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与舞

战国时的楚国,艺术家们制作了一幅木雕漆绘画,描绘一个神人(兽) 在击鼓,一个挂剑神欢呼起舞;它所表现的内容是黄帝伐蚩尤的一段故事, 是最早的军事鼓舞形式。鼓舞发展到秦汉时代,完全改变了它的原来面目, 多是用于民间乐舞活动,而用于军事战争的就少见了。凡在乐舞活动中,鼓要穿孔挂在鼓架上,鼓架底座刻成虎兽形,鼓架顶端装饰着五光十色的羽毛、彩练、玉翡翠,舞人伴着鼓点、钟磐的节奏边击边舞。用于军事的大都用建鼓舞,主要是鼓励兵士进攻,击鼓者的舞姿更要健壮有力,但在乐队结构上比前者要简化得多。鼓舞出现于中原,但对边夷民族也具有较深的影响。云贵地区产生了铜鼓舞蹈艺术,广西的花山崖画也记录下了越人鼓舞的图卷: 大概在收获季节或狩猎归来,人们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在月夜的金色草地上, 男女老少会聚一堂,由身披装饰的头人率领,轮流敲击铜鼓,跳起欢快的舞蹈。古人为何对鼓舞如此有兴致,这还得从鼓舞的起源说起了。

鼓与舞,传说是黄帝创造的。黄帝三伐蚩尤,虽使蚩尤损兵折将,但还没有实力马上全面取胜;并且,战争的旷日持久,军队的士气也在逐渐衰落。他感到,提高士兵的作战勇气,将是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

黄帝想出了制作一个军鼓的妙策。做军鼓得用夔(huí 葵)皮。在东海流波山上,住着一只夔兽,是黄帝的乐官——最早的一个音乐家夔的远亲。它的样子像牛无角,肤色苍灰,眼如闪电;长着一只足,却能自由进出海中; 声如打雷,远震五百里,虎豹闻之丧胆。黄帝看中了夔皮作鼓面,便将夔杀死,剥皮制成了一只大鼓。

击鼓还得有鼓槌雷泽中有一雷兽,人头龙身,大腹溜圆。它常独自无忧无虑躺在地上拍打自己的大肚子玩耍,每拍一下,就放出一个响雷,也远震几百里。黄帝又看中了这雷兽,便抓来杀死,抽出骨头当作鼓槌。

战争再次展开,黄帝命神兽用雷神的骨头使劲击夔兽的鼓,发出的声音比打雷还响,五百里外都能听见。一连擂了九通,果然山呜谷应,天地变色, 使蚩尤士兵怕得缩作了一团。黄帝士兵越战越勇,如舞蹈般兴奋,终于擒杀了蚩尤。

从此,以鼓作战争的传统为后人继承下来,擂鼓而舞也发展成了丰富多姿的舞蹈形式,一直存留到今天。

后来,鼓与舞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语言上也就习惯用“鼓舞”二字表示一种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力量,激励人们百战不殆的精神。

这三幅鼓与舞的画面明快多姿,或运用简练的对称造型,或是多层次的跌宕组合。其重心都始终在鼓与舞上,这样,使画面达到了高度的概括,所表现的形象也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