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特玛托夫

他是这些年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苏联作家。他的那些好作品会长久地让中国读者记住,而在其他作家那儿,要做到这一点却很难。我特别重视的是他的《白轮船》之前的作品。那些中短篇使作者耗去了心力,使用了更真实的情感。它们看不出得意的作家惯有的一丝飘忽感和聪明机智,而是沉下来的心跳之声。这些作品中显现的人的自尊会让人记住。

哪怕是写红苹果的一篇恋爱故事,短短的,读过也难以忘怀。故事与主题之类看来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字里行间留下的痕迹。它如果是质朴的、援助弱者的,那么它起码会是好的。如果除此之外还有同样多的挚爱、不屈的声音,就会令人备加珍视。

他后来的作品写得并不草率,像《断头台》等。他忙着加入世界性的、很重大的一些讨论,比如环境、专制与人性、宗教⋯⋯这些都让人看重—— 但可惜的是字里行间的某些痕迹在消失。那是一份压抑的人生刻划下来的, 只有它散发出的能量才不可思议。这是神秘之所在,一旦失去了,再高的技巧和开阔的视野之类都无法弥补。

在这方面,任何作家都没有例外。有些中国当代作家曾写出了简洁而真挚感人的、生气勃勃的作品;可是后来当他(她)影响更大了,生存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之后,那些沉沉的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50_0058_1.bmp}

艾特玛托夫(1928~),原苏联吉尔吉斯作家。1937 年父亲被突然镇压, 他随母返回故乡,从一名干部子弟变为山乡少年。他的中篇小说《查密莉亚》、

《白轮船》等获得广泛声誉,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开创了新的写作方式。

真挚的东西就像热汽下的冰一样化掉了。他们无论写怎样的悲剧、怎样低沉的调子,也都无济于事。不感人了——不深深地打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