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母

这是一幅发现于祖国丝绸之路边城——尼雅故址的东汉印染佛画,它是汉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件举世瞩目的艺苑瑰宝。

1959 年 10 月,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尼雅故城汉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锦缎眼饰,其中有一件盖在羊骨木碗上的蓝色蜡缬棉织品佛画尤其引人注目。它右下方有龙躯一段,龙尾有虎;右上方有人足、狮爪和狮尾,原描绘的是一个站立的人与一头蹲地的狮子。左边是一个完整的半身女像,身后有背光和顶光,裸体装饰着璎珞,双手捧着盛满谷粒的角杯(中亚一带称乳角)。各部分都以醒目而对称的黑白相间、粗细错鼓的线块相隔相联,把三者组合成了一幅有机的整体。间隔的画面质朴严谨,线条浑厚古拙,富有鲜明的装饰意趣和地方色彩。虽是佛画,但与南北朝时期的佛画比较,在构图、故事结构安排以及装饰风格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它本身所表现的,还是一种典型的汉代工艺绘画的特征。

鬼子母,古代印度叫诃帝利,这一传说的塑像在公元 1 世纪左右就有了。当时有波斯的鬼子母、白沙瓦的诃帝利,而后来又有多福的鬼子母,这在中国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送子娘娘了。

鬼子母的故乡是中印度。

在很古的时候,中印度的恒河南岸有一座华丽庄严的王舍城。城里家家户户信佛,建寺修塔,弄得热闹非凡。

有一年,据说有一个独角佛出世,王舍城倾城庆贺,信徒个个欢天喜地, 还专门在芳园召集了一个盛会,向独角佛膜拜。

时有五百信徒,戴上五颜六色的装饰品,一起赴会。路上碰见了怀有身孕的牧牛女,怀里抱着乳酪,他们便邀请她同去芳园拜佛。牧牛女感到荣幸, 兴高采烈地跳起舞,唱着歌,走向芳园。结果,不慎坠胎,使牧牛女十分懊悔。牧牛女回到园内,卖了乳酪,买了五百庵没罗果献给独角佛。当佛走到她身旁时,她顶礼膜拜,并发誓说:“我一定要在来世生于王舍城内,专食幼童小孩,以报今日之辱。”后来,她生在王舍城中一个叫娑多药叉的富翁之家,长大后与健陀罗国的半支迦结婚,生养了五百个孩子,家中有钱有势, 好不威风。她凭借自己的势强力悍,天天偷吃一个别人的孩子,弄得全城恐慌不安,人人自危。有人将鬼子母恶行上告给佛祖释迦牟尼,要求惩戒鬼子母。释迦隐藏了鬼子母最喜欢的小儿子,以示警告。鬼子母几天内找不到儿子,悲呼惨叫,只得向佛求饶。释迦对她说:“你有五百子,丢一个怕什么? 你吃别人的小孩时,你想过没有,人家才只有一两个孩子,该有多悲恸呢?” 此时鬼子母知道自己错了。

接着释迦牟尼又授她五戒,终使这个专干坏事的女药叉弃恶从善,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温良女子、儿童的保护神,凡是谁家无子嗣,只要求助于

她,她就能保谁家会有子孙。因此,民间一些人称她是“送子娘娘”。

鬼子母是外来的,送子娘娘是本土的,从彼到此的发展过程,正是汉画中洋结合、洋为中用的一个插曲。

鬼子母的故事,是汉画中反映佛教内容的绘画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过去许多年来,研究中国佛教及佛教艺术传入的时代,大都认为在公元 4、5 世纪以后,尤其佛教艺术的传入更不可能早于 5 世纪初。但发现于丝路边城的鬼子母绘画年代约在东汉中后期,即尼雅古城被沙埋的 4

世纪中叶以前,这就明白无误地肯定了佛教艺术在公元 3 世纪时已在我国存在,而且还不只一处,如山东连云港的孔望山石刻、四川麻浩崖墓的生佛雕刻等,都是不同地域的佛教艺术题材。这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就是说,早在东汉,不仅佛教已经传入,而且佛教艺术在这块土地的四面八方生根发芽;我们先祖广泛汲取各国古典文明的活动已是硕果丰丰,跃居世界之首了。它体现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胸怀,也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引进优秀文明成果开拓了境域。

鬼子母蜡染画还有一点重要的科学价值,就是反映了汉代蜡染工艺的高度成就。证明在 1700 多年以前,中原的棉织印染技术已传入边疆,而且图案色泽鲜艳如新,光彩动人。以形象记载下的这一历史时代的科学发展现状, 也同这鲜艳、光彩的艺术品同辉,给汉画增添了鲜明的时代感和科学性。汉画不仅是艺术的文学,还包含着众多的科学艺术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