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相传的客家麒麟舞

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

据载,麒麟舞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表演形式从图腾舞,到拟兽舞、民间舞,再到宫廷舞,然后又回到民间舞。

明清年间的两次大迁徙,让客家先民把麒麟舞从中原黄河流域带到了粤北、粤中、粤西以及广西、湖南、四川乃至西藏部分地区。

关于麒麟舞的产生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天逢大旱,瘟疫流行,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土地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当即找来笑面佛,商讨辟邪消灾、拯救生灵的办法。

可是笑面佛也无奈,他只知道有一种叫麒麟的神兽有这般法力,但不知道到哪里才能找到。这时土地公想起了孙悟空,于是他们找来了孙悟空。

孙悟空果然神通广大,只见他一个筋斗跃上云霄,四方一望,按落云头说:“有了有了,我带你们去!”

在孙悟空的带领下,他们终于找到了麒麟洞。他们把来意一说,麒麟当即答应随他们下山。土地公带着麒麟来到人间,麒麟即施法,喷火献端。顿时人畜安康,五谷丰登。

此后,人们便把麒麟奉为吉祥物,并把麒麟出山镇灾辟邪的故事编成舞蹈,谓之《三星会友·麒麟出洞》,每逢年节便进行表演。

舞麒麟集歌、舞、乐于一体。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

麒麟制成后要择黄道吉日,在山中开光点睛,使其有灵气。麒麟头样式不一,分为白鸽狮、斗牛狮、扁鼻狮、大头狮几种,其中“白鸽狮”头最重。

白鸽狮麒麟头直径50厘米,高38厘米,重2.5至6千克。白鸽狮头用糯米糨糊制,其他几种麒麟头用老黄竹编制。

白鸽狮麒麟的身被至少长3.2米、宽2米,麒麟头上画有一龙二凤一八卦的图案和各种吉祥饰物,头和身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8字,为“龙凤呈祥,驱邪佑吉,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之意。

客家人传统的舞麒麟活动,通常以农村的晒谷场为表演场地。凡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一席空地便可用来舞麒麟,房前屋后是舞麒麟的好场所。舞麒麟除了一些打击乐器外,无需设置灯光、音响等场景。

随着打击乐器奏出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或单或双的麒麟摇头摆尾、跳跃挪闪、忽而狂欢嬉耍、忽而凌空翻睛,表现舐脚、滚动、翻腾、采青等动作的喜怒哀乐。

樟木头客家人的麒麟舞表演,都是沿袭祖先的传统表演方式,尽管门派不同,表演程式却大同小异,因而能为当地群众广泛接受和推广。

樟木头麒麟舞是由两人表演,一人舞麒麟头、一人钻进麒麟被里舞动,模仿麒麟起居、梳理洗漱、巡城采青、吃青吐青等动作,是一种驱邪避害、迎福纳祥的民间舞蹈。

舞麒麟离不开青,“青”代表着宇宙万物之灵气。而舞麒麟就是以麒麟寻青、惊青、闻青、试青、采青、找青、逗青、吃青、吐青,降福人间的过程来展开的。新年、嫁娶、入伙、开张等,都要舞麒麟庆贺。

整场麒麟舞分为两段,分别叫做“头套”和“尾套”,统称为麒麟套。由一个男青年舞动麒麟头,一个男少年牵动麒麟尾,随着打击乐表现麒麟舔脚、采青等形态及喜怒哀乐的情绪。

麒麟舞结束后,还有武术表演,或徒手单打、双打或持械单打、双打,在急风暴雨的锣鼓声中,武术队个个身平不凡,各显神通。

擒拿格斗,各有奇招,此进彼退,你争我夺。最后由师傅或长者表演“长龙术”或以“连环桩”结束整场表演。其打斗场面精彩纷呈,激烈壮观。

樟木头麒麟舞在每年农闲时按自然村进行排练,每晚由中老年人组织,青年人在基本功练扎实后,按固定套路进行练习,除夕晚上到各家各户去参户,大年初一上午还要为全村乡亲公开表演一次,在“庆灯”、“贺元宵”时还要为外村乡亲表演。

东江流域客家麒麟舞除了樟木头镇闻名于世,舞得同样美轮美奂的还有东莞市清溪镇客家、惠州市小金口镇客家、深圳市龙岗区观澜镇客家等。

小金口客家传统的麒麟舞必须有近20人方可进行套路表演,队员包括领队、旗手、带狮、狮头、狮尾、唢呐手、鼓手、镲手、锣手、大面、小面、刀术等。

表演套路包括:沙仙戏麒麟、沙仙驯麒麟、四门八点拳术、空手对白刃和各种刀枪棍兵器的武术表演。小金口东江麒麟舞是融合诗句对联、声乐鼓点、美术和武术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中一首《麒麟会狮歌》唱道:

问:狮子旺龙又旺龙,问你带有几条龙?

答:狮子旺龙又旺龙,我今带有九条龙。

问:狮子什盘来舞卷,谁人带你下山来?

答:狮子什盘来舞卷,嵋仙带我下山来。

麒麟舞开始时,随着鼓手的一声高喝,鼓声、唢呐声四起,10多头麒麟围成一圈,左右摆动着头,大头娃奔走其间,手持红布或青枝,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挑逗着麒麟。

麒麟神态各异,有的乐、有的怒,有的凌空腾起、有的匍匐在地。整套麒麟舞将武功融入充满生活气息的完整套路中,可即兴发挥,诙谐幽默,特别是大头崽戏麒麟的表演,融入生活搞笑细节,让宾客观后捧腹大笑。

东莞市清溪镇客家的麒麟舞风格与樟木头客家相同,民间基础非常深厚。

至于深圳龙岗区观澜镇、坪山镇客家的麒麟舞,则另有特色。观澜麒麟一般长5至6米,其头部用竹片等扎成,讲究玲珑精致,眼睛可以转动,口可以翕合,在舞动时传神达意,其身子用绸布镶着闪闪发光的粼片。

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按照传统惯例,新制作好的麒麟,双眼是用红布蒙着的,要“开光”后才能舞动。麒麟的“开光”颇具神秘色彩,需要在月圆星朗的夜晚,子时之后黎明之前,且要在古树下。此时万籁俱寂,麒麟队员捧着麒麟,抬着锣鼓悄悄出发。

在“开光”之前,是不能遇到其他人的,否则这个人要行“衰运”。特别是不能遇到孕妇,因为麒麟是个“四不像”,将要“开光”的麒麟等于将要下凡到人世上,撞见孕妇就可能投胎到其肚中,她就有可能生出个“四不像”怪胎。

麒麟队来到预先选择好的古树下,烧上香,供上神位,队中最长者虔诚地将麒麟头上的红布揭去,此时锣鼓大作,鞭炮齐鸣,麒麟“出生”时便见到了青青的树叶,这叫“开光见青”,是吉祥的象征。

“开光”不见青,麒麟就不吉祥,也没生气。“开光”后的麒麟要一直留在队里舞,直至舞到散架不能再舞,不能中途转让或卖给任何人,据说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

“开光”后的麒麟成了压邪避灾的吉祥物,无论是祭祀祖宗,还是乔迁新居,抑或生小孩,娶媳妇等,都要舞麒麟庆贺。

特别是在新春佳节,麒麟队敲锣打鼓四处拜年更是一种受欢迎的习俗,每到一村一院,先拜祖宗祠堂,再拜左邻右舍,这叫迎春送福。麒麟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摆上供品迎接,还要给麒麟队一个红包。

舞麒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典型的民俗性,同时,它还具有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体育和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

[旁注]

图腾舞 就是对那些以族群所崇拜的物类为对象而编制的舞蹈的统称。如我国东北鄂温克与鄂伦春人传统的“熊舞”。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许多乐舞,如上古颛顼帝的《六茎》,传说中伏羲氏的《凤来》和黄帝的《云门大卷》等,可以说都是以植物、动物和自然现象为“图腾”对象编制的一些“图腾舞蹈”。

宫廷舞 古代宫廷皇室中宴会娱乐的舞蹈。中国宫廷舞蹈在夏商时代已经产生。周代特别重视礼乐的作用,汉代设乐府,隋唐宫廷舞鼎盛,宋元时代有专职的宫廷舞队,在艺术上也有可观的水平。

孙悟空 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灵根仙石孕育而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

开光 是宗教活动中最基本内容之一,最初来自道教。所谓开光,就是给一些物品,如神像、等吉祥物赋予“灵气”。佛教开光除佛、菩萨、金刚等本尊像外,其他的物品不叫开光,只作加持。

八卦 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由三条长画或断画组成的八种图式,用于占卜和象征。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沼泽。

四不像 特指麋鹿,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

[阅读链接]

宝安大浪街道大船坑舞麒麟的基本表演套路共有8段:拜前堂、走大围、双麟会、采青、游花园、打瞌睡、走大围、三拜,其中采青是最重要的表演环节。

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在尾部,配合默契,把麒麟的喜悦、快乐、威猛、灵动以及打瞌睡、拜师等各种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双麟会、采青,以尊重、和善、礼仪、吉祥、喜悦、快乐的舞蹈语汇展示,内涵丰富,整个表演时间约2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