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示客家身份的客家语

客家话,又称客语、客话、艾话、土广东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

客家先民,原本主要是河南一带的中原士族,那时他们讲的是中原汉族的北方官话。西晋以后,他们渐次南迁,先是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这里,恪守中原文化的客家先民,在与当地土著居民共同生活的几百年间,既保留了自己的中原官话,又吸收了当地的吴楚方言,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次方言“江淮官话”,这就是客家话的源头。

唐代末年,客家先民再次南迁,进入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居住。他们在南迁过程和定居之后,与赣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的人们交往中,又吸收了这些方言,不断丰富自己。

到了宋末、明初,他们在闽、粤、赣边区定居以后,随着这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汉族新民系客家人形成了。同时,作为这个民系的共同交际工具的客家话,也在这时基本形成了。

客家话称“我、你、他”为“涯、你、他”,其中尤以“涯”最为特殊。于是,一些操粤语的人称客家话为“涯话”。由于客家话称“什么”为“脉个”,又被戏称为“脉个话”。

那么,客家话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客家话有17个声母,74个韵母,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6个声调。

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客家话是最接近普通话的。特别是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基本能听懂。

客家人虽讲共同的客家话,但是,由于他们广泛分布在粤、闽、赣、湘、桂、川、琼、台、云、贵等省区,各地客家话在语音、词汇等方面也有所差异。为此,客家方言便以梅县话为标准语音。

这不仅因为梅县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人口集中,文化发达,而且,在第四五次客家人大迁移和移居海外的华侨中,大多数也是从梅县地区迁出去的缘故。

其次,在客家话中,还有许多形象、生动的俗语、谚语、歇后语。客家俗语反映了客家人的某些观念意识,体现了客家人的情操和精神境界。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客家先贤以智慧经验的累积,创作令人省思的谚语。如“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人心高过天,想哩皇帝想神仙”,“唔读书,瞎眼珠”,“读书爱专心,一字值千金”,“你有春风,涯有夏雨”,“相骂莫帮言,相打莫帮拳”,“坐成懒,睡成病”,“单丝唔成线,独木唔成林”,“白日喊打虎,夜晡怕老鼠”等。

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客家话之间还有一定的互通性。客家方言内部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差异巨大的地方。包括梅县话、惠阳话、四县话等在内的75%的客家话可以共通。

由于客家语的地方特色很强,环绕梅县的有平远、大埔、蕉岭、兴宁、五华、丰顺等县,几乎每个县的客家语都有其各自特色,可以看成一种独立的方言。

客家话的分片,大陆、台湾、海外并不统一。台湾客家话划分,依清代移民至台湾的客家人之语腔及籍贯划分。

总的说来,客家话主要有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和诏安腔几个腔调。

其中,四县腔来自广东省嘉应州府的梅县及附近的长乐县、兴宁县、镇平县、平远县等四县的移民,是台湾客语次方言人数最众的一支,也是公众播音场合所使用之标准。

其中梅县腔又与四县腔略有不同。分布地为桃园县、新竹县、苗栗县以及南部六堆地区,南北腔调又略有差异。

海陆腔来自广东省惠州府的海丰县、陆丰县移民,在台湾客语人口中人数第二多;四县腔与海陆腔占了台湾客语人口的绝大部分。分布地区为桃园县新屋乡、观音乡及新竹县。海陆腔各声调的调值与四县腔几乎相反,与粤语相近。

大埔腔来自广东省潮州府的大埔县的移民。分布地为台湾台中县的东势乡、石冈乡、新社乡。

饶平腔来自广东省潮州府的饶平县、惠来县、普宁县、揭阳县、海阳县、潮阳县的移民。分布地区主要在台湾苗栗县卓兰镇、彰化县员林镇、永靖乡、田尾乡和新竹县。系统与大埔腔较接近。

诏安腔来自福建省漳州府的诏安县、南靖县、平和县、云霄县的移民。受闽南语影响较大。分布地位于台湾云林县仑背乡、西螺镇及桃园县八德市、大溪镇、龙潭乡一带。诏安腔各声调的的调值与漳州腔闽南语几乎相反。

除此以外,客家话还有永定腔、汀州腔和丰顺腔等,这些腔调也有各自的特色。

[旁注]

士族 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北方官话 指官话方言中的北京官话、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总称,即除去南方地区的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的所有官话总称。狭义上也单单指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两个汉语普通话为模板的原方言。

赣方言 又称赣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一门声调语言,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

梅县 始建城于秦朝,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东邻大埔,西接兴宁,南连丰顺,北接蕉岭。东北部与上杭、永定相近,西北部与平远接壤,中部环接梅江区,与梅江区并称梅城,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话的代表地之一,被称为“世界客都”。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逾80多万人。

[阅读链接]

客家人的某些日常生活用语的叫法比较特殊,尤其是有关兆头方面的用语,往往取吉讳衰,以求吉利。如:伞,因讳“散”而叫“遮”,散与遮意义完全相反;猪舌,因讳“蚀”而改叫猪“利”,蚀与利意义亦相反;熟猪血,因讳“出血、见血”而改叫“猪红”;落雨,因讳“落禹”而改叫“落水”等。

客家人的风俗中,鸡蛋常常作为赠送或回赠的礼物,亦常作为敬神祭祀中的祭品,卵,因音近“乱”而被忌讳,“乱”相对应的吉词是“伸”,意为整洁、完整、顺利。

客家人把鸡叫“春”作为礼物赠送时,常常于装满“春”的篮面盖上或贴上一张红纸,寓意红红旺旺,春春车车;亦常把“春”用米饭红染色煮熟作为小三牲来祭祀伯公,同样寓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