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捉鬼

《钟馗图》是清代画家高其佩根据钟馗除魔辟邪的民间传说所作的指墨画杰作。

世俗相传:唐明皇李隆基得病,梦见一身穿蓝袍,头戴破乌纱帽,脚蹬大靴子的大鬼,捉住了一形容怪奇的小恶鬼,先挖除其眼睛,后吞食其身体。明皇问他是谁,大鬼奏曰:“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梦醒,病竟愈。于是召“内教博士”吴道子,照梦意画钟旭像,以作纪念。自那以后,钟馗便成了“驱邪降福”的神话人物,在民间广为传播。在画坛上,以这个传说为题材的绘画创作兴起,产生了不少艺术成就较高的钟馗像作品,以及画钟馗像的名手。除唐代的吴道子以外, 五代的黄筌,宋代的石恪、龚开,元代的颜辉,明代的戴进、文征明、钱谷, 清代的顾见龙、金农、罗聘、高其佩、任熊、任颐、赵之谦等人,都长于此道,直至当代仍有名家为之。钟馗“驱邪降福”,虽为旧时神话传说,不足为信,但钟馗像,作为历代人物画的一个品种,则是传统绘画中的珍贵遗产。特别是社会发展进入科学文明的现代世界,人们作钟馗像也好,观钟馗像也好,实际上早已脱去了原先的迷信色彩,而纯属艺术生活的活动范畴了。因此,历代钟馗像作为鉴赏、研究历代人物画创作特色,以及有关画家绘画风格的艺术史料,是有其珍贵价值的。

高其佩是历代钟馗画像作家中有突出地位的画家。他平生作钟馗像多种,如《钟馗怒容图》、《钟馗变相画册》中的十二幅钟馗图像等,从不同的角度,刻划了钟馗发怒、看剑、罢宴、骑鬼、降魔、读书、瞌睡等各种形貌和有趣的意态,显示了画家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艺术手段。这里选析的《钟馗图》,作于雍正六年,是高其佩的晚年之作。画面所作钟馗,头戴乌纱帽, 身披大袍服,足蹬黑朝靴,满脸络腮胡,拢袖独立,目光炯炯,威毅中显平和,悦色中露怪奇,大有威镇邪恶,气吞万夫的神力,其神情形貌,生动毕肖。为了突出钟馗的威严神色,画家没有放过脸部的细腻描绘:咧嘴鹰鼻, 似笑且厉,双目眯视,神光锐利,特别是飞蓬的须发,更显示出钟馗力挽狂澜的勇猛精神。诚如题诗所云:“由来神像许人图,丹笔尤因高士殊;余也敢云画灵异,爷爷在在每闻呼。”一帧钟值画像,令人神魂颠倒地惊呼“爷爷在”,其威慑力量可想而知。据画面题跋记载,宋初画家李远登潼山,奉神命为钟值作图像,“一日,远醉卧败寺中,闻数人问答云:“潼不可往, 有爷爷在。”这样看来,这幅《钟馗图》是得意于李远梦迹的传说而作。

《钟馗图》是指墨画作品。所谓指墨画,就是用指甲、指头蘸水墨和颜料在纸绢上勾皴,或间以手掌抹染为方法的画作。本图人物衣褶和发须的线

条,用指甲勾勒,工细如丝,随意飞动,既拙且活;统靴和帽子的块色,用指头抹皴,浓结如云,水墨淋漓,厚实适度,运指施墨都极为得心应手,而又不留丝毫指迹墨痕,求奔放于规矩之中,恰好地发挥了指墨作画之长,为加强钟馗魁梧壮重的体态,岿然不动的神情,提供了恰当的表现手段。高其佩苦心研修指墨画 50 余年,因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可谓技艺娴熟,造诣精深。所以张浦山在《国朝画征录》中说他“善指头画,人物、花木、鸟兽,天姿超迈,奇情异趣,信手而得,四方重之。”《钟馗图》的指墨功夫, 说明这一定评是精到的。

高其佩(公元 1660~1734 年),字韦之,号且园,铁岭(今辽宁)人, 虽出身官宦之家,做过刑部侍郎,又为都统,可谓高官厚禄之辈,但酷爱绘画,平生临橅参访,笔耕不辍,即使是受案牍之累,也从不忘情绘事。特别是对指墨画,潜心不移,到了痴迷的程度。关于高其佩始创这种特殊画法的情况,据高秉《指头画说》中记载:“恪勤公八龄学画,遇稿辄橅,积十余年,盈二麓。弱冠即恨不能自成一家,倦而假寐,梦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画,理法无不备,而室中空空,不能橅仿,惟水一盂,爱以指蘸而习之。觉而大喜,奈得于心,而不能应之于手,辄复闷闷。偶忆土室中用水之法, 因以指蘸墨仿其大略,尽得其神,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职此遂废笔焉。” 把高其佩始创指墨画,说成是得诀于梦,虽很有趣,实属假托,不必去追究。但这个故事,说明指墨画是高其佩通过长期辛勤磨练,全神贯注、梦寐以求的钻研,才得以成就,在这一点上,对后世是具有启迪作用的。虽然据传唐代画家张璪作松石也曾“以手抹绢素”,似有这方面的尝试,但他未能确立此法;自唐至清的千余年中,也无其法流传的记载,故评者皆以为高其佩是指墨画的开山祖。自高其佩创此法以来,学者云起,亲受其法的就有甘怀园、赵成穆、朱伦瀚、李世淖等。虽各有千秋,但皆难追尽其业。就以这件指墨画《钟馗图》而言,也足以使后世指墨画诸家膛乎其后,望尘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