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银行的双重标准

  1. 艾克卡对银行的双重标准和种种刁难颇为不悦。但这并不奇怪,因为银行家们在国会听证会上是极不愿意让艾克卡得到贷款的。他们愿意看到克莱斯勒公司的破产,而不是它的复苏⋯⋯

所有与克莱斯勒公司有关的债权人、供应商或员工,本来都不肯轻易让步,但当他们了解了公司的情况,而且其它人都在尽其努力共同度过难关的时候,他们很快表示愿意合作。

唯独银行不同,在向 40Q 家债权银行申请延长还清贷款 6 亿 6 千 6 百万

美元所花的时间,比国会通过 10 亿 5 千万保证贷款长多了。在与银行打交道上比较,国会听证会就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换轮胎一样,轻松自在。

艾克卡对很行所持的态度非常失望,但不惊讶,因为在众、参两院的听证会上,银行家的态度就一直是非常反对的,花旗银行负责人瓦特、雷斯敦、美国银行总裁汤姆、克劳森以及雷哈曼克银行负责人彼得森全都反对政府给公司保证贷款,彼得森甚至过份到把公司的情况比作越南战争,暗示克莱斯勒公司如同陷进无底的沼泽一样。

艾克卡和彼得费帝、花旗银行的代表隆·杜拉克及欧文银行的代表有过几次非常艰苦的会谈。杜拉克擅长于财务的重整,是专解疑难杂症的专家。他们共同的基本态度就是认为克莱斯勒公司的人全是笨蛋,只希望公司破产,根本就不管就业或投资的问题,所关心的只想要回他们的钱。

艾克卡尽最大的努力来说服他们,凭着牺牲奋斗的精神和新的管理组织,让他们相信克莱斯勒公司一定会成功的。他和隆·杜拉克有几次很激烈的争辩,甚至彼此仇视,但经过一场混战,事后关系才逐步改善,如今成了好朋友。

当保证贷款案于 1979 年通过时,克莱斯勒公司及其财务公司共欠了 400

家银行及保险公司 4 亿 7 千 5 百万美元,这些贷款都是多年积累而成的。而近五十年来,克莱斯勒公司一直是财务稳固的公司,信贷关系非常良

好,大量的红利照付,在这些银行的眼里就像是一座金山,根本不怀疑克莱斯勒公司的财务是否健全。

现在年景一坏,他们也退缩的很快。大多数的银行家都是保守的共和党员,他们对保证贷款方案有效性采取怀疑的态度。他们以为贷款是针对财务公司的,而不是克莱斯勒公司本身,即使宣布倒闭,对他们影响不大。

当格林瓦要求米勒和洛杉矶的破产处理专家隆·催斯特准备的“破产清算备忘录”出来后,才知道不论是克莱斯勒公司或财务公司得到的贷款都没有区别时,如果真的破产,所有贷款都会被法院冻结 5 到 10 年之久,银行便得损失其投资。而根据密西根州的法律,贷款的利率也必须降到 6%。此时,银行家才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步,使克莱斯勒公司继续经营下去。

即使如此,他门比供应商和员工还不愿妥协,只有一个原因,银行不依赖公司的恢复也同样生存。另外,美国的债权银行实在是数都数不清。当洛克希德公司于同一年得到贷款保证时,只和 24 家本土银行有关系。而克莱

斯勒公司的债权银行几乎遍布本土 50 个州,以欠纽约汉华制造商银行的 2

亿多美元为最多,汤温市银行最少,只欠 7 万 8 干美元。但公司还欠了伦敦、多伦多、渥太华、法兰克福、巴黎、东京和德黑兰等银行的贷款。

每个银行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作风,汉华制造商银行是商业界有名的, 它和克莱斯勒公司关系密切达 9 年之久。林思·汤恩森曾任他们的董事长有

9 年的历史,而其中两位的董事长又曾是克莱斯勒的董事,他们多次帮公司

度过了那些艰苦时间。而现任董事长约翰·麦克麦吉林迪曾融资 4 亿 5 千 5 百万美元的可循环信用贷款给克菜斯勒。除此之外,尚在保证贷款案上,能助艾克卡一臂之力。他说:“我相信克莱斯勒公司是可以生存下去的。”他对委员会说:“我并不是断然地反对政府对企业界的援助,而是认为如此下去是对自由经济制度的威协。”

汉华银行是公司的最大债权银行,而约翰·麦克麦吉林迪是力护克莱斯勒公司的英勇白衣战士,是他力促他的同事们对克莱斯勒公司的折衷方案予以接受。

克莱斯勒公司其它的白衣战士是财政部长吉·威廉·米勒,他在众议院委员会前做证说克莱斯勒公司是个例外的案子,而给予保证贷款又是个好办法。他毫不同情银行,认为银行应该自己承担损失,自疗伤口。

但身为全国举足轻重的花旗银行家瓦特就坚决反对贷款保证。他像只信天翁,确信公司即将倒闭,只想早早地拿回原先决议的每 1 元债务付 15 分的借款。

  1. 各个银行之间的冲突和分歧由来已久。由于各个银行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且各执己见,不肯让步⋯⋯

美国的债权银行包括了汉华银行和花旗银行这两家大户和无数国内国外的小银行,甚至还有几家保险公司,他们对克莱斯勒公司、克莱斯勒加拿大公司、克莱斯勒财务公司均有贷款,连几家附属分公司及一些信用社贷款部都有业务往来。

而令人头疼的是贷款的利率各不相同,有 9%的固定低利率,也有随着浮动利率的高利率,有从一月份和银行借款时的 12%的利率,到四月份草拟协议时的 20%的利率,而当协议签订时,又降到了 11%。

有些银行的贷款额度已用完了,而有些只剩一点而已,还有些贷款已超过该付期 6 个月以上。例如,公司向西班牙银行所贷的 500 万美元,是于 1979

年 6 月贷的,应该在 90 天后归还;也有一些较长的贷款是向保险公司贷的,

应到 1995 年才到期。

事实上,各银行间对于任何一种公平的解决办法也是意见分歧的。最大的冲突并不在和克莱斯勒公司之间,而在于各银行的立场不同,各持己见, 不肯自己先让步。

对于美国银行来说,它从不管外国银行是否会下地狱,也从不担心对一些外国银行的贷款会被拒绝履行。不久前,当墨西哥银行需要 1 亿美元来偿还美国银行的贷款,联邦银行主席保罗·伏尔克立刻在周未签了一张支票给他们,这就是银行兄弟会之间的直接服务,没有听证会,也没有人加以阻止, 更没人对银行加以处罚,用不着像克莱斯勒公司那样被大众注目和引起群情激愤。

各银行不接受对于克莱斯勒公司的保证贷款,却贷款给外国银行,因为有国际货币基金会的支持。而银行却要克莱斯勒公司主管减薪,停发股息及其它种种措施,也无人来刁难他们放出那死呆八板的贷款。艾克卡真希望花

旗银行的财务重整专家出面干预,要他们的主管也开始减薪,并停止发放股息。

银行准备委员会的成员很可笑,没有企业家,只有银行家,若是哪家银行面临困境,他们立刻大事夸张。在奥克拉荷马州有两家小银行经营不善关门,保罗·伏尔克立即大喊经济危机并放松银根、但当克莱斯勒公司和国际收成公司将近上百万员工失业,即将倒闭时,他们就高唱自由经济的高调。

如此双重标准,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1. 外国各家银行的态度不一。为了吸引银行对克莱斯勒公司的让步,艾克卡决定对贷款的银行提供优厚的奖励政策。最后期限到了,银行家们才在达成的协议上签字⋯⋯

同时,外国银行也同样有怨言。日本银行说:“你看,在日本如果发生这种事,外国银行可收回其所有权,而本国银行要全权负起责任。这是美国本身的问题,让美国银行自己来处理。”

加拿大银行说:“我们不要美国银行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愿再被牵得团团转。”加拿大政府也支持这一立场。加拿大政府要求克莱斯勒公司提供就业标准,以此做为保证贷款的条件。

在加拿大,克莱斯勒公司的分厂主要是制造前轮传动系统汽车。克莱斯勒公司达成协议决定给予保证加拿大人在员工中所占比例为 11%,事情很容易地办到了。因为美国没有任何能源政策,当汽油价格下降,那些大货车销售稳如磐石,所以加拿大人一度占北美洲员工比例达 18%之多。

欧洲银行说:“我们才不循你们的路子走!德律风根的事怎么说?”两年以前,德国联邦政府曾想替德律风根解决问题,但美国银行扯了后腿,只剩下德国银行独撑大局。就像日本一样,德国的态度是:“这是美国的问题, 你们应该自己去解决。”

当各国银行群起反对时,美国才开始醒悟了:“我们真是息息相关的, 如果破产了,结局对大家来说都是一样惨。”明摆的事实,唯一解决的途径是大家公平又合理的贡献,如此才能成功。

问题仍然存在。较小的银行说:“去他妈的纽约银行,我们占克莱斯勒银行的总和比例加起来,也比纽约银行多得多。所以贡献的多寡应该以所贷款的多少来决定。”

为了吸引银行对克莱斯勒公司的需求让步,艾克卡决定提供奖励。120 万股票认股权,有效期间至 1990 年,如果一股到达 13 元以上,就能行使其权利。当保证贷款委员会听到这消息后,也要求作同样的安排。理论上他们认为自己是借款人,又要承担比银行多出 50%的风险,所以政府最后也增加了 1 千 4 百 40 万美元的认股权。

到后来公司放弃了 2 千 6 百 40 万美元的认股权,这成了公司股东潜在的担忧。因为开始公司并不大重视认股权的问题,只需要的是大家的合作协助,而且那时是 3.5 美元一股,13 元一股好像是遥远的梦想。

公司花费了 1 个月的时间才达成了让银行可接受的计划。开始时是艾克卡亲自参加了几次会议打开谈判的局面,后来剩下的那些最艰苦的工作是让格林瓦和米勒来完成的。

与银行协调的工作相当烦复,使得格林瓦只能从总公司那里协调整个计

划而难以兼顾其它,他成立了 22 个工作小组,于每周五和米勒见面。同时, 米勒如空中飞人一样飞遍各地,从纽约到华盛顿,再兼程到渥太华、巴黎、伦敦等其它数十个城市。

米勒的时间表令人难以置信,他花了大部份时间在纽约,几乎每天 6 点半要和公司的一位律师来个早餐汇报。紧接着是和银行家及律师们参与一整天数不清的会议,下午 6 点他又和其中一组银行家来应酬。到了 8 点,仍然

和其它人共进晚餐。到 10 点钟回到饭店又必须为明天的会议作准备,到了午夜,还必须打电话给三菱及其它日本银行来执行安排事项。

史帝夫真是累得不亦乐乎,并愿与同胞分担一点担子。他对银行的态度是:“这份工作非常困难,你们以前从未做过,我也一样没做过,让我们一起来穿越这股逆流。”

史帝夫·米勒非常适合这个工作,他既非常强硬却又有组织能力,且知道何时该放轻松些。在各银行互相坚持不下的一个会议里,他拿着玩具手枪对着自己的头说:“如果你们不同意这方案,那我就自杀。”

在另一个类似的会议上,他们要当地小店送三明治来,小店店主马上回话说:“你们是从克菜斯勒公司来的吗?对不起,除非事先付款,否则我们不送。”这就是克莱斯勒公司所面临的形势,那时公司正试着和银行协调处理取得几亿美金的贷款,而那个小店却连花半小时帮公司送三明治也不肯。似乎克莱斯勒公司在许多地方已经寿终正寝了。

一开始,米勒将银行分成几组会谈,但如此却更形成彼此间的意见分歧, 于是他很快地决定让大家在同一地方见面,这样做彼此可以和别人交换意见,也可以让某些人知道一个横蛮的人是什么德性。

如此的改变也是某些银行家的第一次见面,史蒂夫趁机作了即兴演讲: “我了解这计划是无法使你们大家都觉得非常公平的。我只希望能对每个人都公平。你们把这些研究报告拿回去研究到周未,下星期二,我们再举行会议,你们再于 4 月 1 日来告诉我是否可以。”他告诉银行家们,“我们无法再对这计划作进一步的讨论,如果你们不接受这计划,最好干脆忘掉这整个事件。”

某些银行家恐吓说他们星期二不会来。但都来齐了。当会议开始时,正是银行的战国时代。韩特兄弟正把白金市场搞得天翻地覆,而利率正上升到20%,好像还会升到 25%呢!

如果银行家们不在这次会议上投票同意的话,这件事就真的完蛋了。也因此时全国经济已乱七八糟了,非常可能因克莱斯勒公司的倒闭而引发全面的经济混乱。

当各家银行于 4 月 1 日共聚一堂时,史蒂夫一开始就使人震惊他说:“各位先生,昨晚克莱斯勒公司的董事会举行紧急会议,因为经济是如此糟,公司前途正日渐黯淡,而吓死人的利率又猛涨,更不提债权入对我们的不支持了,今早 9 点半我们决定让公司宣布倒闭。”

顿时室内无人吭声,格林瓦也大吃一惊,他身为董事会的一员,可是却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会议。然而,米勒又加上了一句:“或许我该提醒各位。今天是 4 月的第一天。”

这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不幸的是欧洲代表不曾听过“愚人节”这日子, 仍然是互瞪傻眼,仍不晓得这个日子和整个事件有何关系?

米勒也是在会议开始前的 5 分钟才想出这小小的玩笑,虽很危险,但却

非常管用,使每个与会者能着眼于大局,开始考虑不能达成协议的后果。史蒂夫提出的妥协计划被每个参加的银行所接受。总计 6 亿 6 千万的利息延期

支付并扣减这期间的利息,再增加展延 5 年的 4 亿美元贷款,其利息是年利率 5.5%。

  1. 贷款协议终于在各大银行家面前达成。协议生效后,史蒂夫拿着一张4 亿 8 千万美元的支票走进汉华银行,如同其他存款人一样,他填写了一张存款单⋯⋯

这个协议必须经每个借钱给公司的银行都同意才能生效。有些银行,如伊朗的德黑兰银行便使公司非常紧张。虽然公司只欠他们 3 千 6 百万美元,

但此时正值伊朗人质危机刚过不久,而美国政府又冻结了该行 80 亿美元的存款,幸喜伊朗同意了这一计划,总称使公司放心了。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到了 6 月份,几乎每家银行都同意贷款计划,直至每家银行都同意后,

公司终于从他们那儿拿到了第一笔 5 亿美元保证贷款。但很快地公司付清了

全部帐单,现金又几乎用尽了,到 1980 年 6 月 10 日,又必须对供应商停止付款,否则倒闭似乎又很有可能了。

即使供应商不逼克莱斯勒公司立即倒闭,如果他们停止供贷,那情况还是一样地糟。因为公司的仓库里库存量实在不多,任何零件一缺,必定是大灾难一场。当站在悬崖边缘时,庆幸地是供应商终于答应通融几天。

在此之前,90%以上的银行都同意遵行公司的计划,他们拥有 95%以上的贷款,但克莱斯勒公司仍需要 100%的参与率。否则,这理想便全泡汤了。时间很快地来到了,即使银行全部同意这一计划,交件及签署等仍是个大问题。

例如在阿拉斯加有家银行签署了同意书,但他们以普通邮件来投递而不用快件寄回,眼看文件就要延误了,所以只好请他们另签一份。

在明尼苏达银行有位主管把文件放在桌子旁的箱子内,本打算第二天早上来签的,那天晚上,清洁女工把它丢在垃圾桶内了。

一家在黎巴嫩的银行已完全签好了文件,但因为内战,而无法将其从贝鲁特机场送出。公司只好请他们送到美国大使馆,请求保证贷款委员会同意由大使馆作证说全部文件齐全且签署完毕。

公司重整财务时,为了使事情进行得更顺利无碍,最常用的方法是大银行以适当的折扣买下小银行的债权,但公司仍坚持对大小银行必须一律平等。公司知道先例一开,事情便会难以收拾。

一些小银行真诚地认为,再度的贷款给克莱斯勒公司会越来越糟,对他们而言,现在承认赔钱这个事实比以后长期赔下去要好些。

五月间,史蒂夫”米勒到欧洲开始旋风式的旅行,拜访在那儿的一些顽固银行家,他的任务并不是如《财路时代》杂志所说的正暗中给予暗盘,当他到达每家银行时,他们都很想知道详情。他们失望地发现其唯一的选择就是跟随同意妥协,不然就是使公司倒闭。

回到国内,那些固步自封者又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银行。其中有家只有 7 万 5 千美元债权贷款额的银行,扬言要破坏整个克莱斯勒公司的复苏计划。也有人暗中传言公司已偷偷地付钱给若干不合作的银行了。这些传言助长了那些顽固份子,但后来一个个地被公司也说服了。当顽固份子数目越

变越少时,那些人所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 5 月到 6 月这段日子,艾克卡被这些传言折磨着,甚至怀疑不知何时才结束这种可悲的日子。

最惨的冲击就是来自美国国家银行及信托公司,这个在劳克福及伊利诺州的银行董事长大卫·奈伯总认为即使有联邦保证贷款,克菜斯勒公司大概也快倒闭了。他一点也不希望被牵涉其中,他的银行已贷款 65 万美元给克莱斯勒公司了,他决定不再继续贷款了。

艾克卡很幸运,因为劳克福是在公司分厂的所在地,当地有许多居民是为公司工作或是公司的供应商,他们对银行施加压力迫使银行同意已达成的协议。

当这一招还不管用时,史蒂夫·米勒又飞去和奈伯见面。米勒没有把握奈伯是否会见他。如果拒绝会见,他扛算到当地报社告诉他们,奈伯先生要使劳克福 5 千居民失业。

劳克福市市长为奈伯及米勒在市府大厅举行了一个会谈。米勒试图说服他这计划虽不能使每个人都完全满意,但其它银行都愿意执行。他也不愿意为任何一家银行破例。而奈伯还是听不入耳,不改变初衷,坚持他的立场: “对不起,如果要再贷款,就必须先还清前贷款。”

几天以后,奈伯接到了从前靠克莱斯勒东山再起的公司的电话,又听了各方面说客的劝言。成千以上的美国汽车工人和工会会员威协要将存款从这家银行的帐户上提走;甚至有人要以炸弹来威胁。奈伯一直以为是公司唆使别人干的,但劳克福银行终于同意了这个计划。

从劳克福回来后,米勒又去找另外两位顽固份子,到 6 月底,终将其全部说服,使这项计划最终达成。

按通常惯例,一但克莱斯勒公司有了全部银行的同意书,再收集齐所有签署的文件,召集律师们一起来审核就可签约并宣布工作完成。

但是克莱斯勒公司的工作量又大又复杂,有上万种不同的文件,最后签约文件的印刷费竟然达到 200 万美元,全部文件垒在一起,就和 2 层楼房一般高。这些文件分别存放在纽约及其它几个城市的律师办公室里。大部份是放在曼哈顿公园大道 229 号的威士帝大厦,公司的法律顾问帝比夫土、菲林顿。莱恩及盖兹都在律师办公室内。

6 月 23 日傍晚,为了第二天签约,公司工作人员把所有的文件聚集在一起。一大群律师在忙着处理,因为即使有一份文件有误,将影响整个工作的进行。

大概在晚上七点左右,米勒在第三十三层楼的自助餐厅内看到了黑烟正从窗户冒出,开始以为是厨房油烟起火了,但马上他判断是第二十层楼着火了。史蒂夫也本想不去理会,以免惊动他人而影响签约,但几分钟后整个大楼都空了,所有人都跑到了街律师小组也下楼了,整个公园大道被消防车堵住、浓烟正从窗内冒出。史蒂夫忽然冒出一个想法:“这是上帝的旨意吧, 借此来反对这项计划。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把市场经济制度拿来开玩笑。”

公司所有的工作人员和律师们看着高涨的火焰一层楼一层楼地将办公室吞没,玻璃被烧得粉碎撤得满地都是。

幸运的是,火势被逐渐控制了,没有蔓延到公司的文件所在的第三十楼。当米勒走到街上时碰到正飞来这城市签署文件的格林瓦。格林瓦就在威士帝大厦前遇上了史蒂夫,格林瓦说:“现在交通秩序乱得不可思议,似乎有火警发生,如果是我们的大楼该怎么办?”

史蒂夫回答:“是我们的大楼。”

格林瓦很清楚史蒂夫幽默的性格,以为他在开玩笑,格林瓦直往前走到不能再通过时,才知道原来并不是开玩笑。

终于在凌晨两点,格林瓦和其它律师在花旗银行大楼见面了,他们决定把所有的文件从烧黑的大楼里转移走,否则整个工作就危险了。到了 2 点半钟,和警察争吵一通后,才获准通过封锁线进入大楼,因为他们解释说克莱斯勒公司必须全靠这批文件才能东山再起。

他们共 20 人乘电梯上楼。大家把文件装入箱子和手推车内,1 小时后, 一群律师推着手推车经过花旗银行进入另一个律师办事处,又花大半夜工夫把所有文件集中一起。

第二天 6 点到 9 点,将这些文件重新排编,不可恩议地竟没有任何损害或遗失。9 点正,一大群律师和银行家井然有序地进入律师办公室的大会议室开始签约。现代化的电信手段把整个现场传送到巴黎、底特律、华尔街、多伦多及华盛顿,在这些地方,公司的贷款保证委员会正在洗耳恭听。

克莱斯勒公司的首席律师比尔·曼坦森开始依序唱名,他一一念过银行代表们的长名单,透过麦克风问各地银行:“多伦多,答应签约吗?”“巴黎,准备好了吗?”每个人都答:“是!”

6 月 24 日中午 12 点 26 分,签约完成后引起了一阵欢呼声。公司终于有权来领取联邦保证贷款的第一笔贷款了。当天下午,公司的财经部经理史蒂夫拿着一张金额为 4 亿 8 千 6 百 75 万美元的支票,走到汉华银行,如同其它存款人一样,他填写了一张存款单。

终于,经过长时间的折磨,脱胎换骨的克莱斯勒公司可以东山再起了。第二十二章“K 型车”的问世 A. 艾克卡迅速抓住市场的变化,不失时机地推出了“K 型车”。这是一种能容一家 6 口人乘坐的舒适省油车。也许是否极泰来的良好兆头。含苦如宰的搏斗是美国经济领域里的常事。磨炼意志是男人的必修课。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发展“K 型车”一直是克莱斯勒公司的希望。多年来,公司所提供的远景规划是美国制、省油、前轮驱动的汽车。在国会听证会里,在和银行无止境的协调中,“K 型车”是支撑公司成员的力量。

“K 型车”是个出了名的产品,是自荷·史波立于 1977 年来到克莱斯勒后一直努力发展的。艾克卡因来克莱斯勒公司稍晚而没能参与它的出生, 但他和史波立在福恃公司时就一心要研制的,如果不是亨利·福特对小型车的看法太固执,他们早就成功了。

“K 型车”为前轮驱动,非常舒服.而只须 4 个汽缸就能跑得很好。它在市区每加仑汽油可跑 25 英哩,高速公路可跑 41 英哩。这个数字令人刮目相看,吏重要的,它比通用公司 1 年半前问世的“X 型车”还好。底特律以前也发展过小型车,而“K 型车”却是第一部能容纳 1 家 6 口宽适有余且能省油的汽车。

史波立最成功的招术是使“K 型车”结实且性能稳定。不像市场上其它车那样看起来很单薄。像福特公司的“野马”一样,“K 型车”小巧,车体力流线型,只用一个很小的引擎来发动。

为了对付日本的竞争对手,公司将广告做成红、白、兰三种颜色,指出“K 型车”能一次容纳 6 个美国人,且装了 6 个座位的安全带,这是美国人的另一种选择。

在公司的行销技巧中,直接采用了“K 型车”这个名字,而不是用“道奇”车系的“艾利斯”或克莱斯勒的“信赖型”名称。艾克卡也参与了这个决定,他认为是很荣幸的,经过那些艰辛之后,觉得是否报泰来的开始。

一部新车在研制阶段,设计师为了内部行事方便,常以代号来称呼这部车。在福特公司一直用动物的名称,克莱斯勒公司和通用公司则用英文字母, 而后行销部门列出一张参考名称并详细研究。

在克莱斯勒,“K 型车”意味着最后一张王牌,如果失败则一切就完了。很自然,全公司都接受了“K 型车”这个名称,公司就拿它来做广告,

宣传“K 型车”快问世了,打出“K 型车”到达“K 型”市场的口号。“K” 这个字号很快地大受欢迎,而它原来的名字“艾利斯”和“信赖型”反而像是别名了。

1983 年,公司把车后的 K 字拿掉,广告代理公司认为这是个大错误。“艾利斯”和“信赖型”两种汽车确实是当代最好的汽车,它们省油而

舒适,也很美观,连《汽车流行》杂志也将它评为 1981 之车,这是公司的殊荣。

“这就是我们要的车”,这家杂志说道:“它们是品质的楷模,新时代的象征。但更重要的,它们可能是美国的汽车公司第一次把大众心态付诸行动。有了“艾利斯”和“信赖型”汽车,克菜斯勒公司将能够提供更好的车来抵抗石头盐水的侵蚀,并弥补购车者的疏忽。”

《流行科学》杂志的汽车编辑吉姆·唐这样说:“如果克莱斯勒公司是在 3 个星期以前而不是 3 年半以前设计出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车,他们仍能造得出‘K 型车’。”

今天“K 型车”已成为公司一切的基础,公司其它车型都以它为蓝本, 包括“雷比伦”车、“克莱斯勒 E 型”车、“道奇 600”、“新纽约人”, 甚至于公司生产的跑车,“道奇德透纳”和“克莱斯勒雷射型”。

以前底特律确实有想把每部新车按不同价格分等的构想,但制造一套全新的模具和型具大约要投资 10 亿美元,这只是一种幻想。每一部“新”车都只是部份新、旧零件的组合,新组件包括金属板、传动系统或是底盘。连通用公司也无法负担一部队头开始全新设计的车。

底特律 50 年来一直是根据另一个模型来设计新车蓝图的,日本人一开始就是这样子的,通用公司也是如此,“雪佛兰”车的许多零件就可以在“别克”车和“凯蒂拉克”车里看到,而福特的“野马”就是“猎鹰式”的翻板, 聪明人可以用互换组件来降低成本,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当你对市场情况不了解时去从头设计一部新车,那注定是要破产的。

为了生存之需要,通用公司就学了两手乖。

1979 年时,通用公司发现“奥斯摩比尔”的 V 型 8 引擎缺货,他们就将同型的“雪佛兰”V8 引擎装入部分“奥斯摩比尔”车、“庞迪亚克”车和“伯克”车中。

不幸的是,他们忘记告诉他们的顾客,有些人非常气愤,认为受了骗而告到了法院,等风波平息后,光是更换引擎就花了通用公司 3 千多万美元。另一类问题是“凯蒂拉克”系列车中的“史马龙”。“史马龙”车本是

某些销售人员在察觉到“凯蒂拉克”车的购买者大多是 70 岁以上的老年人时而赶工生产的。但这新的“史马龙”和“雪佛兰”、“卡维利亚”差不多, 光是座垫和自动调光器是不足以和“J 型车”区别的。当消费者一察觉到认

为有被欺骗的感觉时,“史马龙”车的市场销路马上一蹶不振。

  1. 接二连三的难题使艾克卡头晕目眩。人们在经济旋涡中游泳。优胜劣汰的商品经济规律像一个又一个巨浪,向艾克卡扑打过来。由于“K 型车”起步太晚,1981 年的经济效益不能乐观⋯⋯

“K 型车”虽然救了克莱斯勒公司,但即使最好的产品也可能出错。1980 年 10 月,公司推出“艾利斯”和“信赖型”车,结果公司面临的

最大的难题,工厂的新自动熔焊机出了问题,使生产受挫,为了正式推向市场,汽车展示间规定必须拥有 3 万 5 千辆车的厂家方能在这儿向顾客介绍,

而公司只有 1 万辆。

其次是公司的标价过高,把客人吓住了,当时克莱斯勒公司正和通用公司的“X 型”车进行一场艰苦的价格战,“X 型”是美国国内最大的竞争者。通用公司每辆的优质车基价是 6 千 2 百 70 美元,克莱斯勒公司每辆定价为

5 千 8 百 80 美元。

公司的价格比通用公司低,且能正常生产,靠的是车内的附加设备,因为公司生产的这种车内有空调、自动传动系统、绒丝椅套和电子自动窗,如此设备本是可在基价上增加几干元的。较早的资料显示,顾客对售价在 6 千元左右的“阳春”车比较有兴趣。但公司决策者却不相信。“K 型车”卖出的价格在 8 千到 9 千之间。当顾客离去时,艾克卡询问他们,他们异口同声说:“我本以为这车物美价廉,没想到这么贵!”结果他们大部份没留下订单。

这个错误的代价很大,公司本应该等到“K 型车”获得一般接受后再介

绍车上其它的设备。于是公司决定迅速组织多生产附件少的车。不久,销售量果然大增。

但是 12 月份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银行基本利率已经升到 18.5%,两个月前“K 型车”进入市场时,利率比现在低 5 个百分点,如果利率维持在13.5%,公司必然可以卖更多的车,利率天天在变,这样一来,汽车同房子一样卖不出去了。

艾克卡对联邦储备银行处理利率多变化的行为很生气,但又无能为力去改变它,只能以变对变。为了应付高利率,设计了一个浮动退款计划,根据当时利率和 13%的差额,将多出来的退还给分期付款的顾客,不久,福特公司和通用公司也效法克莱斯勒公司,实行了退款计划。

1981 年初,销售有了起色,虽然一开始成绩不甚理想,但到年底“K 型车”在小型车市场占有率已超过 20%,收到的资金正好可以用来发展其它车型的生产。

但由于”‘K 型车”起步太晚,1981 年的整个情况不甚乐观,虽然公司尽力不让克莱斯勒的坏消息上报纸头版,但艾克卡却马不停蹄地前往华盛顿,去筹另一笔 4 亿美元的保证贷款了。

当真的要借那笔钱时,贷款保证委员会对艾克卡加以阻挠。比如,他们说公司不能马上获得贷款,而要分几期提取。1980 年的前两期款倒是较接近的,但一年后的第三次取款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是相当麻烦的。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个消息,甚至心里想,“这些人刚才拿了 15 个亿,为什么现在还要呢?”

艾克卡后悔当初真不该同意分 3 次取款的,每次取款,就得忍受上头条

新闻的羞辱,那真是恐怖。如果只分两次取款,一次提取 6 亿美元多好。 每当公司派人再去取款,公司的销售额就下滑,大众以为克莱斯勒公司

是个无底洞,许多原本考虑买公司车的人都转而去买克莱斯勒公司竞争对手的车了。真实的情况如何,公司尚未作出精确调查,但据艾克卡估计大约 1

千 200 万美元的贷款是浪费在因大众关系而失去的销售上。

为能获得最后 4 亿元的贷款,公司必须安排另一个回合的让步。公司要

求银行以债务转成优先股的方式再申请 6 亿美元的贷款。公司要求工会冻结调整生活费,也要求供应商延长付款期限。并在 1981 年第一季降价 5%。财政部长威廉·米勒要求银行放弃公司尚存的一半债务,银行又一次提议要求公司宣告破产。

这次银行总共放弃 11 亿美元的债务来交换优先股。本来优先股是要配给股利的,但根据克莱斯勒公司的情形,须要等到公司还清所有的保证贷款才有能力支付,银行家们对克菜斯勒的股票不以为然,但乐观的人都知道, 一旦克莱斯勒起死回生,他们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整个 1981 年,情况没有好转多少,尽管有了“K 型车”,公司 1 年仍

亏损 4 亿 7 千 500 万美元。而贷款保证委员会又加了不少约束,对公司全体员工的士气打击不小。

他们其中一条规定是要公司每个月付给他们 100 万美元的行政费。这下可把艾克卡惹火了:“去他的!我要能替克莱斯勒赚这么多钱,根本就不需要贷款保证了。”光是一月份的 100 万就足够让贷款保证委员会整年的费用

了,还有 1 千 1 百万就成了财政部的余益了。

艾克卡第二次又和委员会发生争执,本来一份明白的报表就够贷款保证委员会了解所有情况的,而他们却要求如山的公文。他们并不信任克莱斯勒公司,如果有什么问题,只要一通电话就能解决的。

后来,委员会又提出一个不可想象的要求,命令公司把喷气式专机卖掉。对华盛顿那些心胸狭窄的官僚而言,克莱斯勒的喷气式专用飞机代表了一个大公司的挥霍象征。而他们却没有想到自己正用纳税人的钱养了成百架飞机供他们处理事务。他们应该知道公司有些工厂分散在各地并不是民航机可以到达的。假如公司聘请的职员年薪 20 万元,绝不能要他把时间消耗在机场里。

喷气式专机节省了公司员工许多的金钱和劳力,行外的人以为决策人在混日子而已。其实,他们每天工作 12 到 14 小时,时间对于公司员工来说是宝贵的。公司的喷气式专机不是什特权的象征,它是公司必需的。搭乘民航机的头等舱有空中小姐周到的服务,绝对比乘专机更舒服,但乘公司专机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同时也可以减少压力。

凭心而论,他们的要求并不是每件都是琐事或无理要求,其中较合理的一件是要艾克卡寻找一位合并的伙伴。艾克卡初来克莱斯勒时,也抱有全球公司的理想,何常又不想寻找伙伴呢?但他认为,任何合理的合并,都难免不和外国公司拉上关系,像三菱公司或是德国的福斯公司,但当他看完克莱斯勒公司的财务报表后,清醒地意识到决没有人会上门来的。

  1. 艾克卡在困境中突生一计,策划了和福特公司合并的计划书。此举除了想挽救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公司外,也希望合并能重振美国汽车工

业的雄风,但这是一厢情愿之事。福特公司的决策者不加半点考虑就否决了艾克卡的建议⋯⋯

1981 年,情况紧急得似乎唯有合并才有救,有人说:“需要是发明之母。”情况既然对公司这样不利,全体员工只有尽力发挥创造力了。于是提出了个破釜沉舟的计划—— 和福特公司合并。这个想法表面上看荒谬,但事实上是很合理的,因为公司手上有“K 型车”,而福特公司没有这张相同的王牌。

这个计划即使有千种阻碍,但公司每个决策人心中想到的同一个问题便是人事的问题。有位银行家对艾克卡说:“就算一切都行得通吧,但亨利仍在管理福特公司,而你仍在管理克莱斯勒公司,你们怎么合并呢?”

艾克卡说:“请注意,我的做法是这样,亨利早就表示下台,我也愿意这样做,我只想再干一年把计划实现,然后我就走,这很明显的比我和福特之间的事重要。”

另外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这个合并一般而言是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艾克卡为此请教了”因“水门事件”而声名大噪的罗蒂诺和司法委员会的一些委员。他们认为,由于克莱斯勒公司的情况不好,可能不会引用反托拉斯的条文。艾克卡又打电话给芭·吏特斯,他是一位有名的律师,同时也是国会的重要人物。他也认为公司可以应付得过去。

一旦“反托拉斯法”的问题解决了,至少是理论上解决了,公司开始研究实际问题。

1980 年克莱斯勒情况很惨,总共赔本 17 亿美元。福特公司也好不了多

少,共赔了 15 亿美元,和克菜斯勒公司差不多。但是,福特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直线下降,1978 年福特公司的占有率达到 28%,而 3 年后突然下降到15%了。

艾克卡请公司的狄诺米在几个星期后提出了一份切实可行的建议书。 照他的建议书来看,福特公司来接管克来斯勒公司,因为福特的规模较

大,营业状况也比较好,自然让福特留在市场上。“克来斯勒”和“道奇” 编成和福特的“林肯”、“水星”车系并列的第三和第四车系,继续生产, 投入市场。

狄诺米和艾克卡都认为两家合并能互蒙其利,福特公司的长处正是克莱斯勒公司的短处一反之亦然。他们两人都在福特公司待过一段时期,完全了解问题的所在和双方的需要。如果合并成功,那么对克莱斯勒公司的利益非常明显,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克莱斯勒公司得救了。

但对福特公司又有什么好处呢?多着呢!福特公司虽然在欧洲方面势力很大,在那儿花了大笔费用,但在美洲他们的市场很惨,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他们受进口车打击很大,不但是小型的“艾斯克”和“林斯”,就是福特的”世界型”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欧尼”和“豪力”任何级车也一样,他们没有前轮驱动的车。

其次,福特公司正想大量投资几十亿美元来生产“天豹”、“特帕斯”, 这是像克莱斯勒公司的“K 型车”那样空间大、前轮驱动的车。如果合并成功,则福特公司可用福特“艾斯克”来取代克莱斯勒的“欧尼”和“豪力任”, 而福特公司也可以推出新式的“艾利斯”和“信赖型”。根据这个计划,福特公司将提供较大型的前轮驱动的车,以及大部份的大型车和卡车;俪克菜

斯勒则于 1984 年推出“迷你”客货车。

对福特公司而言,合并是再度跳回汽车产业第二代的最快、最容易的方法。只要下笔签约,福特公司在卡车销售上便将超越通用公司并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称雄。在国内,则使福特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将由 17%直线上升到 27

%。

如果合并成功,福特的公司产业将达到通用公司销售的 75%,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有 4 个车系和通用公司的 5 个车系对抗,这两家势均力敌的竞争对美国而言实在是了不得的事,是美国工业史上最大的对抗。银行家和律师们将会高兴死了,连汽车天才艾弗德·史隆都会在坟墓里翻过身来的。

公司把建议书拿给纽约的高级银行家看,他们跳了起来说:“这真是天作之合,产品合适,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

克莱斯勒公司提出的财政报告看来也完美无缺,甚至草拟了发展计划, 还愿意多提出 10 亿美元来作为合并的资金,这些数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投资银行家谢乐门兄弟认为这个计划很好,负责处理克莱斯勒公司帐目的吉姆·伍夫森同意去找福特公司的代表葛登曼·沙克,用财务资料加上福特公司所能出示的任何东西作为合并谈判的依据。谢乐门兄弟还提出了两家合并的构想和福特公司协商,并将互惠互利的有利因素一条一条的列了出来。

福特公司的代表葛登曼·沙克对这建议书显得很有兴趣,将它呈送最高当局。此时这计划是保密的,每件事都在幕后进行,千方百计地不让外界知道,不漏只字片语地传给新闻界。艾克卡找到福特·比尔向他介绍了这个计划,因为这可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能让外界搅黄了。

第一个要疯狂阻止这个计划的实现的便是通用公司,他们的态度将会是:“哼!我们在 1920 年就试过了,没有人可以再如此做。要出现一个克莱斯勒一福特公司吗?那绝对不行!那会使我们的事情碍手碍脚的。”

然而出乎意料之外的,竟然是福特公司的董事长菲力普·卡威尔阻止了这个计划,他以公开的声明取代了彼此的讨论,他说:“克莱斯勒公司提出了合并的想法,上帝保证,我们永远不会那么笨的。”

这是一种公开的嘲笑。他们一点也没有去分析那份计划,据福特公司的一位董事告诉艾克卡说,他们只花了两分钟看了看那份建议书,而在 24 小

时以后就作了公开反应,其实要研究那份计划得花 24 天呢!

艾克卡认为,福特的管理阶层是被迫作出这种反应的,因为他们不能容许克莱斯勒公司一夜挖走他们许多精英,如果合并成功,他们担心会被打入冷宫。况且亨利也快退休了,他听到这个计划心里肯定是不好受的。不过他们却失去了一个大好机会。

艾克卡也发表了自己的声明,说明合并对国家是件好事,美国需要一家能和通用公司抗衡的公司。合并的失败只能使人感到遗憾,因为艾克卡在华盛顿都做好了安排,只等福特公司接受这项计划,美国政府的要人就会尽力促使它成功,谁知福特公司一点也不领情。

  1. 分钱难倒英雄汉。艾克卡为资金短缺苦脑之至。他必须按月发放全公司员工的 5 千万美元的巨额工资。艾克卡回忆起 30 年前他父亲对他说的话,现在才领悟到了:现实是无情的真谛⋯⋯

合并计划如果成功,将彻底地改变美国的汽车工业。克莱斯勒公司和福

特公司将不必互相模仿,固定成本将大幅度降低,许多另件可以互换,克菜斯勒公司将省下三、四十亿美元的投资费用。

也许现在仍是合并的好时机。不过,艾克卡担心的是司法部不会允许的, 因为在这供不应求的市场上只有 3 大汽车公司,且有两家要合并,司法部必会用反托拉斯法来驳回申请。当然还要看通用公司和丰田公司的反应和政府对合并的看法。

按现在形势下去,到 2000 年时,汽车竞技场上恐怕只有两位选手了, 即通用公司和日本集团公司。只有福特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才可能是美国汽车产业对抗日本汽车集团的一项最有力的行动。

当然,形势的发展还要看人们怎么想,如果福特公司仍以为汽车产业还会像当年那样火暴,他们定会是赢家,那么,日本会用低价格吸引小型车市场,而通用公司又拥有大部分昂贵豪华的大型车市场,处在夹缝中的福特公司,就会成为三明治中的一块肉被一口一口吃掉。

文克卡估计,即使不和福特公司合并,克菜斯勒公司坚持到 1981 年底就可以站稳脚跟。但没有想到居高不下的利率和萎靡不振的经济会持续不断。到 11 月 1 日,整个公司只剩下 100 万元流动资金,又是一场危机。克莱斯勒大约每天要支出 5 千万美元,在汽车业,100 万就像是放在抽屉里的零钱!

每个月应付给供应商的帐款达 8 亿美元,在这时候,任何一位大供应商都可以置克莱斯勒公司于死地。唯一的办法就是请求宽延时限,而信誉是公司和他们合作的基础,如果向他们说:“嘿!这期的帐款要延几天!”立刻会有连锁反应,他们会为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那么必然会破坏合作的关系而导致灾祸。

有些小供应商果然停止供货,公司被迫将杰佛森大道的工厂停产了几天。艾克卡束手无策,只好设法请他们宽延,由 20 夭到 23 天,有的甚至延

到 1 个月,固特异轮胎公司和国民钢铁公司一直站在克莱斯勒公司一边。裘克·菲力德和彼得洛夫也一直很守信用。

艾克卡也为发放工资的问题担心,每到逾期发放工资时,必事先征得工会的同意,但从不拖延。有时候他也会焦急得向上帝祷告:“上帝!我们需要多生产 1 千辆车换现金,否则我们将无法应付星期四要付的 2 千 800 万的

帐款或是星期五该付的 5 千万薪金。”一天又一天,每天都迫在燃眉之急, 每天都在盘算着哪一笔帐可以晚一点付款,哪些账不可拖欠。艾克卡为筹钱真是苦不堪言,坐卧不宁。

当然,还必须看到公司有一定的存款。银行才能给 60 天的最长期限。要贷款吗?也要看到你在银行有否存款,你才有很好的信用,如果你没有, 那么你到哪儿也借不到。

面对眼前这活生生的现实,这在 1981 年 11 月发生的现实,艾克卡才忆

起了 30 年前他父亲曾告诉过他的话,当时只是穿耳而过,现在才悟到了, 现实是无情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