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

两壁陡立的断崖,雕刻出一簇僧众,悲痛地围绕着横卧的释迦。这是悼念,又是祝愿。悼念,因释迦已辞别人间;祝愿,释迦脱却俗世,已成佛果, 从此就是大慈大悲的佛祖了。此时此刻的情景,就叫释迦涅槃。

涅槃,就是死。但一般僧侣不得用这个字眼,它是专为释迦牟尼而创造的。佛,怎么还要死?

据说,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母亲叫摩耶,是天臂国公主,生释迦后七天死去。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意为能文、仁、忍的圣人,合起来即是释迦族的圣人。他自小跟姨母长大,聪敏好学,勤于思考。16 岁时被一位叫耶输的公主看中,同他结婚后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叫罗睺罗。不幸的是,释迦在接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时, 四出游历,发现人世的生老病死太可怕,贫穷与等级观念浸透着人们的血泪, 而要摆脱这人生痛苦之路,只有达到自我解脱。于是,他私下舍弃王宫的灯红酒绿,甘心情愿居住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静修。6 年的苦行僧生活,使他骨瘦如柴,面色憔淬,终于换得自我的“觉悟”——一种特殊的解脱境界。依此,他创造了一套理论,在风光如画的恒河流域,庄严开阔的北印度境内,

风餐露宿,传播教义,广收门徒。经数十年的辛劳,向往彼岸的贴身弟子已有五百,举国上下都双手合什向他膜拜,把他看成不仅是释迦族的圣哲,也是全体印度人的佛祖了。他终于成功,佛教自此问世。

艰苦的岁月,劳累的奔波,终使他在拘尸那迦城卧床不起。他最后一次宣讲了他的教理,在跋提河的沙罗双树间溘然长逝,时年 80 岁。圣哲、佛祖的辞世,天地震动,举国哀恸。他的五百罗汉弟子更是痛不欲生。他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向释迦致哀,祝颂他升华到天国,真正到达彼岸。

这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其中并无宗教渲染的成分。岩刻以纯熟、写实的手法,采用块体的造型,雕刻出在两壁陡石上的涅槃图,基本上遵从了原始的事实,而且杂糅了不少汉画的格调。作品本身很有气势,人物情态逼真,能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构图,使一壁大石的雕刻显得严密和谐, 且不失宗教绘画的自我气氛。同时,纵观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整体内容与技法, 是佛道儒杂处,中洋同壁。佛之外,还有着汉式冠服、道貌岸然的道家人物, 也有宽衣博袖高谈阔论的学者,以及凭案置樽的酒家。至于那些深目高鼻、世俗装束的胡人,梓里何处,尚不得而知。裸体的猛士又为何神情威赫?画中的象奴、蟾蜍,显然又是民间故事的神化。尽管内容如此驳杂,但分别用阴线雕、减地平面浅浮雕、减地弧面浅浮雕和高浮雕的不同技法,处置得明快流畅,线条细劲飘逸。具有徐州、沂南画像石的浮雕和线刻的趣味。由此而言,孔望山的摩崖造像收汉画之格,开佛刻之先河,似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