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学平衡术模仿与创新

在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中,是十分忌讳模仿的。比方说:“用跟踪的办法是不能超越别人的”,“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文章最忌随人后”, “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等等,都是反对模仿的。但是,对我们同学来说,创新固然重要,却不能一概排除模仿。确切地讲,应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努力创新。

人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许多方面的学习也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在人类生活中有一定意义。儿童牙牙学语,就是一种模仿。古人效法虎、鹿、熊、猿、鸟的动态,作五禽戏,以养生祛病;今人模仿生物系统的结构性质、能量转换、信息过程,用以改善和创造新的工艺过程,都是有意义的模仿。正如邹韬奋先生所说:“模仿本来不是坏事情,而且有意义的应需要的小模仿, 反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例如模仿外国货以塞漏巵,模仿强有力的海陆军以固国防,模仿良好品性以正心修身,何尝不好?但是无意识的模仿,便有不免令人肉麻的地方。”茅盾说:“写了以后,如果觉得跟名著相比有点模仿的样子,那也不要紧,人生入世,第一桩事就是模仿,婴儿倘不模仿大人,就不会说话。第一次模仿是并不要紧,但我们要能自我批判,积累模仿的经验, 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第二次再来写,看这次写的结果怎样。”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黄宗羲说: “作文虽不敢模仿,然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中,始不为大题目所压倒。” 这都说明模仿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事实也正是这样,即使有成就的作家,有不少也是先有模仿,而后又有独创的。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虽然是模拟了崔颢的《黄鹤楼》,但也写得才气横溢,不受原诗的束缚,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小说《狂人日记》有相似之处,但其思想性,就比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更加深邃精辟了。

我们同学的学习,有所模仿,则更是自然的事了。其实,有许多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模仿来进行的,如语言的学习、技能的形成,临帖书写、模仿作文等等都离不开模仿。思维模式自然不能刻意模仿, 但创造性思维的某些品质和行动,却可以效法。至于模仿对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意义就更为明显了。我们常说的“学习的榜样”等等,便含有模仿的意思。模仿,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学习方法,即所谓模仿法,也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进行学习的方法。有人说,“当一个人怀着今后尽力以同样或类似方式行动的意图去注意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时,他就是在进行有意的模仿”。“当一个人‘偶然学到’另一个人的作风或行为而没有意识到他是在这样做的时候,他就是在进行不自主模仿。”我们需要的便是那种开动脑筋的创造性的模仿,而不要那种“依样画葫芦”,呆板的重复性的模仿。

必要的模仿,不仅于学习有益,而且也符合同学们模仿性强,好奇心重的年龄心理特点。同学们的形象思维占有重要地位,加之社会生活经验不足,

行动上缺乏一定之规,遇事往往不知该怎么办,因而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的模仿性,也喜欢模仿周围的人们的行动。比方说,同学们在文艺欣赏活动中, 常常将文艺作品所表现的某些生活情景、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作为改变个人生活境况、生活方式或改造整个社会生活的蓝本、模式,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蓝本、模式去仿效、追求和创造。既模仿正面人物,也模仿反面人物;既模仿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思想品质、行为方式,也模仿那些具有某些特色的外在形式。这也说明模仿是客观存在的,需要的是加以正确运用和引导。

虽然,模仿不能完全避免,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模仿终究不是最终目的,还应当在模仿基础上加以创新。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模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的不幸的社会。”因此,他认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所以,学习的目的终究还是创造,模仿只不过是创造之前的特殊训练,是学习前人的创造,但不能停留在模仿上。模仿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善于在模仿中学习别人好的东西,特别是要精于将别人的好东西吸收过来,并加以消化,这便能够使模仿走向创新。比如学作文吧。就要学会从某篇文章的立意得到启示,去构思自己的文章,如从《松树的风格》联想到滴水穿石的品格,不妨可以另写一篇《水的风格》。这样的模仿就含有一定成分的“创作”,可以说是边“仿”边“创”,“仿”中有“创”。又如,有位同学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绿》两篇散文,就模仿写了一篇《民族文化宫外景》,写那莲花喷水池,“圆圆的水池好比一个墨绿色的盘子,托着圆润的晶莹的‘珍珠’。”“大花座喷出大股高高水柱,似一座小冰峰,周围比它略低的水柱像群峰环绕着它。小喷头像是吐出缕缕银线,弯弯地不断落入池中,池里的水泛起层层涟漪,宛如金色的鳞片。”几个比喻,使喷水池的形象深深印在人们的脑子里。同时在对景物进行比喻和形象描绘中倾注了自己的深厚感情。这种从模仿、学习中求创新的作法,正如清代袁枚所说:“不取亦取,虽师勿师”。“不取亦取”,是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师勿师”,是指师法其长,勿学其短。总之,在学习问题上,既要“钻进去”, 又要“跳出来”。要学有新理解,学有新体会,学有新创见,决不能照搬照套。

要创新,就要有积累和思考。所以要重视在学习中汲取知识,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社会中丰富阅历。同时,要多思考,多联想,多做探索,从中发现真理,求得认识和求知的突破。

要创新,就应该多讲究学习方法。文无定体、学无定法。学习不能采取一套刻板的程式、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法。同时,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还要注意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求学习有所创新和解决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