正月初二迎公王”。接送“金炉”的人,必须先洗澡,换过衣服、鞋帽,人选安排先抽签,选出初接、二接、三接、四接“金炉”和初送、二送、三送、四送“金炉”的人。

各宗祠祭拜时,各户主站立供桌两旁,专职大师颂“祭文”,敬请“城隍爷”及溪南里所有“神佛”、“公王”、“土地伯公”前来共宴,祈求诸神庇佑。

当夜,还要把“金炉”里所烧的“香灰”送至“中渡桥下”倒入永定河中,以示让河水把过去一年的“歪风”、“邪气”、“污秽”、“厄运”统统送到大海,迎接吉祥如意的新年到来。这一天家家户户宾客盈门。

民主公王即福德正神,原型无可考,但和其他客家地区一样,在永定县是普遍信仰的村落保护神,认为他能为全村百姓消灾祛难,所以村口都修庙坐镇,俗称为水口公王。

[旁注]

条丝烟 烟草传入永定不久,永定的烟农很快就掌握了晒烟种植技术和“细切如丝”的加工技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先进的栽培、制作技术,使“永定晒烟独著于天下,制成丝色味皆不能及”,因而永定条丝烟素有“烟魁”之称,成为明、清两代朝廷的贡品。

定光古佛 是泉州府同安县人,俗名郑自严,生于917年。964年到武平南安岩驻锡,1015年寂化。定光古佛神通广大,常为民除蛟、伏虎、消灾、捍患,甚得客家人敬仰,被尊为客家人的保护神。

法会 佛教仪式之一。又作法事、佛事、斋会、法要。乃为讲说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举行之集会。即聚集净食,庄严法物,供养诸佛菩萨,或设斋、施食、说法、赞叹佛德。

庙会 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黄帝 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

炎帝 号神农氏,又称赤帝,华夏始祖之一。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粄 不仅是客家人的特色美食,也是客家话的独特称谓。客家的“粄”是客家米食中的特色,即闽南人所说的“粿”,如餈粑、捆粄、红桃粄、粄圆、红粄、甜粄、菜头粄、咸甜粄、艾粄、粗叶粄、粄条、米筛目等。

祭文 文体名。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祭文出现于汉代。

[阅读链接]

打醮是民间为驱邪逐鬼,超度亡灵的宗教活动。永定民间打醮,不论场面大小,均由道士“作法”。打醮分为大醮、小醮,大醮七天七夜,小醮三天三夜。

打醮的主要内容包括:高僧道士请神、诵经做法事、请戏班演出、祭祖、抢斋食、谢神、撤坛。打醮期间家家食斋,撤坛之后方可开斋吃肉。

大溪乡民间3年一次打醮,称为“太平清醮”,其特别之处在于作法者不是道士而是和尚,所以被称为“佛醮”。其原因缘于明末清初当地一次鼠疫大流行,死了不少人。

为消灾,游姓人把他们最信奉的观音菩萨请出来施法打醮,祓灾驱邪,超度亡灵,救苦救难,后来规定3年一次,在农历十月秋收后举行。此后规模越来越大,直至发展为全乡各姓共同举办的为期7天的大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