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时间就是抓住成功

外国有句谚语:“时间像弹簧,可以缩短,也可以拉长。”的确,一天 24小时,既要吃睡休息,又要上课作业,能用来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青少年要参加课外活动,就要善于合理利用与安排时间,拉长时间的弹簧, 以便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外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首先是要努力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恩格斯曾经指出:“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没有偏私的,安排与利用是否科学与合理,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学生最大的学业是必修的课堂教学,一天六七节课及其延伸的作业,应该集中精力地听讲、理解与记忆,提高时效, 这样便节省出时间用于课外活动。学生应善于用精力最好的时间干最重要的事。时间安排也需分轻重缓急,并因人、因学习内容而异。“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往往空气清新,大脑清晰,人们常用于中文、外文的诵读记忆, 声乐爱好者用于练声,运动队的学生用于晨练。夜间,一日之余,人们常利用它来浏览各种报刊书籍。一天过去了,学生应自我稍加回顾,自己在过去的一天里,究竟都干了些什么事,获得了多少知识与技能,收到多大的效果。善于总结,对提高时间利用率有极大作用。如前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从 26 岁起,每天都进行时间统计,月有大结,年有总结。有人统计,发现这

个享寿 82 岁的科学家,一生共发表近 70 部学术著作,还有 1.25 万张打字稿论文、专著。他的成就说明,检查时间的浪费对提高时间利用率的作用是很有效的。

其次要善于挤出时间。不厌小,不弃少,积点滴时间,以成大业。李政道讲:“你不能计较早晨或黄昏,一天 24 小时都是你工作时间。”古今中外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是善于挤时间的高手。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长达 40 年时间。他给迈耶尔写信说:“我为什么不给您回信呢?因为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鲁迅先生把别人喝牛奶的时间用来写作,一生写了 500 多万字的作品。京剧前辈郝寿臣,在自己床头贴上四个大字“睁眼就起”;吃早点的地方也贴有四个字“赶快吊嗓”。国画大师齐白石坚持每日作画,除身体不适和心情不好的几日外,无一日不动笔。85 岁那年,他一天连画四幅条幅,午时还不肯停笔。古语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名家都是逮住身边的光阴才做成学问的。中小学生正值人生生机勃勃的春天,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思路敏捷,进取向上,应该抓住大好青春时光,争分夺秒勤勉好学,一定能有所成就。

三是要合理安排时间,保持时间的弹性,学习与适当的文体活动、休息与睡眠相间,既能消除大脑疲劳,又能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列宁写信告诉他的妹妹说:“你每天一定要抽出一至两个小时散步,这样埋头用心做功课会损害健康的。”列宁学习疲倦了,就打秋千、散步;爱因斯坦在工作之余是弹钢琴、拉小提琴,还用望远镜遥望星空;梅兰芳练艺之余,爱养鸽种花; 陈云同志对曲艺评弹有特殊的爱好;恩格斯既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远足、骑马、击剑、游泳的爱好者。此外,不同识记内容的相互转换也有利于开发时间利用率。居里夫人说:“我同时读几种书,因为专研究一种东西会使我的宝贵头脑疲倦。”马克思钻研理论疲倦了,就做数学题。这对大家是有所启发的。每个学生可将一二次课外活动项目或学科学习交叉进行,以求高效。