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艺苑风采

客家人生活在被大山包围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罗霄山脉,东面是武夷山与九连山脉,南面是南岭,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还有一条雩山山脉与武夷山相连接,从而把江西的南部与中部隔开。

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客家人创造出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汉唐风韵的山歌、戏剧和各种民俗活动。

绝妙的天籁之音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因为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是客家民歌中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的一种。

它上承《诗经》的传统风格,继受唐诗律绝及后世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自成体系,风格卓特。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韵脚齐整。词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客家山歌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

客家山歌的曲调各地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的曲调,也因不同歌手演唱而有差异。它有多种腔调的变化,并有不同的名称。大致有下面几种:

“号子山歌”,亦称山歌号子。多采用“哟嗬哈”等衬词,只有一个长乐句,在高音区相邻两三个音之间进行,散板,节奏自由,用假声唱,声音高亢。

“正版山歌”,也叫4句板山歌。由4个乐句组成,结构工整对称,是客家山歌中流传最普遍的一种曲式。

“四句八节山歌”,歌词4句,八节是指8个乐句。是把1句歌词分作两个乐句来唱,词中夹以较多的衬词。其曲调是在正版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快板山歌”,也叫急板山歌。歌词无衬词,曲调无拖腔。它是用正版山歌的曲调,把节奏紧缩,将速度加快来演唱。

“叠板山歌”,亦称叠字山歌。歌词中插上较多的叠字叠句,有时多达数10字。其曲调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保留正版山歌的特点,中间则由于采用叠字叠句而扩充了曲调,演唱时近似数板。

“五句板山歌”歌词为7字5句,曲调是正版山歌的扩充。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独唱。主要是一个人采用清唱形式,独自吟唱,多在山上唱,其内容不论是否涉及爱情,都是为了抒发内心感情,聊以安慰自己。

如:“脚倦难上这条岗,肚饥难过四月荒。洗净火甫锣无米放,锁匙难带家难当。”又如:“蛤蟆虫另子叫连连,想娶老婆又无钱。兜张凳子同女哀讲,阿妈摇头又一年。”

对唱,又叫“驳山歌”。多在山上男女隔山对驳,可以尾驳尾对唱,也可各唱各的,但内容要相关,不能走题。如男唱:“日日落雨望天晴,新作塘头唔敢行。单竹架桥唔敢过,心里想你唔敢声。”

女对道:“蝴蝶采花入花园,哥想连妹先开言。世上只有藤缠树,唔曾见过树缠藤。”

尾驳尾对唱。这种形式最常用于“打擂台斗歌”。尾驳尾,即甲先唱,乙接过甲的末句作首句,然后增加三句。如此循环,对驳时间较长。

如,甲唱:“爱唱山歌行前来,难逢难遇做一堆。好比鹞婆吊鸡仔,大家也爱哼等来。”

乙驳:“大家也爱哼等来,听到山歌心花开。金丝猫公唔怕鼠,树排下滩溜等来。”

甲又驳唱:“树排下滩溜等来,断断唔敢闪光开。柑子来寻桔子嬲,两侪有圆趱前来。”

乙又驳唱:“两侪有圆趱前来,拈到柑子爱留在。红皮白肉得人惜,样般舍得拿来开。”

还可“兜尾转韵”。就是唱者一方觉得“一韵到底”驳不下去时,便只接对方后半句,马上转换另一韵驳下去,变被动为主动。

如:甲唱“害涯混到一身灰,衫裤弄秽妹会赔。阿哥唔好来生气,旧个唔去新唔来。”

乙觉得“来”字韵自己无法驳,便“兜尾转韵”唱道:“新唔来,无问题,担竿断节蛀定哩。摸栏拿来晒谷种等得团圆日落西。”这种“斗歌”最为灵活,最能吸引观众。

猜调对答,是猜谜式的对唱。如甲唱:“乜个圆圆在半天?乜个圆圆水中间?乜个圆圆街上卖?乜个圆圆妹面前?”这种猜谜式往往有几种答法,就看你答得巧妙不巧妙。

如乙答唱:“月光圆圆在半天,莲叶圆圆水中间,团粉圆圆街上卖,镜子圆圆妹面前。”。若想邪了,也可能答得很难听。如说“乳菇圆圆妹面前”,就会惹人哄笑。答得好的、巧妙的,就会令人鼓掌欢呼。

山歌小组唱,或表演唱。这是经过作者专门创作的具故事性的说唱兼表演的形式。由一人领唱,分组和唱、合唱,带表演动作。后来又发展为山歌剧、“小戏”、“小品”式演唱。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

这首山歌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

竹板歌作为民歌的一种形式,在永定十分流行。旧时,这种歌经常由外地来走村串户的乞食客或盲人演唱,人们称之为“乞食歌”,后来多由本地人演唱,经常利用农闲或节日的晚上在土楼内或闸坪中演唱,唱者声情并茂,听众如痴如醉,深夜也不肯离去。

演唱时,歌者手握4块刻成锯齿形状的竹板,左手握3块,右手握一块,或敲,或击,或锯,造成不同节奏。

歌词都是七言句子,分为四句板、五句板两种。传统节目有《赵玉麟与梁四珍》、《梁山伯与祝英台》、《薛仁贵征东》、《十五贯》等。

[旁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竹枝词 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仍冠以“竹枝词”。

竹板歌 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又名“五句板”,有典籍记载,属于客家民间曲艺。“竹板歌”前身为赣南曲艺“古文”,于清中叶传入嘉应地区后,逐渐流行于全市,以兴宁最盛,是粤东客家地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说唱艺术。

衬词 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而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衬词大都与正词没有直接关联,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衬词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曲调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歌唱性的、能够表达一定乐思的或主要的旋律的统称。指若干乐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和谐运动。曲调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旋律线和节奏。

山歌剧 以客家话演唱,唱词及音乐唱腔极具山歌韵味,文本唱词吸收客家山歌修辞手法,极具个性特征;音乐唱腔以原板山歌为音乐素材,采用曲调连缀形式,辅以板式变化,它的旋律优美动听,曲调委婉缠绵;表演上的特点是强调唱、做、念的同时突出歌舞性。

[阅读链接]

传说梅县松口有歌仙“刘三妹”,河源亦有歌仙“刘三妹”,据传她住在东江中游岸边,唱山歌出口成章,优美动听,很多男青年邀她对山歌,追求她。

地主恶霸戏弄她,她就唱山歌骂他们,被逼跳下石壁潜入江中。聪明、美貌的刘三妹是客家人善于唱山歌的集体形象写照。

关于“刘三妹”故事在客家地区流传,正是生动地描写了客家山歌,尤其是情歌,是由中原民歌与当地土著民歌融化而成的具体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