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旼开拓蛮鲁之地建家园

相传,程氏来甘肃省安武郡,北方边民入侵时迁到淮河流域的河南灵宝一带。后又因中原战乱,迁至江西鄱阳湖边居住。

程旼出生于东晋与刘宋交替之时。程旼的祖父和父亲曾在东晋、刘宋朝做过官。程旼年幼时,体弱多病。年龄稍大时,由祖父辅导其读书,因聪颖好学,过目不忘,被称为神童。

程旼24岁赴京应试,考中后第二年就被任命为撰史学士。

作为文人学士的程旼,得到宋文帝的重视与使用。宋文帝除了经常向程旼咨询《春秋》史志的大意、要旨及疑惑之处外,还叫程旼协助史官设立皇家史馆、选拔治史官吏,收集前朝各方面的史料,为纂写东晋史志做好准备。

宋文帝勤勉好学,有一天,他诏程旼至含章殿,询问何谓“春秋笔法”?

熟读《春秋》典籍的程旼不假思索道:孔子写《春秋》,为的是匡救时弊。因此,他的政治主张便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春秋》的字里行间,所谓“微言大义”。如当时吴国、楚国的国君,都自称为王,这是与东周君臣之道相悖的,为正名,孔子在《春秋》中把他们贬称为子,以示谴责,这就是春秋笔法。

刘宋末年,程旼看到北方外敌入侵,战乱不已,程旼便辞官归隐。不久,程旼率领妻、子、媳及同族人等几百人南下,经过赣南,沿赣粤小道来到后称为官窝里的地方定居下来,并繁衍后代。

程氏一班人马历尽艰辛虽然找到了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但一路在疫瘴、疾病、盗寇掠夺、逃失等诸多劫难中付出惨重代价,到达时仅剩下几十个人。

程旼为人朴实无华,酷好读书,淡薄功名利禄。定居下来后,谆谆教导后代读书知礼,与当地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并勤学本地语言,与中原古音融合,为客家语系的形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地人那时愚昧蛮鲁,程旼便到处讲学教化乡民,后又办起私学,招收当地子弟入塾,传播中原文化。平时,经常走访民间,济困扶危。

程旼见当地耕作技术落后,他便教给中原的耕作技术,使他们逐步改变了刀耕火种的旧习惯。据说程犁便是程旼传授下来的。为方便民众行走及垦荒、耕作时休息,程旼又带领众人开辟山道、修建凉亭,还兴建水利设施等共99处。

程旼以德化人,使民风逐步由任气轻生转变为和邻睦族。当地居民如有纠纷,都不到官府,而自愿找程旼调解。程旼为他们辨别是非曲直,公正判断,使他们心悦诚服地离开。甚至有些做了亏心事的人,看到程玟的家,就产生了忏悔的心。

由于程旼以德化人,感人至深,刘宋明帝泰豫年间,官府将其住地周围命名为程乡里,当时程旼约57岁。

479年,南齐灭掉刘宋,海阳县令将程旼的美好德行报告给朝廷。高帝肖道成发出诏令召见程旼,并想让他出来当官。

程旼当时约64岁,便以年老为由婉言推辞,并未前往。皇帝便赐给他“义化”称号以示表彰。后来,县令呈报朝廷将程乡里周围拓展为义化都,并于当年用程旼姓氏命名为程乡县。

程旼一生经历了东晋、刘宋、南齐及南梁4个朝代共16位皇帝,享年约99岁。程旼去世后,葬于程源村丰盈社右侧,也即卓、谢二姓程公屋和明巡检司后大桷树下,其墓地被称为“螃蟹游江眼珠穴”。

[旁注]

淮河 我国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大河。洪泽湖以下为淮河下游,水分三路下泄。流域西起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邻。

鄱阳湖 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我国第二大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在古代有彭蠡湖、彭蠡泽、彭泽湖、澎湖、扬澜湖、宫亭湖等多种称谓。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

私学 是我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诏令 是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民间则一般称为“圣旨”。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概括起来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

巡检司 为我国元朝、明朝与清代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该组织于元朝首创时,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量权之外,也没有常设主官管,其功能以军事为主。

[阅读链接]

由于程旼的信义在乡里非常有名,历代所有上、卸任文武官员经过程祠时,在无任何牌示要求的情况下,均自觉下轿或下马步行,以示对程公的崇敬,并进入祠内参拜。当地众乡民则虔诚焚香祭拜,祈求程公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000多年来,程旼的名字和他那爱乡爱土、敦本崇教、勇于开拓的美好德行,在平远、在梅州乃至世界客属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