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的客家擂茶

大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擂茶。擂茶源远流长,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算来已有上千年历史了。客家擂茶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自古闻名遐迩。

擂茶,为客家人招待贵客的一种茶艺,流行在闽、粤、赣、桂、台及湘中的客家人聚居地区,即将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研磨、擂碎,冲沸水而成。

相传客家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江南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是其中的一味。

此后人们发现茶叶有清热、解暑、生津的功效,茶便成了药饮必用之物,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

对于客家擂茶,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伏波将军马援奉汉武帝之命,远征边关,途经湘粤边界,由于南方气候多变,时而炎热酷暑,时而阴雨绵绵,北方将士,不服水土,病疫缠身,个个头晕身重,燥热烦漏,上吐下泻,浑身无力,行军停滞不前。

正在焦虑万分之际,有一白发苍苍客家老妪,向马援献上祖传秘方,以生姜、生米、生茶叶组成“三生饮”擂汁,沸水冲泡后服用。三军将士服用“三生饮”后非常效验,有病者迅速康复,无病者不再感染。

以三味组成“三生饮”,具有消热、祛暑,解毒、提神、健胃、醒脾、润肺、止呕之功。此后,“三生饮”沿袭下来,代代相传,成为客家防病健身之保健饮料—擂荼。

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与其他茶饮料相比,擂茶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擂茶的用料很讲究,主要是雪白饱满的芝麻和芳香袭人的茶叶。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不下十余种。

擂茶的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客家人制擂茶,以妇女见长。其擂茶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是口径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三是用竹篾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子”。

制作擂茶,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间或钵中间擂击,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即用捞子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泥”、或称“擂茶脚子”。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甘润芳香、白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户每天都制作普通擂茶一钵,劳作后回来喝上几碗,一天的辛苦便烟消云散。

荤、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种。荤擂茶用冬季腌藏的生猪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煎豆腐、粉干、香葱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则用净茶油拌佐料,然后加熟花生米、绿豆、糯米饭、地瓜粉条、粉干等。

品尝擂茶时,茶桌上荡溢出一片诱人的清香,一口试饮,口舌生津,满腔留香;二口深饮,神气仙人,通体舒畅。

[旁注]

将军 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秦因之。汉置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16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盛世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淮山 通称山药。在河北等地又被称为麻山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常带紫色,块根圆柱形,叶子对生,卵形或椭圆形,花乳白色,雌雄异株。块根含淀粉和蛋白质,可以吃。

琥珀 是数千万年前的树脂被埋藏于地下,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树脂化石,是一种有机的似矿物。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或植物碎屑。琥珀既可入药,亦可做装饰品。

石壁 唐称玉屏,因附近的禾口、江口、溪子口有“三口”吃玉屏之说而改称石壁,意即“吃不了,嚼不烂”。自唐以来,曾设有里、乡、都、市等,清时属龙上下里。“北有大槐树,南有石礕村”,石壁是举世瞩目的客家摇篮、客家祖地所在地。

[阅读链接]

对于客家擂茶,还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传说。闽有“居建阳县的畲族雷大爷创始擂茶”的传说;湘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

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道:“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证研麻,泡茶款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